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
示例一
• 黑夜再黑,也压不住雪的白。
• 参考答案:人生有再大的不幸(或“困难” 、“磨难”,扣“夜黑”),只要我们拥有纯 洁的心灵,我们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 。
• 找关键词------化虚为实------ 整合答案
• 含义深刻 化实为虚
• 修辞
联系全文
• 象征
示例二
•
正是当初的匍匐 ,才让他褪去了青涩和稚
12.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 析。(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 (4分)
学生答题示例一: 摇船人是一个受人同情的人。原因:他天生
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到江边;他的脸消瘦。 ——没有读懂文章,没有正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没有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答题示例二: 有阳刚之气,不愿堕落,不愿意被人看不起。
记叙文阅读
4
“记叙文阅读”考查知识点及分值比例列表
考点一:概括类试题
概括类试题包括主要情节概括、全 文内容概括和人物形象概括等。 (2011年现代阅读第8小题考查了文章 内容概括;第12小题考查了人物形象 的概括,共7分)
概括事件的关键:
1.明确记叙的六要素,要紧扣主题来选择记叙的 要素,然后加以组合。紧扣题目要求确定事件的 主体,然后组织语言答题。 2.要和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文章的中心联系起 来考虑,把二者结合起来,概括才算完整。 3.掌握常用的答题格式 概括事件时常用的答题格式有: (1)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3)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36
三、常见的叙述顺序
▪ 1.叙述类型: ▪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如:《一面》,
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见面经过,表现了鲁迅 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并突出了“一面”给 我的鼓舞。 ▪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如:《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 影。”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 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 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如:《驿路梨花》,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通过设置悬念和巧妙穿插,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 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其中解放军建造茅屋和哈尼姑娘梨花照 料茅屋属于插叙部分。
“写了什么”写出了什么情态,什么特点;(结 合上下句,结合语境) 2. 把握特征。运用修辞、感情色彩、写作手法。 3. 结合主旨。从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 表达文章主旨等角度进一步思考,这个词还起到 什么作用。
•
句式的角度品析
常见的句式从语气的角度分为陈述 句、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从结构 的角度分为长句、短句、整句、散句, 倒装句等。
学生答题失误分析:
这样写的主要作用是对比。对比的作用一是与文 中”我“的情绪变化对比;二是把摇船人的身体残疾
与 精神坚强对比,从而突出摇船人的精神品质。
这道题是丢分最严重的一题,文章通过“我”的 心 理变化对比,目的还是为了描写人物,突出反衬主人 公的精神。而学生答题时就题论题,分析脱离文本, 很少有考生写到对人物描写刻画的作用这一方面。再 者缺少“对比”“作铺垫”“欲扬先抑”等术语的运 用。
情 9、托物言志 10、伏笔与铺垫
考点四:语言品析
第11题,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 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 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学生答案示例:“把笑声比作省略号,突 出摇船人在不幸生活的情况下的乐观精神。 ”
——只概括出一个特点,没有分析 学生答题示例三:
不贪图小便宜,当作者给他五十元钱的时候,他 不肯收下,体现他是一个正人君子。
——概括人物个性不准确
参考答案
①身残志坚、自食其力、拒绝怜悯:不甘心 靠“社会低保”打发日子,靠摇船为生, 不接受“我”给他的五元钱。 ②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爱笑,不避讳自 己的残疾,积极面对生活。 (意思对即可。每个方面2分,其形象l分,分 析1分。共4分)
“写作用意”的答题关键:
• 一是表达技巧方面,判断采用何种写作手 法;
• 二是结构艺术,从侧面描写的角度衬托;
• 三是从表情达意方面看,主要为的是衬托 所写的事物的特点。
一些常见的写作手法、结构手法
1、以小见大 2、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 3、象征 4、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 5、烘托或衬托(正衬或反衬) 6、对比 7、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或化实为虚(以虚写实) 8、寓理于事,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借物抒
嫩,学会了真正的站立。
•
《剽悍的十八岁》
参考答案:当初的匍匐”指当年放弃高考, 休学一年,在只有半人高的巷道里用近乎原始的 方法运煤,替父还债;“站立”指他勇于承担责 任,实现自己的诺言和梦想。
•
记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 叙 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 文 人、叙事、写景、状物为 定 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义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
品析语言时,要注意分析相关的句子 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表 达效果。
考点五:重点句子的理解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这类试题在记叙文中是难点也 是重点。
可以采用“三步三看一贯通”的方法。 所谓“三步”指分为三个步骤,揣摩语境、找准关键词、 整合转换作答。 所谓“三看”是指看语句的位置,看语句特征,看上下句 。语句特征即看其是比喻句,还是言外之意句或是其他的含 蓄句。 比喻句其喻体就是关键词语;言外之意句,其中含蓄特征 最典型的几个关键词语。 看上下语句,即有时该句的前面或后面就有解释该句意的 句子,稍加变通,答案即出。
《油菜花人生》
• 参考答案: A句贬义褒用,形象刻画出 我们吃完饭菜后心满意足的情态,从侧 面写出主人公玛格列面对厄运豁达坚强 的品质。
• B句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 刻画出油菜花随遇而安、顽强生长、笑 对苦难的品质。
答题策略
答题步骤: • 1.先解释词语,或者解释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即
做题原则: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的四角天空。 《 故乡》
看上下句:他们是谁,“我往常的朋友”指和我一 样的少爷。 • 看位置:这句话是在闰土讲述许多“新鲜事”之 后。 • 看特征:“高墙”与“四角的天空”不是字面所 指,而是指家庭的束缚,从而写出“我”对闰土 的羡慕,对自己生活在束缚中的不满。 • 基本原则:瞻前顾后,审读语境,联系中心(主 要人物)。
——比喻句的内容理解出现错误,分不清本体 喻体, 缺少比喻句的一般作用分析。因前面比喻 的本体判断错了,后面的分析肯定是错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语言品析的方法
赏析语言,落脚点是语言生动性、形象性、 传神的品析,文章运用什么方法使语言生动传神 呢?修辞运用、词语运用、描写运用,表达方式 等。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 2.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品析 3.句式的角度品析 4.从表达方式的作用品析
▪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 “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35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 纲。
▪ 寻找线索的依据
▪ ①文章的标题 ▪ 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事件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33
二 记叙线索:
▪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 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 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 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 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34
线索大致分六类:
▪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 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9.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学生答案示例一: 这一段是环境描写,引出下文。 ——答案太笼统,只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没有结合 具体内容答出环境描写的特点及引出了什么内容。
学生答案示例二: 通过描写雨中的漓江,渲染了极具诗情画意的气氛,为 下文“我”的兴致做铺垫。 ——在内容上分析很细致,但结构作用表述不准确。
描写句
环: 境描写交烘代托背人物景;;渲推染动情气氛节;等 人物描写: 突出人物性格,表现背景环境
抒情句 ——点明主旨;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议论句 ——画龙点睛,表达作者的认识与感悟;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领起下文、为(下文什么)情
位
节展开做铺垫
置 中间:承上启下、做情节变化的伏笔
结尾: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句子的作用答题小结
回答关键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要从内 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
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 主题的关系上分析;
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 为下文作铺垫、照应总结上文等作用 的角度去分析。
考点三:写作手法的鉴赏
10.“我”见到摇船人时为什么“兴致顿时跌落了 下来”?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学生答案示例: 第1问,原因:因为摇桨人是个残疾人,使作者兴趣低落。
学生答案分析: 回答问题不完整,为什么摇船人是个残疾人,作者兴致就低
落呢?关键是我看到鹦鹉想象它的主人一定是一个十分风趣的 人。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 望。
许多同学失分只是简单摘录前后句中提到的原因,不会整 合前后段落中有因果关系的句子,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没有 深入分析,从而导致失分。
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