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制品工艺学1[1]
肉制品工艺学1[1]
第二节 肉的化学组成
一、水
含量
肌肉含水约70~80%, 皮肤为60~70%, 骨骼为12~15%。
特点
畜禽肥,水分的含量愈少 老年动物比幼年动物含量少
分类
分结合水、不易流动水(准结合水)和自由水, 肉的保水性主要取决于肌肉准结合水的保持能力
肉制品工艺学1[1]
第二节 肉的化学组成
研究肉制品加工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加工工艺技术的科学
肉制品加工的目的
将屠宰动物合理地转化为动物性食品和其他工业产品; 抑制微生物生命活动,防止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残留,保证肉 类食品的安全和稳定性。 强化功能,营养和保健的需要。 改善品质,增加美食度,提高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 综合利用副产品,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肉质的软硬不仅取决于结缔组织的 含量,还与结缔组织的性质有关。
肉制品工艺学1[1]
四、骨组织
❖ 猪骨约占胴体的5%~9%,牛占15%~20%,羊占8%~17%, 兔占12%~15%,鸡占8%~17%
❖ 骨由骨膜、骨质及骨髓构成。骨髓分红骨髓和黄骨髓。红 骨髓细胞较多,为造血器官,幼龄动物含量多。黄骨髓主 要是脂类,成年动物含量较多。
肉制品工艺学1[1]
绪论
√国外肉类工业在19世纪初开始了较大的发展。但由 于缺乏冷藏和运输手段,发展速度仍受到很大限制。 19世纪末,发展了氨制冷技术、肉类包装工业,扩展 为全年生产。 √20世纪前后,畜类屠宰和肉类加工新设备的发展使 肉类工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真空包装技术问世, 耐贮藏的小包装分割肉技术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
糖原及其代谢产物和无机盐类等 v 肌细胞核:
肌细 胞核
肉制品工艺学1[1]
一、肌肉组织
肉制品工艺学1[1]
二、脂肪组织
➢ 由退化的疏松结缔组织和大量的脂肪细胞积聚组成。脂肪 细胞通常以单位或成群状态存在于结缔组织中。
➢ 脂肪在肉中的含量变化较大,约15%~45%,取决于动 物种类 、品种、年龄、性别及肥育程度。
食品工业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工业, 肉类工业是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 分(第二位)。
肉类工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相关行业 ,对于我国大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肉类工业还是健康产业。与人类的 健康息息相关。
肉制品工艺学1[1]
绪论
定义:肉制品工艺学是以屠宰动物为对象,以肉类科学 为基础,综合相关科学知识,研究肉与肉制品及其他副 产品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蛋白质
约占肌肉的18%~20%,占肉固形物的80%。 肌肉蛋白质的组成,依其构成的位置和在盐溶 液中溶解性,主要分三种蛋白质:
肌原纤维蛋白质占50%;
肌浆中蛋白质约30%;
基质蛋白质约20%;
渔猎生活,生食,茹毛饮血。 § 燧人氏钻木取火,熟食,方法有燔(整体火
烤)、炙(去毛皮内脏烧烤)、炮(包泥烧 烤)和熬(火烬干煨)。 § 剩肉,自然风干:最原始的肉食加工。 § 13000年前,猪的驯化,9000年前,牛鸡的 驯化;西周春秋时代,有肉的晒干、盐腌等 加工方法,相继出现了腊肉(腌后风干或烘 干的肉制品)、肉松(腌制捶击松散的肉制 品)、肉脯(切片腌制干燥的肉制品)。
学习内容:共十章,第十一至十三章自学。 学习方法:多学科融会贯通、灵活学习与运用。
肉制品工艺学1[1]
绪论
教材:葛长荣,马美湖主编. 肉与肉制品工艺学,北京∶中国轻工 业出版社,2005 参考书: § 天野庆之等蓍,肉制品加工手册,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1993 § 刘希良,孔保华,孟岳成编。肉品工艺学.东北农业大学,1993 § 张凤宽.农畜产品加工与贮藏.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 § 陈伯祥.肉与肉制品工艺学.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3 § 周光宏主编.畜产品加工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 南庆贤主编.畜产品加工工艺学.北京∶北京农业大学,1990 § 南庆贤主编.肉类工业生产手册,中国轻工出版社,2003 § 骆承庠主编.畜产品加工工艺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8 § 蒋爱民主编.食品原料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 蒋爱民主编.肉制品工艺学.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肉制品工艺学1[1]
绪论
研究内容
肉制品工艺学包括从畜禽原料生产开始,到餐桌食品 为止的全部环节。肉制品工艺学的内容包括产品的组 成与理化性质、加工贮藏对原料和产品性质及营养价 值的影响、加工原理及技术和储藏保鲜方法的理论与 实践等。研究内容涉及食品科学、畜牧学、生物化学、 微生物学和机械工程学等,是一门交叉学科。
的保护组织,并使肌体有一定的韧性和伸缩
能力。
纤维包括:
胶原纤维v
弹性纤维
结网缔状组纤织维的三主种要,纤但维以有前胶二原者纤为维主、。弹性纤结 缔维、
网状纤维
组
织 肉制品工艺学1[1]
三、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 的性质
结缔组织的含量取决于年龄、性别 、营养状况及运动等因素。
结缔组织为非全价蛋白,不易被消 化吸收,能增加肉的硬度,降低肉 的食用价值。
肉类加工的科研和 教育水平上升
肉制品工艺学1[1]
绪论
一、我国肉制品加工业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三)我国 肉制品加工业 发展趋势
肉类结构更趋合理。 猪肉比例下降,牛羊禽肉等比例继 续上升。
肉类加工的科技含量更高,加工深 度和广度更大。
更加注重肉制品的安全与营养。冷 鲜肉
肉制品工艺学1[1]
绪论
肉制品工艺学1[1]
绪论
一、我国肉制品加工业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二)我国肉类加工业发展现状
1900-1949
肉类加工业几 乎为零,只有 在上海、天津、 武汉、青岛、 哈尔滨等大城 市有外国人开 办的肉类加工 厂
1949-1978
肉类工业起步 和发展
1978-1999
我国肉类工业
持续发展,成 为世界第一产 肉大国
❖ 骨中水分约占40%~50%,胶原约20%~30%,无机质占20 % 。无机质主要是羟基磷灰石。
❖ 将骨骼粉碎可以制成骨粉,作为饲料添加剂,此外还可熬 出甘油和骨胶。利用超微粒粉碎机制成骨泥,是肉制品的 良好添加剂,也可用作其他食品以强化钙和磷。
肉制品工艺学1[1]
➢ 由骨膜、骨质及骨髓构成
肉制品工艺学1[1]
肉制品工艺学1[1]
教学内容
v 肉制品加工引言和肉的结构、组成和特性 v 畜禽屠宰工艺和肉的分级 v 畜禽屠宰后肉中的变化以及肉品保鲜 v 肉品加工辅料与肉品包装 v 干制肉品加工 v 香肠类制品加工 v 腌腊类肉制品加工 v 酱卤类肉制品和熏烤肉制品加工
肉制品工艺学1[1]
实验内容与实习
教学实验安排
方法作了详细描述,称六世纪食品加工的百科全书。 § 后有唐代的《食经》、宋代的《东京梦华录》、元
代的《饮膳正要》、明代的《养余月令》、清代的 《调鼎集》等。 § 明清的肉食加工烹调技术已相当发达,手工作坊已 具规模,腊肉、干肠、火腿、肉脯、肉松、板鸭、 烧鸭及酱卤制品等,还有不少名特产品,如金华火 腿、北京烤鸭。
肉制品工艺学1
2020/12/16
肉制品工艺学1[1]
What’s this?
肉制品工艺学1[1]
What’s this?
肉制品工艺学1[1]
And then, What’s this?
肉制品工艺学1[1]
绪论
一、我国肉制品加工业的发展历史、现状与 趋势
(一)我国肉制品加工业发展历史 § 远古时期(50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采集
相关概念
下水(gut):畜禽屠宰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如胃、肠、心、肝等脏器。 瘦肉(精肉,lean meat):剥去脂肪的肉。 肥肉:主要指脂肪组织。 红肉(red meat)和白肉(white meat):西方国家常用,前者指猪牛羊内,后者指禽肉和兔肉。 野味(game meat):野生动物的肉。 鲜肉(fresh meat):刚宰后不久的肉。 冷却肉(chilled meat)经过一定时间的处理,使肉保持低温(0~~4℃)而不冻结的肉。 冷冻肉(frozen meat)经低温(-15 ~-23℃)冻结后的肉。 分割肉(cut)按不同部位分割包装的肉。 剔骨肉(boneless meat):剔去骨头的肉。 肉制品(meat product):将肉经过加工处理生产出来的产品。
第二节 肉的化学组成
v 肉主要成份是水,其次按重要程度有蛋白质、含氮化食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 有机酸等。书上P17表1-6。
v 肉的成份因动物的种类、品种、性别、年龄、季节、饲料,使役程度,营养和健康状 态等不同而有所差别。
肉制品工艺学1[1]
第二节 肉的化学组成 不同品种不同部位肉的化学成份
肉制品工艺学1[1]
一、肌肉组织
肌肉的宏观构造
v 肌原纤维(肌内膜 )→初级肌束(内肌周膜) →次级肌束(内肌 周膜) →肌肉(外肌周膜)
v 在内外肌周膜中分布着微细血管、神经、淋巴管,通常还 有脂肪细胞沉积。
肉制品工艺学1[1]
肉制品工艺学1[1]
一、肌肉组织
肌肉的微观结构 v 肌细胞(肌纤维):呈长线形,两端逐渐尖细 v 肌膜:肌纤维本身具有的膜 v 肌原纤维:肌细胞的独特器官,主要成分 v 肌浆:肌纤维的细胞质,富含肌红蛋白、酶、肌
❖ 皮下 ❖ 内脏:肾脏和腹腔周围 ❖ 特殊部位:羊尾 ❖ 肌肉间:大理石花纹 ❖ 家畜品种间,各生长阶段沉
积方式不同
肉制品工艺学1[1]
二、脂肪组织
•脂肪组织的作用 ① 脂肪的功能一是保护组织器官不受损伤,
二是供给体内能源、保温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 如维生素A、D、E、K的吸收 。 ② 在肉中脂肪是风味的前体物质之一
v 肉的新鲜度测定及肉质评定 v 香肠的加工 v 灌肠的加工 v 肉干的加工 v 五香牛肉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