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山东 157.2
河北 山西 陕西 甘肃 青海 133.6 108.2 136.5 102.9 93
新疆 95.5
干旱界限
2、地貌类型差异产生的影响
在我国南方的低湖平原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滩
涂湿地,可充分利用其自然特点合理进行湖泊和 湿地的开发利用。
例如,湖北省洪湖市针对江湖的自然特点,制
定了全市以江湖为中心的同心圆式的8个带(层次) 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
2、种植业与林业相结的组分结构
如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一般林木包括泡 桐、枣树、杨树、果树等,农作物包括小麦、 水稻、玉米、棉花、花生、油菜、大豆等。 农林间作在我国有许多成功模式,如河北的 枣农间作,热带地区的胶茶间作。
4、养殖业与渔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
在养殖
业与渔业 相结合方 面,如鱼 塘养鸭技 术,塘边 养猪技术 等。
(2)、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在生态交错地带,由于生态环境的 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频 繁,生物种类繁多,种群密度增加,生产力较 高,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积极合理地开发利用边缘地带,可使其维持
高生产状态,促进经济发展。
利用边缘效应,可充分开发利用边缘地带:
城郊农业 基塘系统和滩涂养殖
从物种的形成特征、生育 2、农业生态系统物种结构的设计原则 物种选择除考虑生长 期、营养及代谢产物等各 绿色植物是农业生态系
(4)注意社会经济因素
二、农林牧副渔各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
1、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
如饲料作物(玉米、大豆、苜蓿、黑麦草、 三叶草等)种植与养牛、养猪、养鸡的相结 合,作物秸秆饲喂动物,动物粪便肥田。再 如,在同一土地单元里的种植与养殖的结合 中:农田农作物种植与食用菌培养。
杜能假设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立国: 1. 在农业自然条件一致的平原上,农产品 能够实现销售的唯一市场是中心城市 2. 农产品的唯一运输工具是马车 3. 农产品的运费与重量及运输距离成正比 4. 农作物的经营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的。 根据这样的假设,杜能为孤立国推断出围绕中 心城市的六个同心圈层,每个圈层分别有不同 的最适农业生产结构。
2、生态交错带与边缘效应
(1)生态交错带 生态交错带:在景观中不同斑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 域为生态交错带。 在生物圈中,有如下一些交错带类型:
1.城乡交错带 2.干湿交错带 3.农牧交错带 4.水陆交界带 5.群落交错带
在城市与农村之间 在农业地区和 从比较湿润 在水体和陆地之 不同生物群落之间的 的过渡地带。表现 牧业地区的衔 向比较干燥 间的交界面。如 交界地带。如森林与 为土地、社会、人 接处,形成的 变化的过渡 河滩、湖周、河 草原、草原与湖泊之 口等的混合特征。 交界地带。 地带。 岸等。 间的交界地带。
二、景观多样性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1、景观多样性
农业景观是由多种类型的在景观上有差异的农业 生态系统的集合所组成的区域。如耕地、人工草 地、水库等都可以是不同的农业景观。
景观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层次。
对于景观多样性来说: (1)只有多样生态系统的共存,才能保证物种 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2)只有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并与异质的立 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景观的总体生产力达到最 高水平。 (3)只有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才能保障景观 功能的正常发挥,并使景观的稳定性达到一定水 平。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主要内容: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的结构:指农业生态系统组 分在空间、时间上的配置及组分间能流、物 流顺序关系。
系统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只有合理的农
业生态系统结构,才能产生较高的系统整体 功能。
湖北省洪湖市低湖区水土资源的带状分布和农业生产的水平结构
圈层 1.湖心资源补偿增殖圈 2.深水养殖圈 3.湖岸水生经济作物圈
发展方向 生态保护 深水网箱养殖 发展莲藕、茨实、菱等特色 水生作物
4.滩林草畜禽共生圈
5.子湖立体养殖圈 6.潜育地鱼稻共生圈 7.基本农田深度开发圈 8.庭院综合经济圈
综合农作系统(因地制宜发 展林、草、畜、禽等) 特种水产基地
三、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 水平结构的影响
1、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我国的种植业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密切,从
南到北,不同气候类型条件下适宜种植的农 作物和耕作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异。
我国耕地பைடு நூலகம்种指数也与不同地区环境的温
度、湿度有明显的关系。从东到西,降雨逐 渐减少,使得复种指数呈下降趋势。
我国不同气候类型与作物布局的关系 气候类型 10 OC的天 10 OC的积温 主要种植作物 数(d) (OC)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105 106~180 181~225 〈1700 1700~3500 3500~4500 早熟春小麦、马铃薯
2、引起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
环境组分因气候、地理等原因而形成的水平渐变
结构。
因社会原因而形成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同心圆的结
构,农业生物随之形成相应的带状或同心圆式的水 平分布。
其他非地带性因子的作用还会使生物形成各类相
嵌状分布。
从而形成城市近郊地区以 农业区划就是根据气候地 如各类专业户、重点 鲜活产品生产为主,远离 理因素的差异而将某一地 户,通过以点带面传 城市则以生产适宜贮藏运 域划分为若干个农业发展 授技术,使该地区形 输的产品为主。 区和亚区。 成特有的生物种类嵌 状分布.
生物物种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生产的主体 不同生物种类的组成与数量关系的格局构成
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习性外,还要求有较 个方面,全面分析物种组 统物质生产的基础,物 如稻田生态系统以水稻 高的经济价值,并注 (1)以一种生物为主的原则 合的的竞争和互补关系, 种选择要尽可能增加绿 为主,水体生态系统以 意到市场的状况和人 并且通过密度、养分、水 色植物种类和容量 渔业养殖为主。物种搭 们的需要。 (2)正确分析竞争与互补关系 分控制等技术措施减少竞 配是在不影响或少影响 争伤害,提高互补作用。 主体产量的前提下,增 (3)增加初级生产者,提高光能利用率 加其它物种。
城市郊区地处城市和农村的边缘地带,交 农户庭院经济 通便利,信息灵通,可以较快地引进城市 的先进技术,又可以将优势辐射到周围农 充分利用水陆交接地带的边缘效应。如 农户的住地与周围农地也有一个交错区,在丘陵 村。因此,不少城市郊区利用这种特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低洼地处抬高基面, 区农户利用四周的坡地栽种果树、经济林木等; 逐步建立以生产蔬菜和副食品为主的生产 降低水面,形成基面种植桑、蔗、果、 在平原或郊区利用庭院种植蔬菜、果树、花卉、 体系,在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 菜、花等,水面养鱼虾等颇具特色的各 药材,培育食用菌等;在湖、塘等水面较多的地 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使郊区成为城市市 种基塘系统。沿海一带利用滩涂生产海 场的蔬菜和农副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 区一般以养殖为主。种养结合——“四位一体” 带、紫菜、石花菜和各种鱼、虾、贝类、 庭院经济。 海珍等。
熟制 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豆、玉米、 一年一熟 甜菜等 冬小麦、棉花、玉米、 二年三熟或 水稻、花生、苹果、 一年二熟 梨等 水稻、小麦、玉米、 甘薯等 一年二熟
北亚热带 226~240
4500~5300
中亚热带 241~285
南亚热带 286~365
5300~6500
6500~8200
双季稻、甘蔗、茶叶、 一年二熟或 柑橘等 一年三熟
根据这样的 假设,杜能 为孤立国推 断出围绕中 心城市的六 个同心圈层, 每个圈层分 别有不同的 最适农业生 产结构 (见 右图 )
杜能的农业圈 一、自由农作圈 二、林业圈 三、轮作农业圈 四、谷物农作圈 五、三圃式农作圈 六、畜牧 圈 七、自然区域
第一圈层:自由农作圈
这一圈层紧靠城市,地租很高,只有采用高度集约 化的耕作方式,才能获得较大收益。这一层的农业 生产以蔬菜、牛奶、鲜花为主。并包括其他不易运 输、运费昂贵或易于腐烂的农产品,如供奶牛食用 的新鲜苜蓿、牧草等。
双季稻、甘薯、香蕉、 一年三熟 玉米(可冬种)、龙 眼、荔枝等 橡胶、咖啡、椰子等 热带作物 一年三熟或 四熟
热带
365
8200~9200
1989年中国部分省(自治区)的复种指数
沿最 东部 从北 到南 沿北 纬 35O 从东 到西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北 山东 江苏 浙江 福建 广东 海南 95.8 102.2 103.6 133.6 157.2 183.8 249.2 214.5 219.8 182.1
3、种植业与渔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
将农作物种
植业与养殖业 相结合,充分 高效利用各种 资源,从而提 高综合效益, 如稻田养鱼 (虾、蟹)模 式等。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一、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定义
1、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指在一定的生态区域 内,各种农业生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分布 格局。
第二圈层:林业圈
当时城市居民燃料主要是薪柴,再加上建筑、家具 用木材,用量很大,运输距离必须限制得很短。但 木材不易腐烂变质,单位面积收益也较低,所以配 置在自由农作圈以外的第二圈层。
第三圈层:轮作农业圈
农产品价格相对前两个圈层较低,种植不易腐烂 变质的作物。采用6年轮作制, 即黑麦—黑麦— 马铃薯—大麦—苜蓿—豌豆。
(2) 杜能的农业经济区位
农产品只有到达市场才能获得效益,然而不够发 达的运输、加工、储藏、保鲜成为商品生产的制 约条件。这样,在原有的自然区位上,增加了一 个以杜能农业经济区位理论为代表的、受城乡运 输制约形成的农业专业生产区域。
德国学者杜能在1926年出版了《孤立国对于 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一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