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画继》的作者是谁?为什么叫《画继》?《画继》的作者是邓椿,因为宋代张彦远作《历代名画记》,起唐会唱元年,送郭若虚作《图画见闻志》起会昌元年,止宋熙宁七年,邓椿著《画史》起熙宁七年,止于乾道三年,以续二家之书,故日《画续》43.柯九思主张用书法笔法画竹,写出其所论具体画竹笔法。柯九思主张用书法笔法画竹,具体画竹笔法是些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釵股,屋漏痕之遗意。
3王士贞《艺苑卮言》中有关山水画的有哪“五变”?王士贞《艺苑卮言》中有关山水画的有 “五变”: 山水画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13、《林泉高致》中郭熙认为山水画有何意义?画家应具有怎样的修养?有融入了体察者强烈的感情色彩,是传统山水画内在的精神寄托,也是君子之所以爱山水的审美意象。这四时之景,是郭熙独有的美学发现。认为画家须怀有虚静之心,且胸中宽快,可以激发画意的。诗文的修养可,陶养提出的主张,山水画境界还是三远的构图法,都无法掩饰他以山水之形媚道的山水画观
4简述美术理论著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成批出现的原因。美术理论著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成批出现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既是一个大混战的时代,又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既是外来文化源源输入和科技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文学艺术不依附于权势而进入自觉的时代;同时,也是宗教迷信大泛滥的时代。当时的思想界极为活跃。科学文化及文学艺术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魏晋世道混乱,武人弄权,多务实际,礼教束缚遂被打破。首先是产生了帝王画家和专职的文人画家。其二,宗教美术题材为艺术家提供了自由想象的余地,加之有外来佛教美术可资借鉴,画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对艺术水平的提高极为有利。其三,产生了系统的文艺理论和画论。以形写神说的理论成为画家自觉的指导思想。其四,中外艺术的融合,提高并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疏密二体绘画风格产生。 其五,绘画技巧有明显进步,刻画形象的能力有很大提高,设色更加丰富,人物画开始有丰富的背景。水墨与丹青开始有独立迹象,对色彩提出的“炎绯寒碧,暖日凉星”表明画家对色彩冷暖性格已有明确认识。
5古代有哪些关于山水画理论著作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谢赫的《古画品录》五代: 荆浩《笔法记》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阐述山水画创作规律的著作)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南北宗论)清朝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12、请你谈谈在黄休复理论中“逸”的蕴涵。黄休复这段论述至少有这样几层意思:一是逸是一种至高的境界,难于匹敌;二是脱略规矩方圆,超越一般的艺术表现程式,进入一种审美创造上的自由天地;三是鄙薄彩绘精研,主张用笔简率,却又显得神完气足;四是得之自然,无可仿效。这就从各种角度全面地揭示了逸格的规定性。
6中国古代有哪些有名的山水画?晋代 顾恺之《庐山图》隋代 展子虔《游春图》五代 董源《潇湘图》荆浩《匡庐图》关仝《关山行旅图》《山溪待渡图》赵干《江行初雪图》唐代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北宋 范宽《山水图》郭熙《早春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李成 《无题》南宋 马远《梅石溪凫图》《寒江独钓图》吴镇《渔父图》刘松年《雪山行旅图》元代 倪瓒《渔庄秋霁图》《古木幽篁图》王蒙《青卞隐居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溪山雨意图》陆广《仙山楼观图》明代 戴进《风雨归舟图》董其昌《高逸图》仇 英《吹箫引凤》清代
王鉴《烟浮远岫图》石涛《山水清音图》《仿梅道人山水》
1、请谈谈你对作为中国绘画宇宙论基础的元气论的理解。其核心是天人合一。 中国人把人类自身看作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份。天地是一大宇宙,人类社会乃至人体自身都是一小宇宙,大宇宙与小宇宙息息相关,紧密相联,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每一个小宇宙都包含着大宇宙的全部信息。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不能不受哲学精神的制约。学画者心中必存宇宙之大,明乎天地万物创生之本,知乎宇宙生命之气韵,然后方能为画。总之,中国画中的空间意识、虚实处理、气韵生动等根本特点典型的体现了中国人的东方宇宙观念,表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宇宙
2、请说明庄子“庖丁解牛”故事中的“道”与“技”的区分对于理解绘画的意义。阐述庄子的“道”“技”关,即“道”是指人对规律性充分掌握之后而获得的一种高超的自由创造精神享受和境界,而“道”和“技”是密切相关的,要在技术纯熟之上对其加以超越才能达到“道”,这种观念影响下的中国绘画,就要求艺术不能只是技艺而已,而是要能借着技术,彰显道趣,要求艺术家以“道”为追求,修炼技法;注重笔墨功夫,更要重视人格修养,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绘画取得突破的原因是什么?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乱的时期,战争连年不断,政权更迭频繁,从而造成了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大变迁,玄学、佛学随之大兴。在玄学、佛学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绘画,既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又吸收了外来影响,题材广及文学、宗教,技巧丰富多变,创造了“笔不周而意周”的新风格。同时,第一批为后世崇奉的画坛宗师,如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第一批有摹本流传的巨迹,如《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职贡图》;第一批有系统的画论,如顾恺之《论画》、谢赫《古画品录》、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等,亦应运而生。中国绘画从附属经史而行的被动地位中初步挣脱出来,显示了自己独立的审美价值;画家也不再跻身于工匠之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立地位。值得指出的是,南谢赫提出的画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请谈谈你对谢赫“气韵生动”的理解。“气韵生动”是画家一副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标准,画有其则活,无其则死,一幅画的成败皆在于此,无论其笔墨技术如何之娴熟,色彩构图怎样之到位,都不及这点“气韵”来的重要,这就是画之“灵魂”,人有魂而能思考,画有灵而感人
6、请谈谈你对宗炳《画山水序》的理解。宗炳宗炳《画山水序》中鲜明地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的美学观点。他第一个提出了自然美是一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的客体。“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他第一个探索自然美的本质具有哲理的意义。在他看来,由于自然美具有不一定是孔子所规范的与社会功利相联系的独立的审美价值;那么,一个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就是他个人的才能、风貌、素质、性格以及他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自然美与人生紧密相联的哲理关系,在其千古名著《画山水序》中,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
7、请谈谈你对王微《叙画》的理解。王微在《叙画》中提出:“以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①意思是说,图画并不居于技术的行列,绘画应该与圣人的经典《易》象同体。易象乃存载图理的《周易》之卦象。王弼在《周易略例》中《明象章》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卦象是存意的载体,而意是卦象的根源。“‘意’是指卦象显示的天地万物人事吉凶之理,卦象是载理之图。图画与易象同体,是对绘画地位的充分肯定,同时,绘画之图形亦有载意的意思。
8、张彦远是如何理解“六法”的?张彦远是如何这样理解“六法”的;一气 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 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种 标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的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
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 置,六曰传移模写。”今人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 及这段文字,认为应作如下读法,方才符合谢赫原意与 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 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9、请谈谈你对张彦远的绘画品评等级的理解。张彦远强调绘画需要天才,反对呆板的死画,他强调绘画技巧的根本在于立意和用笔。他还强调绘画艺术的文化品味,特别看重画家的人格,他最早提出绘画是有教养、有学问、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的事业。张彦远在中国古代理论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的,从他较早的研究分析美术作品来看,称他是中国最早的艺术理论家、批评家一点也不夸张。
11、谢赫、张彦远、荆浩对于用笔的理解有何不同?而荆浩是五代人,他的《笔法记》是重要的山水画论著,提出了“六要”“二病”说,为我国古代山水画论建立了纲要。也是承水墨而论,因此有磨无色。谢赫是南朝齐人,中国画论刚刚起步,他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提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1、气韵生动 2、骨法用笔 3、应物象形 4、随类赋彩 5、经营位置 6、传移模写 ,因此,他的时代还末出现水墨画,还是一个用色彩绘画的时代,因此有色无墨。
14、《林泉高致》中郭熙是如何将山水理解为一丰富、饱满、统一的生命体的?郭熙要求山水画要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景,并且说:“画凡至此,皆入妙品。”可以说这一结论正是建立在郭熙有关山水画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学山水画者要得“真”应如何去做,当然这也正是郭熙的通过实践得来的。而这正是发现自然山水审美形象的唯一途径郭熙已经进一步意识到,山水的创作需要的是美的冲动,才能激起人的创作欲望,而这种冲动正是源于对山水美的观照,并在对山水美的观照中发现山水自身的艺术性,从而把握山水的特质和精神。
先秦、秦、汉美术理论概述:春秋两汉的画论:两个特点:1、论画的人不是画字2、其意不在论画,而是用绘画说明自己的哲学观点。中国文艺理论的开山祖是“诗言志”说。在我国最早的史籍《尚书》里出现的这一观念中,“志”作为主观精神的说法。
魏晋南北朝美术理论概述: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那种从整体风貌上的对人的主观精神、情感的充分肯定,作为一种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产生了一种 划时代的意义,它构成了后世中国文艺精神的基础;魏晋南北朝又是一个“问的自觉”的时代。中国美术实践由先秦、秦汉时的粗朴、古拙逐渐进入严谨、精密的阶段。
隋、唐、五代、两宋美术理论概述:苏轼明确地首次提出“士人画”邓椿作《画继》时,已明确宣布“画止一法”,传神而已;画这,文之极也;宣布逸品为高,并特立冕、岩穴二门以示气韵之非师等等,文人画在画史上的地位也就完全奠定了。唐宋时期是文人画的滥觞期和发展期。作为文人画本质特征的主观精神的、情感的表现,已成为绘画的核心理论被正式提出。五代荆浩著“六要”就干脆把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一笔勾销而代之以“墨”。“水晕墨章,兴我唐代”之后,水墨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要特征之一,原因就在于此。
明清美术理论概述,“作画在摄情”(恽格),“笔墨本乎性情”(沈宗骞),“画乃心性之学”(郑绩),这类直接把绘画规定为情感表现的提法显示出文人画意识的高度自觉。自我意识在美术理论中的大量出现,成为封建美术向近代美术转折的一个重要标志。丘壑与笔墨开始分家。“文人之画不在蹊径而在笔墨”(陈继儒)“丘壑易工,笔劲难挥”(唐志契),“胜于丘壑为作家,胜于笔墨为士气”(盛大士),笔墨终于在唐代书画结合之始倡后历宋、元而在明清登上了绘画艺术标准之顶峰。由宋代韩拙观画之术唯逼真而已,到元代黄公望作画只是个理字最紧要,到明清“作画第一论笔墨”(王学浩),宣示了中国绘画历史演进之轨迹,也说明了中国艺术在明清终于产生了质的飞跃,走上了西方现代艺术在近三百年后才认识到的道路——一条主要通过形式自身去表现主观情志的道路。把气韵生动更多地转变为笔墨之气:理、气、趣、性、意、味。明清美术理论从总的角度看似乎可以概括出新、精、博、专几个基本特征。王履,字安道1、<华山图序>:”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论述题
1.论赵孟頫作为宋末元初的著名文人与画家,其绘画理论及美术实践都处于一种承先启后、全面探索的状态。赵孟頫作为宋末元初的著名文人与画家,其绘画理论及美术实践都处于一种承先启后、全面探索的状态。元代书画家、文学家。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自幼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信佛,与夫人管道昇同为中峰明本和尚(1263-1323)弟子。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真草书俱佳,以真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2、论明清文人画情感表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演变。明代初年画家分为两派,一派始忠于宋元文人画的传统,另一派是复古派,即明初复兴的皇家画院中继承南宋“马夏”院体山水画传统的戴进、吴伟等人。但“吴门派”为代表的明代文人画,扫除了“复辟”的“院体”画,把元人奠定的文人水墨风格推向更高一个阶段,其主要人物是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吴派画家的主要成员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敏感或切身体验到仕途的险恶,于是淡于仕进,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他们尚意趣、精笔墨、继承“士气”的元人绘画传统,表现自己的品格情怀。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及其绘画实践,哺育了明清一大批山水画家,其中佼佼者,当为画史所称的“四王吴恽”。四王借鉴董其昌南北宗论,对山水画南宗运动推行、绍述,他们以仿古为名,对南宗画的创作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在四王正统画派之外,还有石涛、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为代表的革新派,八大山人的简练、石涛的奇僻。但究其本质,四王和石涛、八大山人等人的绘画虽有区别,但都是为了表现各自的笔墨趣味和独特个性,因而,四王画派和石涛一路都是文人画内部的两条路子,一条是从创作实践进行总结和提炼,使中国绘画走向程式化的道路;另一条路是继续进行笔墨的艺术实验与大胆革新,以求进一步发展,两者皆有显著的历史功绩,体现了变与继承的辩证关系。
4、画分南北宗家(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