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地形

微地形

微地形总结
微地形的定义:用地规模相对较小,在一定范围内承载树木、花草、水体和园林构筑物等物体及地面起伏状态,采用人工模拟大地形态及其起伏错落的韵律而设计出的面积较小的地形。

不仅指模仿大地机理的一块块绿地,也指高低起伏但起伏幅度不太大。

包含凸面地形、凹面地形、坡地、土台、土丘、小型峡谷,还包含适宜人们活动利用的台地、嵌草台阶、下沉广场、层层爹爹的假山石等。

(由田, 2013)
微地形是针对小区域(街道地形、居住小区地形、城市公园地形)等范围较小的区域地形形态而作的定义。

(肖磊, 2012)
园林地形就是一定范围内承载树木、花草、水体和园林建筑等物体的地面。

园林微地形是专指一定园林绿地范围内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

(黄炜岸, 2006)
微地形英文释义:micro-topography (由田, 2013)
地形定义:地形是地球表面三位空间的起伏变化,地形也是地表的外观,它偏重于形态学的范畴,具有明确、清晰的“形态边界”和直观的视觉形态。

(肖磊, 20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国内:
明代造园家计成在所著《园治》一书中就提及“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则说明,人们已经为了造景而适当的创造地形。

彭一刚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中提到,除了依靠疏密对比来表现韵律与节奏感外,起伏错落的外轮廓更加强景致。

陈值在所著的《园治注释》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计成在《园治》其相地篇中对于地形的选址以及地形的设计原则。

到了现代,北京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由于道路的现状,所以自然生成了起伏及小型溪涧景观。

(由田, 2013)
卢济威在《山地建筑设计》分析了山地景观的环境原生体、视景独特性、生态脆弱性和情感认同性,并在景观生态,景观视觉,景观空间及景观感情三者方面,对山地建筑的景观设计经行了探讨。

王晓俊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也设计了地形设计以及地形坡度的控制。

孟兆祯在《园林工程》一书中,主要从施工及微观角度对地形设计经行探讨与总结。

(肖磊, 2012) 国外:
西方文艺复兴开始,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勒诺特花园,以及18实际英国自然风景园林景观设计,通过改造现有地形,创造丰富的景致。

14世纪,人文主义者在意大利风景秀丽的丘陵上建造庄园,并采用连续积层台地的布局,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意大利台地园。

1984年意大利佩柏设计了巴塞罗那北站广场,利用地形设计了一个能被公众利用的环境雕塑,成功的将景观小品与地形结合起来创造景观。

80年代希腊园林设计师阿瑟娜-塔哈设计了红褐色花岗岩台地雕塑。

美国著名风景园林师劳伦斯-哈普林为波特兰设计了一组广场和绿地。

其中最受欢迎的中心喷泉是不规则的折线的台地。

(由田, 2013)
约翰-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对场地的规划要点和开放方式经行了宏观的概述,并且对于地形微气候及地形的处理手法做简要论述。

凯尔-丹-布朗在《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中从景观施工的细部角度出发,对于场地的平整、施工组织以及地形的设计有着详细的研究。

摩特洛克在其编著的《景观设计理论与技法》一书中对于地形形成以及影响地形设计的因素方面对于地形做了详细的分析。

(肖磊, 2012)
微地形的景观类型:
按地形规模分:自然环境因素:
按表现形式分:自然式微地形景观—规则式微地形景观。

(由田, 2013)
按形状分类:平坦地形-凸地形-凹地形-坡地-复合地形。

(肖磊, 2012)
按平面形态分类:点式微地形景观—线状微地形景观—面状微地形景观—组合式微地形景
观。

(由田, 2013)
按表面方式分类:人工形式-自然形式。

(肖磊, 2012)
按照立面形态分类:
微地形景观的功能:
造景-空间划分-控制视线-生态环保-装饰美化-组织排水。

(由田, 2013)
组织空间-引导游览-控制视线-改善小气候-控制声音-利用地形排水。

(肖磊, 2012)
微地形还能增加绿量、健身步行功能、娱乐休闲功能(滑草、激流勇进)、提升植物根系位置。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与地形的关系: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3,诗画、意境。

西方古典园林与地形的关系:1.意大利台地园。

2.法国凡尔赛园林。

3.英国自然风景园。

西方现代园林与地形的关系:1.大地艺术的主要创作元素就是地形。

2.极简主义主要体现了地形美学特征中的可塑性特点。

微地形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
季节气候、地质地貌、城市文脉、空间限定、心理行为。

(由田, 2013)
微地形景观设计原则:
自燃性、协调性、生态性、人性化、科学性、艺术性。

(由田, 2013)
地形处理:
平面设计:边界(自然式、人工式)、底面(形状、大小)。

竖向设计:高度(风速、整体比例)、坡度(排水、行人)。

3%以下为平坡地,对人的活动以及其他景观要素不造成影响。

坡度在3%-10%为缓坡,坡度在10%-25%称为中坡地,可以适当的配以台阶等。

25-50%、50-100%称为陡坡地与急坡地,可用叠石堆山。

(由田, 2013) 植物的运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可以赋予地形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

自然式微地形可用丛植、群植的方式,常绿与阔叶树相结合。

规则式可以选用单科植物。

(由田, 2013)
不同地形的植物景观营造:
凸地形的制高点通常为景观设计的重点,可作为主景和标志性节点和合理场所。

此处在植物配置时可成片栽种花木或色叶树以形成较好的远视景观效果,满足“看与被看”的景观需要。

缓坡以草坪为主,在边界密植高大的乔木和色叶、花灌木。

中坡可利用原坡面上的天然原生林、次生林或将常绿树种与色叶树种的搭配。

陡坡主要采用自然粗放式的植物配置。

急坡多用植物护坡或者垂直绿化的形式。

凹地形与平坦地形相连接的时候,可以利用2者的高差变化,给出凹地形一侧作为观赏面。

(肖磊, 2012)
小品与设施:
景石、台阶、雕塑、景墙。

(由田, 2013)
(肖磊, 2012)
土壤阴坡阳坡含水量研究:
研究方法:对阳坡及半阳坡在GIS平台下进行航片分析,综合考虑采样尺度及样点代表性,根据坡度、坡向等地形特征,有针对性地预设采样区,然后进行野外调查,划分不同的立地类型。

(路宝昌, 2009)
在每个微地形设一个固定点,埋2m深的管子,浅沟和切沟都在沟槽里。

共设9个点。

用TDR(time-domain-reflee-tometry)对每个固定点的土壤含水量进行动态监测。

期间每10d 测一次,深度为2m,所测的数值为土壤容积含水量。

在每个固定点的周围用土钻取土,深度为1m,重复两次,采用烘干法测定水分,这样每个微地形的水分测定都重复3次。

所用的土壤水分数据均为各月的平均值。

利用TDR测定的土壤容积含水量与重量含水量的换算公式可得水分变化活跃层主要是0-20cm土层。

该层位于地表,雨前后水分含量差异较大。

各微地形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有减小的趋势。

土层深度40-60cm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植物根系大部分都在40cm以上。

另外该层土壤水分蒸发不大,小的降水又无法渗透到该层。

(路宝昌, 2009)
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都随着离流域最高点的距离增加而变化。

速效钾随着分布高度降低而减小。

(何祥, 1998)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办法:
所有土壤样品在充分混合、经自然状态下风干后测定有机质(采用重络酸钾容量法)和全氮(采用半微量开氏法)含量,将GPS测得的带有坐标记录的采样点数据转换为具有空间坐标的点。

(张素梅et al., 2010)
何祥 (1998). 土壤某些特征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5-97. 黄炜岸 (2006). 关于园林工程中地形微处理的几点见解. 广东建材, 139-140.
路宝昌 (2009). <干旱阳坡半阳坡微地形土壤水分分布研究_路保昌.pdf>.
肖磊 (2012). 城市公园地形设计方法与实践研究. 硕士, 南京林业大学.
由田 (2013). 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研究. 硕士, 东北林业大学.
张素梅, 王宗明, 张柏, 宋开山, 刘殿伟, 李方, 任春颖, 黄健, and 张惠琳 (2010). 利用地形和遥感数据预测土壤养分空间分布. 农业工程学报, 188-19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