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谈谈以后工作的设想
根据信息技术高中信息技术的教材,当前高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使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培养途径、人才的鉴别方法。
基于这个定位,当前信息技术课堂知识点不是追求过高的技术要求,更注重的是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性能力,是把信息技术知识真正运用起来的能力。
那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能力是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应努力去探究的首要任务,下面我提几点设想:
一、积极调研,实施分班分层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与信息技术一样都在快速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各校的资金投入到位,电脑机房在各校已经普及,以及“校校通”工程的上马与实现,使信息技术教育得到正常化的开展。
由于历史性的原因,目前初中各校信息技术教学的差异性仍然存在,导致高中学生之间信息技术的能力差异特别明显,可以说是所有学科中学生能力相差最大的一门,这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许多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觉得应采取了以下措施。
1、积极调研,调整教学内容与计划,减少衔接误差
2、打破常规,不怕麻烦,实施分班教学
3、教学分层,落实到位,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任务为主线”的教学特色。
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学生中很受欢迎,这是信息技术教师最高兴的事情,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的学习用不着教师做思想工作。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学生最喜欢信息技术是因为信息技术课有许多娱乐的事(如上网、游戏等等)。
显然教学宗旨与学生的天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何找到两者的平衡点,解决学与玩的问题这又是教师最难处理的事情。
加之信息技术上课大多在机房进行,课堂的复杂性有所增加,如何控制课堂的纪律,也变为上好信息技术课的一项关键艺术。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任务为主线”的教学特色,是落实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
下面就三方面谈谈认识与实践:
1、以学生为主体,主要表现在保证学生的上机时间上
2、努力提高学生的上机时间是信息技术教学要求
3、努力提高学生的上机时间可以从机房设置上做文章
4、以教师为主导,主要表现在教师课堂设计的科学与合理
为了保证学生的上机时间,同时能更好地落实教学的效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但要在10-15分钟内讲清本节课的要点,而且在课堂设计中,而且要统领好学生在30-35分内的操作为有的放矢,很好控制学生的学习情绪。
因此设计课堂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㈠、系统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系统性体现在: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循序渐进、合理安排。
例如execl的第一节是初识电子表格,这是很基础也很重要的一部分知识内容,学生在这一章节中将都围绕这一根基操作。
但如果因为它基础而安排在第一节课,学生就不易理解,更不易掌握。
什么是窗口、单元格、区域、工作表、工作簿,空对空的插入、删除、重
命名等等?学生感到烦琐的同时,造成了对进一步学习的心理障碍,这是信息技术课吗?怎么跟背诵历史名词一样呢?因此,设计任务时,把这一节课的知识要点进行分散处理,分别落实下面各节课时中,如活动单元格和编辑栏的概念放到数据的输入中讲,区域的概念融入数据的计算中,工作表的插入与删除可以到图表中强调等等。
我们也理性地看到教材修改后,取消了鼠标形状这部分的知识点,我想教师也会在教学中把鼠标形状这些知识点进行分节点化,当然如在章节后我们以附件的形式出现也可以给学生一个系统而直观的总结。
㈡、层次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层次性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章知识体系,按层次进行区分,每个大主题下,列出不同的小主题,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基础不同,所提高的教学要求与评价体系都要有不同层次。
前面讲到的学生分层,所以课堂设计过程也该有分层应对策略。
例如:我在工作表的数据输入中,对知识进行划分,以数据的类型进行不同分类,让学生在不同数据类型中输入中熟悉数据的类型,以及execl软件的默认处理方式。
然而这样的设计会使学生感觉太平淡,使教学内容在每一节课深度有一定的起伏,这是因为以前学到知识迁移会使学生感觉较简单。
所以,设计一些意想不到的数据来使学生进行思考与练习,如“超过15位的数据输入”、“中文时间的输入”、“数字型文本的输入”、“不规则数据的自动填充”,“行快速输入与列快速输入”,这样能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操作的有效性与层次性。
㈢、目标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目标性体现在:要求教师在教学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练习与操作,通过一个个操作与练习使学生体会到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中,应该含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涵盖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能力。
如:工作表的数据复制与移动,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储备的知识来应用,也要有明确的新目标,要考虑数据的特殊性(单元格的数据为公式时)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否则将会出错。
这样的任务既简单,又需要学生努力一下方能完成的任务,学生才能从中得到学习的乐趣。
㈣、趣味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原则体现在:使学生在一节课下来能保持注意,保持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探究的认识倾向,保持对课堂关注的向心力。
并非一定要用游戏与笑话来激励学生。
课堂是师生双方的交互活动,教师是教学主导一方,学生是学习主体一方,而教师的主导又是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服务的。
因此,我们设计的课件或任务学生应该有趣味去完成,有积极性去完成,要使学生在课的学习活动中十分重要的方面是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由于中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要求他们自觉主动地完成任务是不可能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任务时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将会大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㈤、实用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原则体现在:使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不但学生学起来有奔头,更能使知识得到更好的消化。
学以致用其实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人们工作时的学习方式大概最多是这种情形。
当然现在学生是打基础阶段,学的知识不一定就用得上。
但是在我们教学内容刚好为学生实用时,我们就应该突出他的实用性教育,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大大强于其它学科,因此设计时应该多结合实用性原则。
3、以任务为主线,主要表现在任务系着学生与教师之心
我们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全组同志集体备课,共同探索,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宗旨,从单纯检查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转变为运用多种方法
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全体信息技术教师都参加小班主任工作,从单纯通过考试对学生一门功课的学习情况作鉴定,转变为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与矫正,以人为本,使学生在原有学习方法、学习动机等方面得到升华。
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互动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当然,我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探索仅仅是个开始,我们将不断努力,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用我们的才智托起我们明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