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窑秘考—《走遍中国—南平》电视解说词(二)一次普通的拍卖会,一只看似平常的瓷碗,却拍出了举世震惊的天价,落槌之后,专家又为何拒绝在鉴定书上签字?敬请收看《走遍中国——南平》之“建窑秘考”。
2005年,一只宋代的黑瓷碗,把厦门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推向了高潮。
随着竞拍牌儿的起落,黑瓷碗的拍价一路攀升。
很快,竞争进入白热化,这时,一个天文数字出现了。
1250万。
加价幅度50万。
下一个价位1300万,有应价的吗?有了,19号,1300万人民币,1300万第一次,1300万第二次,1300万第三次。
成交1300万!那究竟是一只什么碗,竟然拍出了这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翻开中国陶瓷史,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臻于成熟,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
在灿若繁星的宋代各大名窑中,首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除了五大名窑外,还有许多著名的窑场。
福建省建阳市的建窑就是其中之一。
历史上,中国的窑场都是以所在地的州府命名的。
当时这里属建宁府管辖。
因此这里的窑场被称为建窑。
建窑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
它烧造的碗称为建盏,建盏胎骨呈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
由于“兔毫盏”的数量占了建盏的百分之七八十,因此“兔毫盏”就成了建盏的代名词。
那么在宋代窑口中,建窑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叶文程(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在宋代的时期里面,建窑虽然是一个民间的窑场,但是它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不能跟五大名窑相提并论,如果说我们中国陶瓷史上有六大名窑,建窑可能也还排不上,如果有七大名窑的话,那就应该排得上了。
”2005年厦门春拍会上拍出1300万元天价的瓷碗就是建盏中的精品——曜变天目。
然而,落槌之后,却传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一位建窑鉴定专家竟然拒绝在那件拍品的专家鉴定书上签字,许多业内人士也纷纷质疑1300万元的价格。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时隔5年,我们来到福建,试图解开这个谜团。
经过多方打探,我们终于在闽北山区小城建阳市找到了当年拒绝在鉴定书上签字的神秘人士。
他叫谢道华,从1983年开始,26年来始终从事建窑的考古发掘工作,并成为行业内公认的建窑鉴定的权威人士。
对于我们的造访,谢道华显然没有思想准备,当我们问起当年拒绝签字的原因时,他开始闪烁其词。
谢道华(建阳市旅游局局长):“哎呀,事情都过去那么多年了,咱们就不扯这个话题了。
”不论我们怎么询问,对于不签字的原因他始终守口如瓶。
然而,对另一个话题他却饶有兴致。
记者:“你这里哪个是宋代的真家伙?”谢道华:“你看,这五件都是宋代的,这是老东西,你看我们这件产品。
”记者:“这件也很亮呀。
”谢道华:“对呀,像新的一样,你从釉的表层上看非常亮,像新的一样,但是,我们这种亮度跟全新的建盏亮度细分还是有区别,新的东西我们叫贼亮贼亮的,叫贼光,火气很重,这种亮度比较润,比较柔,不会那么扎眼。
”他给我们讲了许多辨别新旧瓷器的方法。
随后,他又向我们介绍说,建盏虽然以黑釉盏闻名天下,但是釉色却千变万化。
谢道华(建阳市旅游局局长):“釉色除了我们常见的兔毫以外,还有油滴,鹧鸪斑,乌金釉,曜变,还有杂色釉类的柿红釉、绛青釉、绛黑釉等等,大大小小有好几十个品种。
”之后,他又把我们带到当地的古玩市场。
他说许多建窑瓷器收藏于民间,这里可以更多地了解建窑瓷器。
古玩店老板见有人光顾,忙从店里的内室取出许多藏品。
然而,眼前这些让我们眼花缭乱的建盏,却都不入谢道华的法眼。
谢道华(建阳市旅游局局长):“这种我们又叫珍珠滴,烧制的火候跟温度还差一些,所以它的玻化程度还差一些。
”见我们对桌上的东西不感兴趣,店主又拿出了一个器型更大一些的建盏,他说这是他的镇店之宝。
章良亮(民间收藏者):“有供御两个字。
这款很清晰很漂亮。
”显然,碗底的“供御”二字引起了谢道华的兴趣。
记者:“供御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谢道华:“这是宫廷专用的产品,等于说宫廷指定我们某一个作坊烧一份定制的产品,打上供御两个字就等于宫廷专用了,老百姓一般不能使用这个东西,建窑是民窑,从学术角度我们叫官搭民烧。
”那么,作为民窑的建窑为什么会得到宋代皇室的垂青呢?带着疑问我们离开古玩市场。
厦门大学教授叶文程毕生研究中国陶瓷,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他告诉我们,建盏之所以成为贡品,主要源于当时盛行的一种社会风气。
叶文程(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在宋代的时候,斗茶之风很盛,那么这种黑釉盏(建盏)又是最适合斗茶的一种茶具。
”斗茶,就是人们聚在一起,采用一定的方法,按照相同的标准,比较各自茶叶高低优劣的竞技活动。
据了解,斗茶始于唐末,到宋代蔚然成风。
下自平民,上至帝王,无不以斗茶为乐。
那么,当时斗茶的茶叶又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非要用黑色的茶具?宋代斗茶用的是研膏茶,也就是把茶叶捣成膏状再用模具制成的饼茶。
这种茶饮用时,要先碾成粉末,然后冲泡,并用筅帚搅拌,泛起的白沫保留得越持久说明茶品越高。
而白色泡沫,用黑色茶盏最容易观察,因此,以黑釉闻名于世的建盏就格外被斗茶者垂青,进而登堂入室,成为贡品。
宋徽宗赵佶酷爱饮茶,也时常召集身边的大臣以斗茶为乐,并撰写了一篇论述茶的专论《大观茶论》,其中专门谈到建盏,作为一种瓷器,能够得到皇帝著文嘉许,在中国陶瓷史上建盏独享尊荣。
建盏不仅得到宋代帝王的厚爱,也博得了文人墨客的赞誉。
张颖(地方文史学者):“黄庭坚在《满庭芳·茶》当中就说道:“兔毫金丝宝盏,松风蟹眼新汤。
”蔡襄在《试茶》当中也有过赞誉“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苏东坡在诗中曾经这样赞誉过我们的建盏:“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酒。
”寻访中,我们始终没有忘记此行的真正目的。
当我们再一次问起谢道华不在专家鉴定书上签字的原因时,他依然把话题岔开,大谈起古董贩子造假的各种手法。
谢道华(建阳市旅游局局长):“现在的作伪手段比较多,这是早期的一种作伪,一般就是把这种产品拿来消光、去音。
就是表层用酸性物质给它处理一下,我们叫做消光,就是光洁度不会那么亮,这个就是消过光的,这是消过光的,这是没有消过光的,所以这个亮度更亮一些。
去音就是这种声音,要淬火淬一下,声音不会那么脆,这是早期的。
那么到了90年代以后,一种更高档的做伪手段就是叫接底,像这个是接底的,因为它这个底是老的,我们叫老底的,这类从鉴定的角度来说就相对比较困难,因为你拿去化验的话,这是宋代的胎。
还有一种叫老胎新釉,就是整个胎全是老的,因为它温度不够是生烧品,它重新复窑,因为这个从胎釉的成分来说都是宋代的,无非就是现代重新回火了,重新回到窑里面再烧一道,那种产品的鉴定相对也是比较困难的。
”他的介绍使我们充分领略了古玩市场的重重玄机。
没有揭开谢道华当年不签字的秘密,我们只能继续留在建阳,期望他最终向我们揭示其中的奥秘。
这一天,我们跟随谢道华来到建窑的窑址区。
谢道华(建阳市旅游局局长):“面积12.6万平方米,差不多13万平方米。
建窑是创烧于唐末五代时期,我们现在这座近处的山就是唐末五代的,它早期是烧青瓷,到了五代末、北宋初就开始烧黑瓷,最盛的时期有几十座窑同时在烧黑釉瓷器。
”踩着历经千年的陶瓷碎片,我们登上了一座小山。
远处是一个宋代窑址。
谢道华(建阳市旅游局局长):“这条窑是目前全世界最长的龙窑,我们叫大陆后门窑址,它全长是135.6米,一窑的产量可以达到10万件。
它是在北宋的中后期到南宋的早期烧窑的,是建窑的最鼎盛时期。
”由于这是被发掘过的宋代建窑,因此除了一些匣钵和瓷片,我们没有见到完整的建盏。
连日来,建盏已经见了不少,但是真正的精品却没有看到。
我们和叶文程教授谈起此事,没想到,叶教授竟然很快就让我们见识了真正的建盏精品。
叶文程(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这个碗它的名称就叫曜变天目。
你看有银光点和蓝色的斑纹,还有黄色的,甚至有黑色的斑点,错综复杂,变化万千。
这种瓷器的烧造难度极大,可以说在10万个当中都很难找到一个。
就可称为天下第一碗,这个可以说世界上都公认的。
”他说这件稀世珍宝保存在日本的一家博物馆。
见到的建盏精品毕竟不是实物,缺少触摸珍宝那种异样的感动和满足,因此我们还是感到遗憾。
听说当地文物部门正在窑址区搞探方发掘,我们赶到现场,期盼着有幸亲眼目睹建窑精品的出土。
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考古队员们不紧不慢地挥舞着手中的各式工具,显得有些慵懒。
记者:“他们锄怎么也不用点力气?”谢道华:“我们南方有些考古迹象是很浅的,所以不能挖太深,如果一锄头挖下去,挖二三十公分,就把一些考古迹象破坏了。
把一些遗迹破坏掉了,所以必须是比较轻的、比较浅的挖。
”果然,没挖多深,就有了发现。
记者:“这也是一个碗吧?”谢道华:“对,一个金兔毫碗。
粘连了,对粘连了,粘住了,这个价值就不大了,这只有一些研究价值。
”发掘过程既漫长又有些枯燥,但是大家的兴致依然不减。
在场的每个人都期待着令人惊喜的一幕出现。
这时,一个瓷片引起了谢道华的注意。
谢道华:“这是银兔毫,这个银的质感非常强。
如果是一个完整器,那价值连城了。
它极少。
”发掘还在继续。
挖出来的东西倒是不少,可是别说精品就连一件完整器也没有。
正当大家都感到失望的时候,探方里的考古人员突然紧张了起来。
谢道华:“这里可能有一个好东西呀。
”记者:“不会吧,可能还是这种破的吧?”谢道华:“看起来还比较完整。
这是蛮好的一个东西,不知道底下怎么样,好像没有粘住,这个是黑釉碗,没有粘住。
这东西不错,不错。
来来,先把坐标量一下。
”果然是一件完整器,兴奋之余,大家都急切地想知道它的价值。
谢道华:“有点像银兔毫的效果,洗开看一下。
碗底一会咱们也看看。
”这个漆黑油亮的瓷碗正是建窑中最典型的黑釉盏。
谢道华:“属于银兔毫的,这个银的质感差一点,按照我们定级来说,至少得二级以上,二级文物,对。
二级属于国家珍贵文物了。
”之后,他拿起之前出土的那个银兔毫瓷片与这个黑碗比较起来。
谢道华:“如果能达到这片兔毫的效果,那这件绝对是一级文物,一级国宝。
那可以说是价值连城了。
”在这次发掘中,这是出土的最有价值的一个建盏,虽然算不上精品,但也总还算是小有收获。
当我们再一次询问谢道华不在专家鉴定书上签字的原因时,他依然绕开这个话题,给我们讲起了文物鉴定中打眼的故事。
谢道华(建阳市旅游局局长):“美国哈佛大学东方艺术博物馆在(20世纪)90年代编了一本图录,在这本图录中收录了三件建盏,其中有一件建窑的东西它就打眼了,它实际上是新仿品,把它当成宋代的13世纪的东西。
其实打眼应该是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再大的专家再有名的专家都要打眼。
因为现在作伪手段越来越高,一种作伪的东西出来,除了作伪者本人,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中的奥妙,可能就打眼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