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浅谈
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
”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
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能将良好行为长期坚持,养成习惯的人。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代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面对未来挑战作出的必然选择。
然而,目前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就“如何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做如下浅谈:
一、了解学生不良学习行为习惯的造成原因。
不同的学生其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也是不同的,在纠正他们这些不良行为前,我们要先了解这些行为的造成原因,是因为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宠爱或是不正当的教育方法造成,还是在校学习期间造成;是外在因素造成,还是心理因素造成;是长期以来就有的还是最近才养成的。
只有明确这些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多用理性,少用威权,个别谈话,以理服人。
学生的不良行为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要持有宽容的态度,不要看见学生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就不能容忍,视这些学生为另类人物,动不动就发脾气,指责他们,而应该理性分析。
有些学生的自尊心较强,有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些学生的性格比较怪异或孤僻,我们在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而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
最起码的要能以宽容的心与学生个别接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心平气和地指出其利弊是非,可以采用暗示诱导、侧面教育、个别谈话等方式,让学生自己认识错误。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所以在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时,即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不给学生留下阴影,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打开学生的心扉,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真正接受我们的建议,改过自新。
三、对不良行为的学生要以一分为二的眼光平等看待,挖掘潜能,引导发展。
有些教师片面地喜欢优生,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却冷眼相看,或者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为了搞好师生关系为名,加以包庇袒护,这些都不利于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当学生存在不良行为时,我们要增加学生的自信力,改善学生的人生观,不要专责备他们的过失。
不仅要针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还要注意发现不良行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其实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可能只是在学习上
或行为习惯等方面差一点而己,而在智力、交际能力、文体比赛等方面可能远远胜过所谓的优生。
作为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这些闪光点,找准入手的角度,以便拿到开启他们心灵、矫正他们行为的金钥匙,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正确对待假丑恶。
不良行为的学生一旦从教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一下轻柔的抚摸中意识到被重视、被赏识,便会感到无限的温暖,如同焦渴的小苗吮吸甘甜的晨露,进而点燃希望之火。
四、跟踪观察,防止“旧病复发”。
有些学生,尤其对于不良行为习惯顽固的学生来说,他们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经教育之后可能暂时改过,但又很容易反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跟踪观察,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做到奖惩分明,可建立监督举报制度,对彻底改过自新的同学适时给予表扬,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可采取“攻心术”,从心理上说服他、战胜他,让他明晓是非,真正从内心有改过的决心和毅力,只要有一点闪光之处就及时鼓励表扬,有道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也就是说,学生向哪个方向发展,主要取决于老师的教育导向,所以我们要持之以恒,跟踪观察使其彻底改正。
和困难的任务。
” 要做到正确有效地教育不良行为的学生,那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叶圣陶先生五粒糖果的的故事或多或少应该给我们一些启示。
因此我们要好好研究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方法,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确保养成教育的形成。
育人,并不是说在学校一个样,回到家却是另一个样。
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可以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体系。
在学校,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完成应该做的;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
办好家长学校,密切家校联系。
通过专题讲座、家长会等形式,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以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和水平。
要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进而为学校教育提供有效的支持与配合。
灵活采用电话联系、手机短信、约谈见面、《家校联系卡(册)》等多种方式,及时掌握家庭教育情况,反馈学生在校表现,提高家长对养成教育的参与度;通过家长会典型发言、写家长
寄语等方式,提高家长对养成教育的兴趣和责任感。
例如,在家长的监督下要学生完成“十个一”活动。
即:1、每天锻炼一小时练就一个好身体,2、每天合唱一首歌练就一副好嗓子。
3、每天收集一废品练就一个好习惯。
4、每天帮助一个人练就一个好品质。
5、每天学做一家务练就一门好手艺。
6、每天精写一页字练就一手好书法。
7、每天写好一日记练就一手好文笔。
“8、每天诵读一首诗练就一个好记忆。
9、每天演算一道题练就一个好逻辑。
10、每天阅读一页书练就一身好气质。
在家里做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看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电影等等,并制定自评——师评——家长评”的评价制度,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一个共识,目标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首先要体现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要与知识的传授有机融为一体。
课堂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要全面渗透养成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逐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实践活动是提升德育工作实效的有效途径,为此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德育工作的共同体。
要注重教育的开放性,学生养成教育的成果要放到实践中去检验。
因此,学校要将一切可利用的社会公共资源变成养成教育资源,要建立一批示范基地,让学生走出去,与自然、社会亲密接触,用社会实践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整合起来。
七、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学校应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养成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让师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践行中提高素质。
八、要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
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学生既是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教育和管理的主人。
学生渴望自立,希望在自主管理中展示才能并得到老师的认可、同学的赞许,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愿望,激发和保护他们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锻炼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素质教育的有效支撑和重要体现。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这一问题,深入探索养成教育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共同开创养成教育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