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特点:1. 钩虫、蛔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明显降低,感染人数显著减少2、食源性线虫的感染率在部分省区明显上升寄生虫的类型专性寄生虫一生或一生中的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活,如蛔虫。
兼性寄生虫既能自生,又能寄生,如粪类圆线虫。
偶然寄生虫偶然侵入非正常宿主,如犬钩虫。
机会致病寄生虫如肺孢子虫。
宿主的类型(宿主是指被寄生虫寄生的人或动物。
)(1)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指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生殖期所寄生的宿主。
有些寄生虫有一个以上的中间宿主,则依其寄生的顺序分别称为第一、第二中间宿主。
(2)终宿主(Definitive host):指寄生虫成虫期或有性生殖期所寄生的宿主。
(3)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又称储蓄宿主。
某些寄生虫除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这些脊椎动物是人体寄生虫病的主要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上,这些动物称为保虫宿主。
(4)转续宿主(Paratenic或Transport host):是幼虫所寄生的非正常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保持幼虫状态,当此幼虫期有机会再进入正常宿主后,才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宿主的特点:(1)特异性一种寄生虫只能与某种或某些宿主建立寄生关系,这称宿主特异性(2)宿主转换与世代交替寄生虫的生活史,除一部分寄生原虫以二分裂方式增殖传代外,大多有宿主转换和/或世代交替(有性与无性)。
大多数寄生虫完成生活史需要转换宿主和世代交替。
寄生环境寄生虫可在脊椎和无脊推动物的各种系统、器官和组织寄生,具体寄生部位因虫种而异。
人体寄生虫的寄生部位可粗分为血内(包括淋巴管内),细胞内,组织内和呼吸道、胃肠管及其他管腔内。
在宿主体内、有的寄生虫的寄生部位比较专一,有的则可在多种器官或组织中寄主。
这种现象是在演化过程中,寄生虫与宿主之间长期相互适应的结果。
寄生虫的代谢寄生虫的代谢可简分为能量代谢和合成代谢。
能量的来源主要为糖,其代谢大概分为同乳酸酵和固定二氧化碳两种类型。
前者见于血液和组织寄生虫,后者见于肠道寄生虫。
固定二氧化碳是在糖酵解到磷酸烯醇丙酮酸(PEP)时进行的这个过程与通常的三羧酸循环相比较是个逆过程(正常过程是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草酰乙酸)。
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的生活史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生活史类型包括:直接型: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
如蛔虫。
间接型: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其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后经中间宿主感染人。
如血吸虫。
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媒介或传播途径,易感者传染源分类: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途径经过土壤,如人钩虫,(第3期感染期幼虫分布于泥泞土表面,人下地劳作,动接触感染)。
水源性:寄生虫的感染途径经过水体,如日本血吸虫感染期尾蚴漂浮于水面,人接触疫水感染);棘阿米巴(滋养体游离于水体中)。
生物源性:寄生虫的感染途径经过生物媒介传播,如:疟原虫经按蚊传播),丝虫(经蚊子传播),利什曼原虫经白蛉传播)等。
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动物源性疾病,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雨量、光照与地理环境等因素。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水平、医疗设施和卫生保健等。
寄生虫病的防治1.防治原则: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2.防治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综合措施,群防群治。
加强监测,制止疫情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掠夺营养,机械性损伤(入侵—移行—定居—繁殖,化学性损伤(毒性作用),致敏原作用(免疫病理参与致病)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宿主对寄生虫产生的防御作用,也就是免疫应答反应,表现为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寄生虫的反应。
寄生虫感染免疫类型:消除性免疫,非消除性免疫(伴随免疫,带虫免疫),无效免疫寄生虫的免疫逃避(寄生虫可以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并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而在宿主体发育、繁殖和生存,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逃避。
):解剖位置的隔离,抗原变异,抗原伪装,免疫抑制变态反应:宿主感染寄生虫后所产生的免疫反应,一方面可表现为对再度感染的抵抗力,另一方面也可诱导宿主病理性免疫应答,导致宿主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
宿主感染寄生虫以后可发生对宿主有害的可分为Ⅰ、Ⅱ、Ⅲ、Ⅳ四型,分别称为速发型,细胞毒型、免疫复合物型,迟发型或细胞免疫型。
原虫生理特点:运动:伪足运动,鞭毛运动,纤毛运动,滑行运动或扭动营养:能量主要来源于无氧糖酵解生殖方式:1.有性生殖:接合生殖(纤毛虫),配子生殖(疟原虫)2.无性生殖:多分裂,二分裂,出芽生殖原虫的分类:根据运动细胞器分类根足虫纲:阿米巴鞭毛虫纲:阴道毛滴虫孢子虫纲:疟原虫纤毛虫纲:结肠小袋纤毛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基本生活史过程:包囊→小滋养体→包囊致病阶段:大滋养体感染阶段与方式:四核包囊,误食感染寄生部位:回盲部、结肠粘膜皱褶处生殖方式:二分裂防治原则:同消化道传染病治疗药物:甲硝唑,大蒜素阴道毛滴虫的生活史:繁殖方式:二分裂感染阶段:滋养体感染方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致病阶段:滋养体致病机制1.与乳酸杆菌争夺糖原,破坏阴道的“自净作用”2.致病细菌的协同作用3.机体生理机能失调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鞭毛体:节肢动物白蛉消化道无鞭毛体:人和哺乳动物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刚地弓形虫:广泛存在于人与多种动物有核细胞内,是一种重要的机会致病性原虫吸虫种类及寄生部位裂体科:日本血吸虫:肠系膜门脉系统后睾科:华支睾吸虫:肝脏及胆管并殖科:卫氏肺吸虫:肺脏及脑部斯氏狸殖吸虫:皮下或肺部片形科:布氏姜片吸虫:小肠肝片吸虫:肝胆管棘口科:日本棘隙吸虫:小肠异形科:异形异形吸虫:肠管基本生活史:成虫→虫软→幼虫→童虫→成虫华枝睾吸虫宿主终宿主:人、猫、犬、猪、鼠等多种食鱼类哺乳动物第一中间宿主:沼螺、豆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淡水虾生活史发育过程致病临床表现类型:无症状带虫者;肝炎型(占30%-40%);胃肠症状型(消化、吸收不良);胆囊炎、胆管炎、胆结石;胆汁淤滞型肝硬化;类侏儒症;诱发胰腺炎;肝吸虫病与肝癌布氏姜片吸虫生活史特点: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肝胆管内寄生部位(成虫):小肠中间宿主:扁卷螺,水生植物为第二媒介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入水孵化为毛蚴感染阶段:囊蚴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人或猪因生食含活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染成虫寿命:一般1年保虫宿主:猪。
日本血吸虫的主要特点:成虫似线虫,圆柱形;雌雄异体,但常合抱;成虫在血管内(门脉系统)寄生,虫卵从粪或尿中排出;生活史中无雷蚴和囊蚴阶段尾蚴为感染期,经皮肤感染;仅有一个中间宿主:钉螺;虫卵无盖,虫卵是主要致病因素,危害严重;生活史:生活史特点:尾蚴经皮肤感染人或动物(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感染方式:接触疫水成虫寄生于人或动物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保虫宿主以水牛最常见幼虫发育: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虫卵沉积于肝脏和结肠壁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是主要致病虫期中间宿主:湖北钉螺成虫寿命:20-30年绦虫概述:是一类专营寄生生活的动物,虫体扁平细长,呈带状,两侧对称,除少数种类外,体部一般都有分节,成虫大多数寄生在脊椎动物肠管内,幼虫大多数寄生在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体内孟氏迭宫绦虫形态构造成虫体长可达1米头节为指状,背、腹两面均具有纵凹形的吸槽体节的宽度大于长度睾丸小,近球形,数目有310-560个卵巢为一个双叶形腺体,接近腹侧。
子宫管状盘绕,开口于雌性生殖孔之下。
卵黄腺滤泡状孕节子宫内充满虫卵,卵为纺锤形,棕黄色,具卵盖生活史(孟氏裂头绦虫一生必须通过三种宿主才能完成整个生活史的发育,成虫主要寄生于猫和犬等动物的肠道)终宿主除猫和犬外,还有虎、豹、狐等食肉动物,第一中间宿主为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主要是蛙,转续宿主系蛇、鸟类和猪等多种脊椎动物,人可成为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和终宿主猪带绦虫生活史生活史特点:人是猪带绦虫的唯一终末宿主;中间宿主主要有猪、野猪和狗、猫等;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前半段;六钩蚴主要是中间宿主肌肉中逐渐发育成早期囊尾蚴;人也可作为它的中间宿主;成虫在人体中可寄生数年,甚至达到25年之久棘球绦虫和棘球蚴多房棘球绦虫:成虫正常的终末宿主主要是狗科的狐类;家狗和猫及野生的狼也是重要的保虫宿主;中间宿主则是野生鼠类,食虫类动物等;幼虫是多房棘球蚴,亦称泡球蚴;人体可感染多房棘球蚴,也称泡型包虫病;是一种严重人兽共患病,与肝癌相似,病程长达数年幼虫(多房棘球蚴):为淡黄色或白色的囊泡状团块;由大小不等的囊泡聚集而成;囊泡呈圆形或椭圆形;主要是外生性出芽增殖;不断有新囊泡长入组织;少数也可向内芽生出新囊泡线虫主要特点:成虫圆柱形,两侧对称,线状,不分节雌雄异体。
♀大♂小,♂虫尾端多向体腹面卷曲或膨大。
原体腔: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腔隙,因无体腔膜覆盖,故称为原体腔(procoele)体壁:自外向内由角皮层、皮下层和纵肌层组成消化系统简单,有口→咽→中肠→直肠→肛门生殖系统发达,管状结构,雄虫属单管型,雌虫属双管型生活史分为直接发育型和间接发育型基本过程分虫卵、幼虫和成虫三阶段幼虫发育最显著特征是蜕皮(molting),一般蜕皮4次发育类型直接发育型: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在外界适宜条件下,发育为感染期虫卵或幼虫,直接侵入人体。
肠道寄生线虫(蛔虫、钩虫、蛲虫、鞭虫等),属于土源性线虫。
间接发育型:生活史中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后,通过中间宿主经皮或经口感染人体。
组织内寄生线虫(旋毛虫、丝虫),属于生物源性线虫。
蛔虫的生活史生活史要点:1.人是唯一终宿主2.成虫寄生部位:小肠3.感染期:感染性虫卵4.感染途径:经口5.成虫寿命:一年左右6.在肠腔内孵出的幼虫必须经组织移行后才能发育为成虫,其移行途径为侵入小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入血-右心-肺、肺泡-支气管-咽喉部-胃-小肠。
7.幼虫在发育过程中进行四次蜕皮,第一次(卵内)、第二次和第三次(肺泡内)、第四次(小肠内)。
蠕形住肠线虫,又称蛲虫生活史1. 寄生部位:主要为回盲部2. 感染阶段:含蚴感染性卵。
雌虫在肛周皮肤产卵,虫卵发育6小时即有感染性3. 感染途径:经口。
儿童经肛门→手→口方式造成自身反复感染,也可污染衣裤、被褥或玩具、食物等而使他人感染(经口、吸入)4. 食性:以肠内容物、组织和血液为食5. 成虫寿命(♀):1月。
♀产卵后可进入生殖系统,如阴道、子宫、输卵管;尿道或腹腔、盆腔等造成异位寄生生活史要点从感染幼虫到成虫产卵时间:5-7周。
成虫寄生部位:小肠上段诊断阶段:虫卵、丝状蚴感染阶段:丝状蚴(larva 3)致病阶段:成虫、丝状蚴血肺移行:皮肤→血循环→右心→肺→气管→咽→小肠感染方式途径:经皮肤,赤足下地接触疫土可能的其它感染方式与途径:经口直接吞入丝状蚴生食转续宿主的肉类经胎盘、母乳感染丝虫丝虫是由吸血昆虫(蚊)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