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隐喻理论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认知隐喻理论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认知隐喻理论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摘要】隐喻研究,源于修辞学范畴。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隐喻研究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现象范畴,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逐步被人们接受,属于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

根据认知隐喻理论,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符合人类认知,其本质亦蕴含于人类语言文化之中。

词汇作为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基础。

本文将认知隐喻理论引入教学实践,旨在提高学习者记忆效率,帮助其灵活运用所学词汇,促进学习者语言水平提高。

【关键词】认知隐喻理论;文化差异;词汇教学
一、引言
隐喻研究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修辞学研究,随着研究的发展,其领域深入到其他相关学科。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讲,隐喻是人们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行为方式,语言只是这种思维方式外在表现。

认知隐喻理论可以科学的解释人类心智的本质特征,如人类的思维过程,认知的发展等。

本文拟将认知隐喻理论运用于词汇习得,以期促进词汇记忆及掌握,提高运用语言的水平。

二、隐喻的认知研究发展及认知隐喻理论
1、隐喻研究的发展
传统语言学认为隐喻的使用是为了刻意营造某种交际效果而使用的非正常的语言方式。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开始以重新审视隐喻这一语言现象。

1980年, 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
的隐喻》一书。

他们认为:隐喻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

人们赖以行动的思维系统,其本质也是隐喻性的
( lakoff&johnson,1980)。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也展开了对隐喻的研究。

隐喻研究与语言教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既有助于拓展外语教学的研究视角,又有助于深化隐喻的研究,对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认知隐喻理论及其功能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和将思维活动范畴化的重要因素。

认知隐喻的主要观点有:1)隐喻普遍应用于日常语言中;2)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本质上是认知的;3)隐喻是有系统的;4)隐喻由始源域和目标域构成,通过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来理解和构建目标域;5)隐喻映射根植于人类的身体经验,不是随意产生的。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活动,隐喻具有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功能、联想推理功能以及创造新义的功能。

首先,隐喻具有强大的认知功能。

人们运用对比事物的相似性,通过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并运用隐喻将复杂抽象的客观真理以现实事物呈现出来,更好的帮助人类认识客观世界。

因此,隐喻性思维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重要途径。

其次,隐喻具有联想推理功能。

在隐喻结构中,人们运用相似联想,利用客观事物阐释主观感知,从而形象的表达他们对复杂抽象的现实的感受。

第三,隐喻具有创新功能。

隐喻作为人类的认识世界的一
个全新视角,通过映射来表达难以表达的事物和思想。

隐喻化的语言使语言表现力丰富,保持了语言发展旺盛的生命力:它可表达不可表达的事物和思想,能将抽象复杂的思想进行生动描述。

三、认知隐喻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词汇是语言学习中的基础,也是提高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关键。

然而,词汇学习冗繁枯燥,致使大多数外语学习者感到困惑。

认知隐喻中阐释的隐喻认知本质及其功能可为语言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语言教师可依据隐喻理论,对词汇与意义之间的关系进行形象生动的解释;也可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梳理词汇系统,帮助学生理清隐喻之间的关系。

1、以基本范畴为基础,重视基本范畴词汇教学
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中描述人类认知活动的基本概念,是人类对错综复杂的客观世界进行分类,以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并对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处理和储存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

基本范畴词与人们关系最直接、接触最经常,更符合人类认知规律,因而更易被人习得和运用,且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

初中英语词汇大都属于基本范畴词汇。

因此,注重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应作为重点,让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意义和具体用法,并适当加以拓展,对于扩大学生词汇量、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2、运用隐喻思维,拓展理解词语意义
隐喻是语言创新的重要途径。

隐喻是词义产生的主要理据,词汇的引申义一般都是通过隐喻手段扩展的,词的多义性在本质上是
源于词的隐喻性表达,是隐喻在词汇中的普遍表现。

比如最简单的介词”up”、”down”等,我们都深知其本义是“上”、“下”,但根据隐喻的体验性特征其本义可以扩展到其他概念域上,如数量概念域:数量较多为上,较少为下,像“物价上涨”、“温度下降”等;表达状态域:公开状态为上,非公开状态为下,如”私下”;积极的动作的完成为上,消极的动作的完成为下,“积极向上”、“消沉下去”等;地位域:地位较高为上,地位较低位为下,像“上下级”、“上司”、“下属”、“上流社会”、“下流社会”等表达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做类似的认知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隐喻的普遍性,辨认和使用单词隐喻性延伸义的能力在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扩大词汇量。

3、注重隐喻的文化性,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亦不容忽视。

隐喻性语言具有特殊性,理解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是理解隐喻的关键。

隐喻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与社会文化特征,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表达也受到不同社会背景的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例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且喜欢航海,在英语中有很多与水、海、船、鱼以及其它一些自然环境相关的习语和谚语。

有许多隐喻性短语与此相关,比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进退维谷)、to drink like a fish (牛饮)、to 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
土)等等。

语言深植于文化之中,重视词汇教学中隐喻的文化含义,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词语,正确灵活地运用目标语词汇。

四、结语
隐喻揭示了人类的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重点。

隐喻理论也为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为外语教师,也应关注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理论联系实际,把隐喻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外语教学实践中去,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aristotle. rhetoric and poetics [m]. 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 1954
[2]lakoff, g. &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 [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蓝纯.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刘振前. 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与外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
教学,2002(2).
[5]束定芳,汤本庆. 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和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