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学》说课稿一、课程设置1.课程定位《幼儿教育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主干课程,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高素质、强实践的重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理论课程,在完成我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起着核心作用。
本课程是在前期《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的学习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全面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以达到提升学生教育理论素养,形成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的一门教育应用学科,同时又对后续的“五领域教法”起着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承上启下相当重要。
2.课程设计本课程以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为指导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理论体现指导性,以适度、够用为原则,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专业特点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通过“校—园”合作,结合幼儿园岗位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形成课程结构立体化、课程目标整体化、课程内容模块化、教学过程建构化、实施途径多元化、课程效果最优化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课程。
3.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应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同时应具有从事幼儿园教育所必需的教育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精神;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较高的个性修养。
知识教育目标:熟悉国家和地方幼教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幼儿教育学历史和发展趋势;掌握幼儿教育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
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具备观察了解幼儿的技能;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技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技能;创设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环境的技能;设计与组织幼儿园教学、游戏、活动、娱乐等活动的技能。
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目标:能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特点制订班级各类教育计划;能科学合理编制幼儿园课程,选择和运用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指导方式和教学方法;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能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幼儿园课程方案、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教师自身的各项工作做出恰当评价。
二、教学内容2-1内容选取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幼儿教育学》这门学科无论是教育目标的定位、还是教育理论、游戏理论、教学方法论等深受前苏联幼儿教育思想的影响。
进入到 80年代中期,在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原有的教科书也面临着教育教学观念思潮的冲击,教学内容已显陈旧,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
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借鉴国外幼教先进经验,幼儿园进行了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
进入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幼儿园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手段、教育评价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实践也经历了改革风雨的洗礼。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教材建设上也几经更改,且随着教育理论创新和学前教育的改革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目前,我们系采用的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5月出版的《幼儿教育学》教材。
该教材与幼儿园教育改革紧密结合,较好地反映了我国目前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准确地阐述了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为学生树立幼儿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本。
同时,能针对幼儿教育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结合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的学习,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适合大专层次的教学使用。
同时我们根据教材范本,综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制订了《幼儿教育学》教学大纲和《幼儿教育学课程标准》。
主要参考资料[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2]李季湄.肖湘宁 .幼儿园教育[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11月[3]冯晓霞.幼儿园课程 [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本课程教学内容体现专业性、时代性特征,它主要研究幼儿园教育的一般理论(幼儿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原则);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内容(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素、幼儿园课程)以及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幼儿园教学活动、幼儿园游戏、幼儿的日常生活、劳动和节日娱乐活动);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幼儿园教育评价等,偏重于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宏观指导理论及其一般教育活动规律等问题,在完成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起着核心作用。
要求学生能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特点制订班级各类教育计划和课程计划;能科学合理地设计与编制幼儿园课程;能够根据幼儿教育的目的和原则,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指导方式和教学方法;能够运用所学幼儿教育理论要求学生能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正确认识和分析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能够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幼儿园课程方案、幼儿的发展、幼儿教师自身的各项工作做出恰当的评价。
2-2内容组织2-2-1教学内容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第一:基本原理模块,包括:1、绪论(3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学时,课外实践教学)2、幼儿教育与社会发展(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学时,课外实践教学)3、幼儿教育与幼儿发展(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学时,课外实践教学)第二:过程模块4、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任务和原则(1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2学时,课外实践教学)5、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1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2学时,课外实践教学)6、幼儿园课程(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7、幼儿园教学(21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5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8、幼儿游戏(1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9、幼儿园日常生活、节日娱乐活动(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学时,课外实践教学)第三:资源模块10、幼儿园环境(11学时,其中理论教学9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11、幼儿教师(3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学时,课外实践教学)第四:拓展模块12、幼儿园与小学衔接(3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学时,课外实践教学)13、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3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学时,课外实践教学)2-2-1-2课程重点、难点、解决办法:1、重点:幼儿园教育目标、任务和原则,幼儿园教学,幼儿游戏,幼儿园环境。
2、难点:幼儿教育与社会发展,幼儿教育与幼儿发展,幼儿园课程。
3、解决办法:(1)采用项目学习法,通过理论研讨、案例分析、归纳小结或操作练习的学习环节,精讲多练,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主动学习,深刻理解幼儿教育基本原理,内化为幼儿教育的理念和信念。
(2)构建课堂训练、仿真模拟、基地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建立一整套实习实训制度,完善校内实习实训设施,制定实习实训大纲及评分标准。
运用“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教学评价”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及时将幼儿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理论学习更为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更大提高。
2-2-2实践教学内容2-2-2-1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以基本理论为依托,构建课堂训练、仿真模拟、基地实习三位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实践体系,结合具体实际安排实践性讲座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的观摩,运用“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教学评价”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及时将幼儿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理论学习更为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更大提高。
2-2-2-2实践课程设计的目标实践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形成适应岗位需求的应用能力。
在设计实践课程时,我们主要是从科学、实际、实用的角度出发,充分体现高职特色。
从培养学生岗位应用能力着眼,为学生安排各种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以及岗位应用能力的形成。
2-2-2-3实践教学内容:校内实训。
再现幼儿园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学生在其中通过观看教育录像、模拟情境练习、活动设计、试讲等途径锻炼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
时间是4学时。
校外实训。
利用教学实践时间,一种形式是集中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观摩学习幼儿教师如何设计和组织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及学习幼儿园最新的教学模式,熟悉幼儿园保育工作任务,体验真实的保育教育工作环境,了解幼教改革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另一种形式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设计幼儿教育活动教案,然后到现场组织幼儿实践活动。
时间是8学时。
2-2-3隐性课程的开发。
由于课时有限,我们注意了隐性课程的开发,使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以显性课程教学为主,辅之以隐性课程,体现隐性课程丰富学生知识内涵,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势。
课表外的隐性课程如观看教学录像,观摩优秀课程每个学期3次;组织幼儿园综合教育活动能力大赛,每个学期1次;幼儿园优秀教学活动设计大赛,每个学期1次;幼儿园环境设计大赛,每个学期2次;幼教动态讲座每个学期1次等。
2-3表现形式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为选用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主教材与多样化资源相结合。
1.选用教材目前,我们系采用的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5月出版的《幼儿教育学》教材,主编陈幸军2、自编教材。
已着手准备组织自编针对高职学生的教材《学前教育实习手册》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3、多媒体课件。
通过互动性较强的课件,丰富教学手段,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幼儿园游戏理论与指导”、“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课程”、“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等。
4、案例集。
5、音像资料。
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现实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教学设计自20世纪50年代沿袭下来的幼儿教育分科课程,存在着“三中心”的弊端,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同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操作、重课堂教学轻校外实习等三轻三重的问题。
改革后的本课程,教学集中体现“三性”优点,即:开放性(校内教学与校外一线教学相结合)、双主性(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动态性(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实际操作)。
从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形成。
本着“基本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教学”的原则建立了专门的实践教学大纲。
高度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紧紧围绕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规格要求,结合本课程特点构建适宜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课堂素质教学与实践素质教学密切结合、融为一体,采用以学生为本位的师生互动策略。
有针对性地采取“将课堂搬到校外”、“将幼儿教师请进课堂”等教学模式,将课堂听讲与课下自学结合起来、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结合起来、教师示范与学生分组训练结合起来、真实教学环境学习与模拟情境练习相结合、学生第一课程学习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等,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较好的教、学、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