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提升高校社团发展质量的新途径——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为例[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平台。
高校社团活动课程化是对社团发展以及社团作用的新探索。
本文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第三学期社团开课实践为例,分析了社团课程化意义,指出了社团课程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社团;课程化;意义;问题;对策一、背景(一)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三学期制简介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实施的三学期1是以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学校根据“创新型、实践性、高水平和有特色”的原则,在小学期开设了以实践性为主的课程,进一步拓展同学视野,为同学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同学们能更多接触学术前沿,感受多种教学风格。
从山大威海分校实施“三学期制”的实践来看,它能够较大地凸显出制度变革的灵活性,规避两学期制存在的不足,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我校学生社团建设情况概述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在共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它作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塑造、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在广大同学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1987年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以下简称我校)第一个学生社团成立以来,随着我校的发展,学生社团的质量和数量业已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团数量步步攀升,1987年我校第一个社团成立以来,经过近20余年的发展,如今我校学生社团数量已达117个;第二,社团种类逐步齐全,由单一的社团种类,现在发展成社会公益类等八大种类;第三,主旨结构日益完善,由最初校学生会社团部的管辖到现在社团联合会,组织结构日程完备;第四,活动丰富,影响面广,每学年举办社团活动500余次,吸引20000余人次参与。
学生社团已经俨然成为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学生活的主要1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自2008年7月实行三学期制改革,通过压缩第二学期课时,开办第三学期的方式吸引国内外优秀资源来我校讲学,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力量。
(三)三学期制下的学生社团建设学生社团在推进育人工作、繁荣校园文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力抓手,为了继续发挥学生社团在锻炼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作用,我校团委根据“创新型、实践性、高水平和有特色’原则,创新性的社团活动与教学课程的成功结合,实现了社团活动的课程化设置,为广大社团会员及普通同学提供了一个更加符合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的平台,为我校社团建设又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为了引导学生社团走上特色化的高品位发展之路,在三学期新的形式下,二、社团活动课程化的意义(一)是学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成功结合高校人才的培养,在于两个课堂的结合,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和相互补充。
学校第一课堂以教学为主要任务,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第二课堂则是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弥补了第一课堂理论性强,实践能力弱的缺点。
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建设,则是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在以相关专业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充分实践与锻炼。
(二)转变思想,实行“引进来”的策略学校鼓励学生“走出去”,让学生投身到社会中去锻炼,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没有走出去。
本着育人的目标,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
学生社团开课可以邀请校内外兼具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老师授课,事实上,学生迫切希望校外老师授课,在调查中发现,82%的被访者希望授课老师是校外成功的社会人士。
(三)有利于社团功能的拓展,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1.社团的课程化设置丰富了社团的自身功能,扩大了社团的影响面。
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建设,不仅给予了会员参与社团活动,关心社团发展的动力,更加拓展了社团的影响面,让更多志趣相投的同学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一方面满足自己的求知锻炼需要,另一方面使社团真正成为了学生发展的良好载体,拓展了社团的教育功能。
2.社团活动课程化解决了社团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社团活动课程化,学校会为为其安排教室,为每次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除此之外,在经费、政策等方方面面,学校更易给予直接支持。
社团课程化的设置也会大大增加社团的积极影响力,对社团精神的传承,组织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为社团良性发展铺就了道路。
(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1. 以平等、自愿参加、实践性与互动性强为特征的社团课程在促进学生社会能力发展方面的潜力要大于一般的班级课程。
社团所开设的课程形式新颖、堂课互动性与社会实践性强,恰恰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展示自我的舞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进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促使其成才。
2. 学生社团体现的“学习自由”精神为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培养开辟了道路。
与高校现有的几乎所有教育载体相比,社团课程更能体现对“学的自由”这种大学精神的回归:社团源于共同兴趣体现着学习内容选择的主体性; 课余时间开展活动体现着学习时间选择的主体性; 学习方式的民主体现着学习方式选择的主体性; 平等自愿的交往模式排除了思想被缚束的可能性。
这些优势使得社团课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社团活动课程化实现途径在三学期新的教学形式下,按照“创新性、实践性、有特色”的原则,社团第三学期开设课程经过步步论证,部分社团活动课程化得以实现。
(一)社团活动课程化前期调研1、问卷调查2008年3月,社团联合会针对演讲与口才协会等17个实践性较强的社团就小学期开设选修课展开调研,迈开了社团活动课程化的第一步。
调研显示,71%的社团有很强的意愿在小学期开设相关课程,82%的社团自认为有能力开设课程,并有信心应对小学期开设课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2、相关职能部门座谈会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调研结果,教务处、校团委、社团联合会代表、学生社团等有关人员就小学期开设社团课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详细、充分的讨论,为报名、开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预报名数据分析经过严格的论证,共确定五个学生社团在2009第三学期中开设了实践性、讲座类课程,如表一所示:表一社团2009第三学期开课表社团名称课程名称演讲与口才协会演讲与口才九月文学社文学名著赏析主持人俱乐部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摄影爱好者协会摄影基础书画协会中国画鉴赏与实践根据学校教务处有关安排,在通选课预报名阶段,这五门课程报名情况如表二所示:表二社团2009第三学期课程预报名人数社团名称课程名称课容量课余量已选人数多余率演讲与口才协会演讲与口才60 170 230 283.3% 九月文学社文学名著赏析30 62 92 207.7% 主持人俱乐部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45 134 179 297.8% 摄影爱好者协会摄影基础60 130 190 216.7% 书画协会中国画鉴赏与实践60 42 102 70%如表二所示,社团所开设的五门课程在预报名阶段的选课人数,远远超过了课容量的人数,其中四门课程的多余率均超过了200%多余率。
由此可见,社团开设的课程非常受我校同学的欢迎,也进一步反映出社团活动课程化是社团建设的一条非常重要的路径。
(三)社团课程满意度反馈经过第三学期一个月的课程,社团开设的五门课程均顺利结课。
从开课直到课程结束,社团联合会均有专人到课堂进行调研,了解出勤率、授课方式及同学的欢迎程度等,为以后社团开课积累经验。
调研显示,五门课程的出勤率不等,但整体较高;大部分选课的同学对课程给予了满意的评价,如表三、表四所示:表三社团2009第三学期课程预出勤率社团名称课程名称出勤率演讲与口才协会演讲与口才77.78%-83.73%九月文学社文学名著赏析50%—60%主持人俱乐部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70%以上摄影爱好者协会摄影基础73%—89% 书画协会中国画鉴赏与实践98%表四社团2009第三学期课程满意度反馈社团名称课程名称满意度演讲与口才协会演讲与口才95% 九月文学社文学名著赏析60%主持人俱乐部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87.5%摄影爱好者协会摄影基础85% 书画协会中国画鉴赏与实践96.6%由表三可知,五门课堂出勤率除了九月文学社开设的《文学名著欣赏》的出勤率较低之外,其它均在70%以上,五门课程的平均出勤率大约为80%。
有得课程出勤率较低,有一定的客观原因,部分同学由于专业课的要求外出实习,有的同学与双学位课程冲突。
由表四可知,除了九月文学社开设的《文学名著欣赏》满意度在60%之外,其它四门课程均在85%以上,平均满意度大约为85%。
不论哪一门课程,在开课之后,选课的同学对其都较为满意。
(四)社团课程化的途径根据我校社团活动走向课程化的路径,社团开课的一般路径,如图一所示:图一社团课程化的一般途径我校社团开课是在我校实施“三学期”制度下,按照“创新性、实践性、高水平、有特色”的原则下,开创性的提出社团活动课程化,是我校社团建设的一项重大突破。
经过前期调研和相关部门的座谈会,对开课及拟开课的社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最终确定开课的社团;在课程开设的过程中,对课堂进行及时跟踪,对课堂质量进行适时监督;最后在课程结束后,以选课学生为样本,调查对所开设的课程的满意度,并进行最终的总结。
四、社团活动课程化经验及展望(一)社团活动课程化经验1、课程人数容量应有一定限制。
为了切实达到教学效果和保证教学质量,对于选课人数的限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原则上每门课的选课人数不应超过40人。
这个问题可以采取每门课划分AB班的形式来解决。
2、倾向于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授课人员。
原因如下:第一,相关的社会实际工作经验,可以使相关的教学更加贴近实际需要,更加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兴趣;第二,教学方法可以更加具有灵活,保证同学们的参与度;第三,可以通过这些授课人员,拉近同学们和相关社会单位的联系,促进教学的社会实践。
3、前期充分调研。
实践证明,不论在选择的社团上,还是拟开设的课程上,只有充分调研、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取得所预期的效果。
4、课程的内容设计合理,教学方式灵活多变。
实践证明,受欢迎的社团课程,在内容能满足学生预期需求,且在教学方式上灵活多变,很受学生欢迎。
(二)社团活动课程化中存在的不足实践表明,社团的课程化建设有着诸多积极意义,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在社团活动课程化建设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安排出现冲突。
某些课程出勤率不高,客观原因在于选课的部分同学外出实习,或者与双学位的课程存在冲突。
2、相关部门之间需进一步沟通。
在会员内选课时期,由于与相关部门没有及时沟通,因此在会员选课上,造成了一定的重叠现象。
3、上课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某些课程由于专业的限制,上课方式较为单一,教学方式较为死板,使得部分同学对此不甚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