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力读后感2000字优秀范文

影响力读后感2000字优秀范文

影响力读后感2000字优秀范文影响力读后感2000字《影响力》作者罗伯特'西奥,确实如连叔所说,打开了就每天都有收获,看完了意犹未尽值得反复看的一本书。

讲的是从心理学和人性角度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套路”,我们是怎样被别人影响着,又怎么样可以回避或者拒绝甚至去影响别人的。

据说这本书对服务业和销售行业是个宝藏。

有的人喜欢顺从别人,而有的人为何总是影响着别人,也许在这本书里面可以找到答案。

我以前比较拒绝看这类书,因为大多数讲销售人怎么怎么厉害,商业金钱气味比较浓厚,可能自己不做销售吧,而且觉得外国人理念和我们不同吧。

还有就是喜欢心理学又不敢轻易触碰,感觉一不小心发现了心大陆,好像整个人生观都要颠覆了,怕自己知道太多人性丑恶的一面。

但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一些观点,用心理学解释很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浅显易懂,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和想要去揭发他们的冲动(坏笑)。

觉得挺有趣的,细细想来,自己如果可以巧妙利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里面讲到六个心理学现象(互惠,承诺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我分别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顺便举个例子,至于如何去做的那部分我比较懵懂,所以无法提建议和实践,下次有机会再拾起透析透析。

作者的意思大概就是,无论针对哪一种现象,你都先冷静分析再处理,如果你意识到了其背后的意图,那至于要不要接受,看你自己的意愿了,如果对自己利大于弊,又成全对方,何乐而不为。

一互惠原理意思是别人如果想找你帮个大忙,会先主动帮你个小忙,然后无意间提出大忙的需求。

让你有一种欠了人情,别人给了我好处,我也尽量回报的举动。

或者是我有一个真正相对比较小的需求,但是先不说出来,先提一个比较大的需求,等对方肯定会拒绝之后,再提这个比较小的需求,那么对方答应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让对方有一种既然那个不能满足你,似乎欠了你,那这个我就必须答应你的心里暗示。

但其实这个才是你真正的需求。

生活中有时候互帮互助,然后在需要和被需要的时候都显得那么顺其自然。

至于谁付出多少,以及是不是刻意而为之,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或者不用清楚的知道。

例子:你的儿子想喝可乐,但是他故意说:“妈妈,我可不可以喝点酒“。

这个时候你肯定会说,不可以!!!!然后儿子又委屈地说:“那妈妈,我可以喝点可乐呢”。

你肯定在想,相比酒而言,可乐还是OK的,你想喝就喝一点吧。

然后很快就妥协了,而你要知道平时你一般都是不允许儿子喝可乐的。

所以这个时候,你纠结的不应该是儿子没喝酒可以喝可乐,而是可乐可不可以喝。

哈哈,有个这么聪明的儿子,也不错。

二言行一致这个本来是一个值得赞扬的美德,说话算话,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然后商家就利用大家这个心里现象,开始套路,让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直接举一个书中的例子。

例子:圣诞节前夕,商家大放广告,推出某个比较贵比较好玩又可以学习的智能玩具。

这个时候,很多孩子就会吵着爸爸妈妈买,然后爸爸妈妈就觉得还不错,可以答应孩子,作为圣诞节礼物。

但是商家故意限量,导致很多顾客圣诞节这一天买不到这个商品,以为太火了。

既然都到了玩具店,都答应了孩子,总不能空手回去吧,就买了其他的玩具代替。

圣诞节过去不久之后,那个“火热的”玩具又回归了,这个时候孩子就又会吵着要买,理由当然就是,爸爸妈妈早就已经答应了,然后你们没办法,只能买,这时候商家是不是让你们在短时间内买了几个玩具?爱默生说“死脑筋地保持一致愚不可及”,这句话耐人寻味。

三社会认同感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的太多。

就是自己无法做出判断的时候,看别人的,人多的选择总没错。

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例如:我们去吃东西的时候,不知道哪家店好吃,我就去人多的地方。

所以就出现了很多托,很多假象,很多淘宝的刷单,酒香不怕巷子深,套路更深,慎踩,可是你说,我愿意。

但其实这个有时候很恐怖,万一大家都错了呢,我们不能根据人多人少来判断是非,以免社会认同感在作怪。

四喜好原理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明星效应。

喜欢林志玲,她代言的衣服或者护肤品也是好的。

反过来也是这个道理,如果飞机因天气原因不能起飞,我们莫名地恨那个播报的人。

那些汽车女模特存在的意义,现在也可想而知了吧。

我们总是不自觉的把外在事物和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东西联系起来。

我想这个时候外表魅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第一印象一般都是通过外表给人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感觉,或者给人相似或者熟悉的感觉,以求共鸣。

因为我们也会对与自己类似或者较为熟悉的东西有莫名的亲切感。

赛场上球迷为何如此执着,因为他们把自己投入进去,中国队赢了,自己的形象似乎也高大起来。

五权威原理就是相信权威,领导,专家,旗舰店,大品牌。

这个怎么说,好像真理一样,写这个的时候我脑海里还浮现一句:牌子的,总没错。

大家普遍认为头衔很重要,当你一无所有,你也就一文不值。

穿着制服的人总是给人一种安全感和权威性。

很多新闻,穿着制服,例如警服,白大褂等假冒工作人员去骗人的,也许就是利用了人性的这一点。

六稀缺原理一句话,物以稀为贵。

我们本来不需要一个东西,听到说限量版,要没了就特别由衷。

似乎是获得这个东西的难易程度而不是事物本身决定了这个东西的价值。

引申义就是越难得到,我越爱。

作者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说儿童和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他们在追求少有自由的道路上受阻,让他们战斗力极强,越挫越勇。

所以这个特殊时期,顺从比专制更能帮助他们顺利过渡。

影响力读后感2000字大概花了三天的零碎时间把《影响力》读完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在特殊场景下摆脱被他人所影响自己决定和判断的尴尬情况,同时让我了解到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自己被潜移默化影响的案例,重点是自己完全是一无所知,没有任何防备。

影响力武器之一互惠原理这条原理是说,要是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回报。

假设有位女性帮了我们的忙,我们应当也帮她一回;倘若有人请我们吃了一顿饭,我们也应该找恰当的机会请回去;要是有对夫妻邀请我们参加聚会,我们下次务必要邀请他们参加我们的。

故此,依照互惠原理,我们有义务在将来回报别人的好意、款待、邀请等等。

那么互惠原理是如何起作用的呢?下面通过一个例子跟大家说明一下。

实验人员告诉受试者他参加的是所谓的“艺术鉴赏”实验,要跟别人一起为几幅画作的质量打分。

另一名打分的人,我们就叫他“乔”吧,他只是假装成受试者的同伴,其实是实验助手。

为了达成实验的目的,研究人员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环境来进行。

有几回,乔主动帮助了真正的受试者一个小忙。

在短暂的休息时间,乔离开了房间几分钟,回来的时候带了两罐可口可乐,一罐给受试者,一罐给自己,他说:“我问实验人员能不能弄可乐喝,他说没问题,我就给你也带了一罐。

”另外几回,乔没有帮受试者这个小忙,他到房间休息后两手空空回来了。

除此以外的各个方面的表现都是相同的。

稍后,等所有的画作都评分完成,实验员暂时离开了房间,乔请受试者帮他一个忙。

他表示,他正帮一款新车卖抽奖--,要是他卖掉的--最多,就可以获得奖金。

乔请受试者以很划算的价格购买--。

这个实验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研究上述两种情况下受试者从乔手里买的--数量。

毫无疑问,先前接受了乔的好意的受试者,买起--来更慷慨。

显然,他们觉得欠了乔一点人情。

在这里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看看互惠原理是怎么被人当作牟利手段的。

根据实验可以看到一些证据,说明互惠原理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一些通常情况下决定了当事人是否顺从的因素,碰到它也只有认输的份了。

这个实验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一旦受试者接受了可乐,好感和顺从之间的关系就完全退居二线了。

因为很多受试者并不是因为对乔有好感而去购买--的,而只是因为他们觉得欠了乔的人情,如果不够买--的话,面子上过不去。

所以互惠原理被广泛的运用到各种买卖上去了,因为只要推销人员在推销他的产品前对你实施很小的恩惠,你就不得不觉得欠了他人情而必须通过购买产品来还人情了,通常情况下,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互惠原理对我们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会突然的进入这种尴尬的局面,结局是自己想也想不出来的。

这是最基础的互惠原理,还有一种更加棘手的影响力武器可以让我们被被人牵着鼻子走。

那就是互惠式让步。

这种武器比互惠原理更加微妙,从某些方面来看,更加有效。

唐在街上走着,碰到了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子。

他作了自我介绍之后说他正在卖马戏团门票,问唐是否愿意购买一张5元钱的门票。

唐没任何兴趣去看马戏团表演,于是拒绝了。

男孩子说:“好吧,那你不买门票,买几根巧克力棒怎么样?一根才1元钱!”唐立刻买了两根走了。

这里有几件怪事,首先唐对巧克力没有任何兴趣,其次唐很喜欢钞票,再其次唐拿着巧克力回家后就扔在桌子上都放坏了,最后是男孩子拿着钱离开了。

所以是什么原因造成唐做出完全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呢?我们发现男孩子最开始提出的条件是购买5元钱的门票,被拒绝之后把条件修改成买1元钱一根的巧克力棒。

他从大的请求退让到小的请求,而导致唐也不得不做出让步,因为他要遵守互惠原理的规范,正如我们所见到的,唐的确做出了让步购买了巧克力棒,然而唐对门票和巧克力棒都没有兴趣。

互惠原理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互相让步,头一条很明显:它迫使接受了对方让步的人以同样的方式回应;第二条更为关键但并不是很明显:由于接受了让步的人有回报的义务,人们就乐意率先让步,从而启动有益的交换过程。

这让我想起了销售高手在销售汽车的时候采用的手段,这里就不一一去说了。

影响力武器之二承诺和一致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

一旦我们做出了选择,或者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立刻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的那样去做。

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也会想方设法的用行动证明我们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就拿赌马来说,当赌客们下注后,他们会觉得自己下注的那匹马赢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而实际上在三十秒前他们根本是犹豫不决,好不把握。

他们的态度之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转变的这么快,就是因为他们下注了。

这是最关键的因素,一旦选定了立场,保持一致的压力就逼得赌客们要跟自己的所作所为站在同一战线不可。

他们只好说服自己,自己的选择肯定是正确的,而且毫无疑问,他们自我感觉良好。

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一次次地欺骗自己,以便在作出选择之后,坚信自己做得没错。

为什么人的一致性动机如此强大呢,书中有很棒的解释。

信仰、言语和行为不一致的人,会被看成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精神有毛病。

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是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

但是由于这种动机十分强大,所以机械的保持会引来很大的麻烦,甚至会让我们误入歧途。

所以每当我们发现自己开始死脑筋很固执地坚持自己的选择时,我们应该反省一下是不是承诺一致性在捣鬼,我们应该问一问自己,如果时间倒流,我还会不会做出和现在一样的选择影响力武器之三社会认同原理在这里需要先介绍一个名词,叫做“罐头笑声”,就是指在喜剧节目中,在“观众应该笑”的地方插入笑声的录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