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 《科学思维常识》考点明细提醒:《科学思维与常识》的特点重在理解,所以学习的时候要把教材的例子补充在相关的知识点旁边,以备理解和运用。
知识网络构建高考考点:专题一: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1. 科学思维的含义及其特点2.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专题二: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3.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4. 概念、概念的内涵及概念的外延5.判断及其分类6. 推理及其分类7. 完全归纳推理的条件8. 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性要求9. 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要求专题三: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10. 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11. 分析与综合专题四:结合实践善于创新12. 思维创新的含义及其特征13. 发散思维的含义、特点14. 思维发散的技法15. 聚合思维的含义、特点16. 思维聚合的方法17. 逆向思维的含义、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18. 直觉及其特征19. 想象及其作用20. 灵感及其产生条件专题一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考点一科学思维的含义及其特点(1)含义: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它与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相对立。
教材P9从科学思维的角度,你是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的?科学发展观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更不是形而上学思维的产物,而是在充分总结国内发展实践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得出的,即用整体的、动态的观点看待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例题1:最近浙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一改过去的认识,提出了令人关注的“腾笼换鸟”的新思路,意思是,浙江要下决心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腾出空间培养“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换来新的产业、新的体制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地促进了本省经济的发展。
从科学思维的角度说明“腾笼换鸟”这一思路的正确性。
答案(1)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的思维。
(2)“腾笼换鸟”这种思路是对原来认识的一种发展,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并且这一思路的实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2)特点①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②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精确性;(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此要采用数学工具和数学手段)③科学思维的结论具有可检验性;(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坚持真理。
)④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根据历史和现实,找出规律,提出合乎逻辑的推断,具有超前性。
)⑤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普适性。
(是对认识对象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只要条件满足,就可显现)考点二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①有利于我们自觉地遵守形式逻辑的要求,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教材P11,甲:你没有丢掉的东西就是你有的东西,是吗?乙:是的甲:你没有丢掉角,所以,你身上长着角。
(1)这段对话中有错误吗?谁犯了错误?(2)对类似问题,你又什么好办法解决它?答:这段对话中有错误,甲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当甲说“你没有丢掉的东西就是你有的东西”是指你拥有而且没有丢掉的东西。
但后来被偷换为“你不拥有而且没有丢掉的东西。
”②有利于我们正确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③有利于我们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思维方法,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结合系统优化的方法论,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如:多桨船的制造,综合运用了湖船的底,战船的盖,海船的头尾。
)④有利于我们正确地看待思维定势的两重性,克服其负面影响,提高思维的效率。
(由于不断重复以往形成倾向性心理状态;利用自己惯用的思考方式,形成思维定势。
积极:遇到与过去同样的或类似的问题,利用思维定式可以快速解决。
负面:但如果恪守僵化,如:只相信唯一“标准”答案,“非黑即白”这样只能是简单化,片面化。
)⑤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学会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正确地认识事物提高学习的工作的效率;有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的人。
专题二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考点三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1)不矛盾律①含义:又称矛盾律,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简单说:就是不要自相矛盾)②思维规范: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③注意问题: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
(A.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二重性即对立统一是客观存在的,而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B.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客观事物的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例:张飞和李柏今年都报考了MBA,关于他们的考试有如下四个断言:(1)他们俩人至少有一个考上;(2)张飞并不必然考上;(3)李柏确实考上了;(4)并非张飞可能没考上。
最后录取结果表明:这四个断言中有两个是真的,两个是假的。
下面哪一个结果可以从上述条件推出:()A.张飞考上了,李柏没考上。
B.张飞和李柏都考上了。
C.张飞和李柏都没考上。
D.李柏考上了,张飞没考上。
解析:1、无论张飞有没有考上,断言(2)张飞并不必然考上都正确;2、如果(3)李柏确实考上了;正确,则(1)他们俩人至少有一个考上也正确,加上(2)共有三个正确断言,矛盾,故李柏没有考上。
所以断言(4)并非张飞可能没考上。
正确所以张飞必然考上答案选 A(2)排中律①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②思维规范: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矛盾的论断不能都否定,不能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③注意问题:避免犯“两不可”的错误,是保证思维明确性的基本条件。
“二不择一”也可以,如弃权。
互相否定的思想并都是矛盾关系,有的是反对关系。
如:X是正数与X不是正数(反对关系,可以同假);X是正数与X是负数(矛盾关系)。
图在教材P23违反排中律的错误叫做“两不可”。
1、在讨论应不应该有个人志愿这个问题时,有人说,“有个人志愿不应该,没有个人志愿也不应该。
”2、说《红楼梦》是文学精品,不对。
说《红楼梦》是不是文学精品,也不对。
(3)同一律①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则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则就是假的。
②思维规范: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自身必须保持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③注意事项: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统一的。
P18,甲:你们打牌影响别人休息。
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
甲和乙有没有逻辑错误?谁犯了错误?例:物理老师告诉学生,铁水凝结成铁块,体积缩小了1/34,然后问大家,铁块若化成铁水,体积将增加多少?学生甲说:增加1/33。
学生乙说:同是这么多东西,缩小的是1/34,增加的是1/33,这不是违反同一律吗?学生丙说:你俩说得都对。
学生丁说:你俩说得都不对。
请你运用逻辑规律的知识来评论是非。
甲的话是正确的。
乙的话违反了同一律,他混淆了概念,因为缩小的1/34是就铁水的体积而言的,增加的1/33是就铁块的体积而言的。
丙的话违反了矛盾律,因为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
丁的话违反了排中律,因为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考点四概念、概念的内涵及概念的外延(1)概念的含义及特征: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反映某一客观事物的概念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
)(同一词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词语也可以表达同一概念。
所以不要引起概念混淆。
如:P19,白头翁会飞,王大爷是白头翁,所以,王大爷会飞。
)(2)概念的内涵: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概念中的反映,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定义”:①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如:文学(被定义项)就是(定义联项)语言的艺术(定义项)。
②定义的方法:种差加属概念。
艺术(属概念),文学(种概念),语言(种差)③定义的规则:定义项与被定义项所指的范围必须等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过窄”的错误。
如:P21,商品是劳动产品。
(过宽)、商品是用人民币交换的劳动产品。
(过窄)。
;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或“循环定义”。
如:麻醉就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
(同语反复)奇数是偶数加1,偶数是奇数+1. (循环定义)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则就会犯否定定义。
如:哲学不是文学。
定义不能用比喻。
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
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例:高二学生甲和乙,争论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的问题。
“你说,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甲问。
乙说:“辩证法是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宇宙观。
形而上学嘛,当然也就是同辩证法根本对立的宇宙观。
”甲说:“我不同意这个说法,用形而上学说明辩证法,又用辩证法说明形而上学,这算什么回答呢。
”从给概念下定义的角度看,用形而上学说明辩证法,又用辩证法说明形而上学是否合逻辑?为什么?答案不合逻辑。
(1)正确地给概念下定义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是:定义项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出现下定义的概念靠下定义的概念、下定义的概念又靠被下定义的概念去揭示和说明,出现“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2)乙所下的定义是一种“循环定义”,这使人们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概念中兜圈子,未能真正揭示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内涵,因而是不合逻辑的。
(3)概念的外延:①外延的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
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
②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全同关系、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交叉关系)和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提醒:概念的外延的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的区别在于:矛盾关系是“外延之和=该属概念的外延”,而反对关系则是“外延之和<该属概念的外延”。
“划分”①划分的含义: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它依据某种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
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
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
②划分的规则:作出正确的划分,首先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其次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A、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例: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划分不全)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和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