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护理病历范文儿科大病历范文入院病历姓名李俊性别男年龄9月籍贯上海市民族汉亲属姓名儿母吕一敏住址上海哈密路1220号入院日期 1991—12—6 9:00病史记录日期 1991—12—6 9:40病史陈述者儿母主诉咳嗽3天,加重伴发热、气急3天。
现病史患儿于12月1日起,在着凉后流清涕,鼻阻,继而咳嗽,为阵发性干咳,无痰。
2天后咳嗽加重,有疾,不易咯出。
12月4日起发热,38.5~39.5℃(肛温),同时伴轻度气促,哭闹时口周发绀。
病初自服小儿止咳糖浆12月3日因症状加重到地段医院就诊,口服红霉素2天,但咳嗽仍未减轻。
12月5日来院门诊,予青霉素肌注治疗。
今晨因高热39.8℃,咳嗽气急加重急诊入院。
病后精神食欲渐差,发热后尿黄量少,大便每天1次,干。
无气喘声嘶、也无盗江咯血、尿频、双耳溢脓等症状。
无呕吐,腹泻和抽搐。
个人史胎儿及围产期情况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
于1991年3月3日生于上海市金星妇幼保健院,娩出时体重 3.1kg,apgdr评分 10分,无畸形及出血。
母妊娠期体健,无感染发热史,无药物过敏及外伤等病史。
喂养史母乳少,以牛乳、奶粉为主。
偶有溢奶、无呕吐,2个月后加米汤,5个月后加蒸蛋,6个月时加喂菜粥及饼干、苹果泥。
间断服过钙粉,未加服鱼肝油。
发育史3个月会抬头,4个月会笑认妈,7个月能扶坐、出牙,现能叫爸爸妈妈,能扶站,尚不能迈步。
生活习惯每晚睡眠10~12小时,白天睡2~3小时,易惊醒,大便每天1次,成形,色黄。
过去史一般健康状况平时易出汗,6个月后患感冒、支气管炎各1次,无气喘病史。
传染病史无麻诊、水痘等传染病史。
过敏史无药物及食物等过敏史。
外伤手术史无外伤手术史。
预防接种史生后1周接种卡介苗,6个月时服小儿麻痹糖丸,7个月注射百自破三次联疫苗。
家族史父母年龄及健康状况父29岁,母28岁,均为工人,非近亲结婚,身体健康。
家庭成员情况祖母60岁患冠心病,家庭成员中无支气管气喘、结核患者,无遗传病史。
家庭环境经济情况和住房条件一般,患儿由祖母照管。
体格检查一般测量体温38.9℃(R),脉搏140/min,呼吸38/min,血压9.4/7.4kpa(70/55mmHg),体重8.0kg,身长74cm。
,坐高42.5cm,头围45cm。
胸围44crn。
一般状况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平卧位,神志清楚,精神差。
皮肤皮肤弹性正常,无黄染,无皮疹出血点,无水肿,腹壁皮下脂肪厚1.5cm。
淋巴结全身表浅淋巴结不肿大。
头部头颅头颅轻度方形,骨缝闭合,前囟约 2.0×2.0cm,平,毛发稀疏、细黄、欠光泽,枕部环形脱发,无皮脂溢出,无疤痕。
眼部双眼窝不下陷,哭有泪。
球结膜不充血,无出血,睑结膜不苍白。
巩膜无黄染,眼球活动正常,无斜视,无震颤。
耳部两侧耳郭无畸形,外耳道无溢液耳屏无压痛,耳郭无牵拉痛,乳突区无红肿及压痛。
鼻部外形正常,轻度鼻翼扇动,鼻前庭无糜烂、无脓性分泌物外溢。
口腔四周轻度发绀,口唇无疮疹,无口角较裂,乳齿,齿龈无红肿,口粘膜无疮疹,无出血及溃疡,无假膜附着,两侧腮腺管开口处无红肿,舌苔白薄。
咽充血、悬壅垂居中,咽反射正常,扁桃体不肿大,无声嘶。
颈部颈软,两侧对称,无肿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无异常搏动,颈静脉无明显怒张。
胸部胸廓呈圆桶形,无鸡胸及漏斗胸,有轻度郝氏沟及肋缘外翻,胸壁无肿块。
肺脏视诊:呼吸深快,腹式呼吸为主,右侧呼吸运动较左侧稍浅。
触诊:哭时语颤两侧略增强。
叩诊:两肺上部均呈清音,两肺下部反响较上部低,肺下界在右肩肿下角第9肋间,呼吸移动度约0.5cm。
听诊:双肺中下部可闻中等量中细湿罗音,以右肺为著。
心脏视诊:心前区不隆起,无异常搏动,心尖搏动在左第4肋间锁骨中线外1cm处。
触诊:心尖搏动位置同视诊,搏动范围约1.5cm,无抬举感,无震颤。
叩诊:心上界在第 2肋间胸骨左缘外2cm,心左界在第四肋间锁骨中线外 1cm,心右浊音界在第四肋间胸骨右缘外约0.5cm处。
听诊:心率140/min,心音略低,节律齐,各瓣音区未闻及杂音。
P2>A2。
腹部视诊:腹平,对称,未见胃肠蠕动波,无脐问。
触诊:腹部柔软,无压病,无肌紧张,未触及肿块。
肝下缘距右锁骨中线助缘2.5cm,脾下缘距左锁骨中线助缘1cm。
质均软,边缘略钝,无触痛,膀胱未及。
叩诊:无移动性浊音,无波动感,无过度反响。
肝浊音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4肋间,肝脾区无叩击痛。
听诊:肠鸣音不亢进,胃区无振水声,腹部无血管杂音。
外阴及肛门外生殖器外观正常,两侧睾丸均已降至阴囊,阴囊无水肿,包皮能上翻,肛门周围无糜烂,无直肠脱垂,无肛裂。
脊柱及四肢脊柱呈正常生理弯曲,活动正常。
肋脊角无压痛及叩击痛。
四肢无畸形,关节局部无红肿,自动与被动活动不受限制,肌张力本减低,肢端不发绀,无杵状指趾。
股动脉及肱动脉无枪击音。
神经系统感觉反应正常存在,腹壁反射,两侧膝腱反射、提睾反射存在,巴彬斯奇征及克尼格征均阴性。
检验及其他检查血常规:Hb110g/L,RBC4.0×1012/L,WBC12.0×109/L,N70%,L30%。
大便常规:黄色软便,镜检阴性。
尿常规:蛋白阴性,WBC 2~3/HP。
X线胸片:双肺野中下部小斑片状模糊阴影,右肺为著,心肠未见明显异常。
小结李俊,男,9个月,因咳嗽3天,加重伴发热气急3天入院。
病初为阵发性干咳,2天后咳嗽回剧,有疾,第4天发热伴轻度气促和具扇,经口服红霉素和对症治疗无效,改用素霉素治疗一天。
因症状加重收住院。
病后无声嘶、气喘,也无盗汗、咯血等症状。
体检:体温39℃(R)脉搏140/min,呼吸38/min,精神差,轻度方颅,前由2.0×2.0cm,平,枕部坏形脱发,轻度鼻扇,口周哭闹时发绀,咽部充血培三凹征,轻度郝氏沟和助缘外翻。
呼吸稍快,语颤略显增强。
两肺中下部可闻中等量中细湿罗音,以右肺为著。
心率140/min,节律齐,肝下缘在右锁骨中线助缘下2.5cm,脾下缘在左锁骨中线肋缘下0.5cm,质软。
WBC 12.0×109/L,N70%,L30%。
X光线胸片示两肺中下部小斑片状模糊阴影。
最后诊断(1991—12—7)1.支气管肺炎,急性2.佝偻病,活动期初步诊断1.支气管肺炎,急性2.佝偻病,活动期你可以多看医学儿科的优秀论文范例,在·创新医学网·有很多这方面的论文,另外也有医学论文的写作技巧,专家视频讲座,可以学习一下【摘要】手足口病的流行,时时刻刻威胁着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作为孩子的家长更是感觉到恐惧,不知如何应对。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浅谈手足口病,通过一系列得当的治疗及护理,使疾病得到较好的预后。
【关键词】手足口病;传播流行;防控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又称手足口综合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1 疾病的特点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在发病期间会在孩子的手掌、指端、足底和足趾及足趾外侧、臀部、下肢等部位,出现直径2~10 mm的皮疹或玫瑰色斑疹,中央有清澈透明的小水疱,成离心性分布。
另外,在口腔黏膜会出现水疱,水疱迅速破溃形成溃疡。
前期多为上感症状,孩子经常会表现为发热、咽痛、口腔疼痛、拒食、流涎等症状。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2 疾病的传播方式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发病急性期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污染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
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
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护理诊断体液过多有感染危险护理措施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卧床休息减少肾脏负担限制水和盐摄入,适当蛋白摄入控制输液,遵医嘱给与相应医嘱治疗适当抬高头部,缓解眼睑水肿预防交叉感染保持空气流通协助水肿部位护理我是护士,除了节假日可以在家休息,挤出一点时间来看书学习,平时白天在病房上班,是没有精力和时间搞什么科研的。
所谓科研,就是科学研究。
护理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离不开临床护士参与护理科研。
然而,因为护士长期缺编,病人就在不断增加,并且年年有新任务、新目标,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任务,还要迎接各种各样的检查。
为了应付检查和考试考核,大多数护士不能像其他女人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照顾好家,或者自由自在地到处玩耍。
为了事业发展,我们护士又不得不逼自己爱上护理科研,只有给自己确立前进的目标,才能让自己像一个真正的护士,不仅会做具体的护理工作,也能学会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也会懂得一些护理科研的知识,并且用实际行动来提高自己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
1993年11月左右,我在长沙职工大学读高护班期间,看到了《当代护士》的创刊号。
虽然,从1984年7月参加护理工作以后,每年陆续订阅了《中华护理杂志》、《实用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等护理专业刊物,也挤出时间看了一些文章,但是,真正有念头想写护理论文,是接触《当代护士》之后。
自1994年开始,我自费订阅了《当代护士》,并且给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即在1994年内,要完成一篇论文,争取在《当代护士》上发表。
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读高护班给我带来了不少好处,医院“创一甲”必须开展责任制护理新业务,要对病人实施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并且要在护理记录中体现出来,即对危重病人要书写护理病历,体现责任制护理的效果。
新业务的开展,离不开继续教育。
所以,我参照《中华护理杂志》和《当代护士》杂志上有关继续教育的文章,写了“继续教育乃人人所需——浅谈护理继续教育》,这篇文章刊发在《当代护士》论文集上,虽然没有达到正式杂志刊用的水平,但是,刊用在论文集上,也是对我一份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