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同程式系统水力计算
对于跨越式系统,通过跨越管段的水没 有被冷却,它与散热器平均水温不同而引起 自然循环附加作用压力,要比顺流式系统大 一些。因此,通常是根据实验方法确定进流 系数。 实验表明跨越式系统散热器的进流系数 与散热器支管、立管和跨越管的管径组合情 况以及立管中的流量或流速有关。
供 热 工 程
第十六讲 同程式系统水力计算
第十六讲 同程式系统水力计算
供 热 工 程
4.根据水力计算结果,利用图示方法(见图5-9), 表示出系统的总压力损失及各立管的供、回水 节点间的资用压力值。
第十六讲 同程式系统水力计算
供 热 工 程
第十六讲 同程式系统水力计算
注意:
如水力计算结果和图示表明个别立管 供回水节点间的资用压力过大或过小, 则会使下步选用该立管的管径过粗或过 细,使设计不合理。此时,应调整第一、 第二步骤地水力计算,适当改变个别供 回水干管的管段直径,使易于选择立管 的管径并满足并联环路不平衡的率的要 求。
供 热 工 程
第十六讲 同程式系统水力计算
在前面讲的例题中,都是采用了立管或散热器的水 温降相等的假定,由此也就确定了立管的流量。这种水 力计算方法,通常称为等温降的水力计算方法。 在较大的室内热水供暖系统中,如采用等温降方法进行 异程式系统的水力计算,立管间的压降不平衡率往往难 以满足要求,必然会出现系统的水平失调。对于同程式 系统,如在水力计算中一些立管的供回水干管之间的资 用压力很小时,该立管的水流量很小,甚至出现停滞相 象,同样也会出现系统的水平失调。 一个良好的同程式系统的水力计算,应使各管段的 资用压力值不要变化太大,以便于选择各立管的合理管 径。因此,在水力计算中,管路系统前半部供水干管的 比摩阻R值,宜选用稍小于回水干管的R值;而管路系统 后半部供水干管的R值,宜选用稍大于回水干管的。
由于跨统散热器的出水温度低 于顺流式系统。散热器平均水温也低, 因而所需的散热器面积要比顺流式系统 的大一些。
供 热 工 程
第十六讲 同程式系统水力计算
二、同程式水力计算的步骤
供 热 工 程
同程式系统的特点是通过各个并联环路的 总长度都相等。在供暖半径较大(一般超过 50m以上)的室内热水供暖系统中,同程式 系统得到较普遍的应用。
第十六讲 同程式系统水力计算
当两侧散热器支管管径或长度不相等时, 两侧的散热器进流系数a就不相等了。 影响两侧散热器之间水流量分配的因素主 要有两个: 一是由于散热器负荷不同致使散热器平 均水温不同而产生的自然循环附加作用压力 差值(可忽略不计); 二是并联环路在节点压力平衡状况下的 水流量分配规律。
第十六讲 同程式系统水力计算
同程式系统水力计算方法和步骤:
供 热 工 程
第十六讲 同程式系统水力计算
1.首先计算通过最远立管Ⅴ的环路。确定出供水干
供 热 工 程
管各个管段、立管Ⅴ和回水总干管的管径及其 压力损失。计算方法同单管系统。 2.用同样方法,计算通过最近立管Ⅰ的环路,从而 确定出立管Ⅰ、回水干管各管段的管径及其压 力损失。 3.求并联环路立管Ⅰ和立管Ⅴ的压力损失不平衡率, 使其不平衡率在±5%以内。
第十六讲 同程式系统水力计算
一、散热器的进流系数
供 热 工 程
在单管热水供暖系统中,立管的水流量全 部或部分地流进散热器。流进散热器的水流量 GS与通过该立管水流量Gl的比值 ,称为散热器 的流进系数a,可用下式表示: a=GS/Gl 在垂直式顺流热水供暖系统中,散热器 单侧连接时,a=1.0;散热器双侧连接,通常 两侧散热器的支管管径及其长度都相等时, a=0.5。
供 热 工 程
供 热 工 程
第十六讲 同程式系统水力计算
如右图所示,如支管d1=d2, 并假设两侧水的流动状况相同, 摩擦阻力系数值近似相等,则 可得出:
GI aI Gl
供 热 工 程
1
l1 l d 1 1 I 2 l 2 l d 2 1 II 2
1
第十六讲 同程式系统水力计算
供 热 工 程
第十六讲 同程式系统水力计算
5.确定其它立管的管径。根据各立管的资用压力 和立管各管段的流量,选用合适的立管管径。 计算方法与例题4-2的方法相同。 6.求各立管的不平衡率。根据立管的资用压力和 立管的计算压力损失,求各立管的不平衡率。 不平衡率应在±10%以内。 通过同程式系统水力计算例题可见,虽然 同程式系统的管道金属耗量,多于异程式系 统,但它可以通过调整供、回水干管的各管 段的压力损失来满足立管间不平衡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