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师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习个体差异主体地位
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学会必要的研究方法,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
教师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
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
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以激疑激趣的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
而“研究性学习”较之其他语文实践活动更需要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
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特殊的价值。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
”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作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
如在讲授《孔乙已》时,一开始就问学生:“孔乙已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兴趣盎然地深究其名。
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利导地让学生认识孔乙已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可见,激疑激趣的疑问,会诱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当然,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研究性学习
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课堂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
造能力。
如在教授《变色龙》一文时,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老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
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地过程中,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很容易地就解决了。
三、以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
和课堂辩论。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和盘端给学生。
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枯。
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式上去生疑,也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教会学生思。
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解开思维的“死结”迸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
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成”学习目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
从授课上,应留给学生教学活动的空间、时间。
如果可能的话,每篇课文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
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课文的评述性问题等。
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如在教授《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鲁庄公真的‘鄙’吗?”的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辨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
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这就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平庸国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
四、以小论文、小作文为依托,形成“研究性学习”的结果。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
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面在于研究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
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
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
在小论文的定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另外要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
以此养成研究的习惯,培养研究的能力。
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
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
”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有极大兴趣的,在活动中同学们焕发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深
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主体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梁为楫李月章.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中国档案出版
社.2000.10
2、程红兵.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 http://tjxx.
/data/2006/0214/article_777.htm
3、林崇德俞国良.创造力与创新能力.[m]北京:华艺出版
社,1999.12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