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两方面。
2.中药药效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制和物理基础。
中药药动学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
3.辛味药主入肝、脾、肺经,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
4.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含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5.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主。
6.中药复方研究的目的:阐明中医药理论;分析组方合理性;验证或揭示与其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
7.中药配方的“七情”是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8.苦味药中的苦寒药以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多。
9.除抗病原体外,清热药的解毒作用、抗毒素、抗炎和影响免疫功能作用等也参与了抗感染。
10.中药药理学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化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11.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主要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12.麻黄平喘的作用机理:(1)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增加cAMP 浓度,使平滑肌松弛;(2)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α受体,使血管收缩,血管壁通透性下降,减轻黏膜水肿;(3)促进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肾上腺嗜鉻细胞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4)阻止过敏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等)的释放。
13.大黄泻下作用的机理是:蒽醌有胆碱样作用,加快肠蠕动;抑制肠平滑肌上的Na+,K+-ATP 酶,抑制Na+向细胞内转移,使肠腔渗透压升高,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大部分结合型的蒽醌苷直抵大肠,水解成苷元,刺激肠黏膜及肠壁肌层内的神经丛,促使肠蠕动;部分原形蒽醌苷自小肠吸收,经肝转化后,还原成苷元,出血液或胆汁运至大肠而致泄。
14.三七对凝血过程的影响:三七止血作用较强,其活性成分为三七氨酸,可直接收缩血管。
三七的止血作用与其增加血小板数量,增强血小板功能及收缩局部血管,增加血液中凝血酶含量有关。
15.常用止血药产生止血作用的环节是:(1)收缩局部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2)促进凝血过程、缩短凝血时间。
(3)促进血小板聚集。
(4)抑制纤溶酶的活性。
16.附子抗休克的作用机制与其强心的有效成分有关,能兴奋心脏,加快心率,升高血压。
17.温理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2)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3)对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影响。
(4)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8.四性的现代化科学涵义:(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2)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地影响。
(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5)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19.活血化瘀药抗血栓形成的机理作用:(1)改善血液流变学(2)改善血液流动学(3)改善微循环。
作用机制:抑制血小板聚集,通过减少血小板的黏着和聚集,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促进已聚集的血小板解聚;增加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20.甘草解毒的作用机制:(1)甘草次酸、葡萄糖醛酸与毒物结合,减少毒物吸收;(2)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吸附、沉淀毒物的吸收;(3)甘草次酸有皮质激素样抗应激作用,提高机体对毒物的耐受力;(4)对肝药酶产生诱导作用,加速毒物的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