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指南用指南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学指南用指南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学指南用指南心得体会(精选5篇)
篇一:《指南》学习心得体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体会
参加培训是给老师们最好的福利,刘军教授用他的智慧与文化底蕴为我们诠释着《指南》的精髓,让我从始至终跟随老师的讲解,认真地听着、思考着。

聆听完任刘军教授的讲解,结合我平时的教学经验,让我对《指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一、《指南》是"导向",不是"标准"。

《指南》旨在指导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方向,其本质属性是导向性、引领性的。

也就是说,《指南》是通过引导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方向来表达国家对幼儿教育的要求,防止不正确的教育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带入歧途,而不是要对幼儿发展的具体水平或者发展方式、速度等作出统一规定或量化要求。

每个幼儿的成长如同不同植物的成长,因地域、气候以及自身条件等不同,而出现千姿百态的生长、发展态势。

如果用同一"标准"驱赶所有幼儿去"统一达标",其后果是十分有害的,为了突出强调"指引"、"导向"的功能,而慎重的使用了"指南"一词。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引领,有了《指南》中更详细的标准划分,教师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达到的某一能力或水平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对教师的工作有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也让教师更快更好地在工作中不断成
长。

二、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基础性。

如果把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统称为基础教育的话,那么幼儿教育就是基础的基础,虽然现在的教育已经打破了学校这个空间限制而变成了终身教育,但幼儿教育始终是终身教育这本大书的"序言",幼儿教育就是--"向下扎根的教育。

"幼儿园的课程不在高深,在于能否萌发他们的学习品质。

这不同于学业知识内容,它似乎看不见、抓不着,难以评量,然而其重要性却丝毫不亚于学业知识、技能,甚至可以说比它们有着更加深刻的长远的意义。

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幼儿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质量。

当然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幼儿的自发活动和自由兴趣上,而应该帮助引导他们,逐渐使其经验系统化,兴趣深刻化,思维条理化,行动有意化,逐渐形成他们良好的社会性。

三、《指南》让我更深刻理解了什么样的学习才是幼儿的学习。

在《指南》划分的几个领域中,并没有刻意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而是更关
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更关注幼儿健康、心理、社会性交往、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综合培养,不难看出,对于幼儿来说,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只有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才是理解性的学习。

幼儿园的教育不是体现在教材、课堂教学或"作业"中的。

虽然环境怎么创设、活动怎样诱发与引导,都是教师根据幼儿园课程的目的,内容、要求而精心设计的,但这些目的、内容、要求仅仅存
在于教师的意识和行动中,幼儿并不一定能清楚地认识到。

幼儿感受最多的是环境、材料、活动和教师的行为,而不使其背后的教育意图、期望。

因此,从幼儿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更像一个大家共同生活、游戏、交往的地方。

这次培训,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应该成为一个睿智的引导者、启蒙者,将《指南》的精神和经验落实到未来的工作中,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鼓励、引导和支持,和孩子共成长!使幼儿教育真正成为"向下扎根的教育。

"
篇二:学习指南心得体会
学习《指南》心得体会
20XX年6月14日我们园长为我们讲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感觉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

《指南》从五大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

《指南》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此外,《指南》还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指出了错误做法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危害,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去关心幼儿、观察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尊重幼
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为幼儿成长创设宽松、适宜的条件和环境,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把指南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当中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前我上美术课的时候,一般都会事先准备一幅范画,让孩子依葫芦画瓢。

这样孩子画出来的作品大多与我的范画相似,连孩子们涂的颜色都千篇一律。

并没有发挥出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学习指南以后我知道了应该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在幼儿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的干预,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这次美术课,让孩子画树。

我一改往日的上课方式,活动前一天给孩子布置任务,让他们去公园或在校园里观察各种各样的树。

我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许多各种各样的树的图片。

上课的时候让孩子发言,你看见的树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给了我很多丰富有趣的答案。

接着我为孩子们展示各种树木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观察。

之后再进行绘画活动。

活动结束时,我惊喜的发现孩子们的绘画不再千篇一律,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树叶不是单调的绿色。

有黄色的、褐色的、橙色的、红色的等等,还有的孩子画出来的树叶是五颜六色的,孩子还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了果实、太阳、小鸟、小草、白云、还有树下纳凉的小朋友。

孩子门的表现让我感觉惊喜又高兴。

在实际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学习《指南》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更有义务和责任来认真地学习。

《指南》成为我今后
幼教工作中的灯塔,指引着我,让我不会再迷失方向。

前段时间,我们单位组织我们集体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这次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就像一个指南针,让你在朦胧中找到了方向——犹如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找到“救生圈”一样。

下面是我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一些心得体会:
孩子就是祖国的花朵,未来之星。

要把这些“未来之星”打造好,让他们更加闪烁。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了《指南》的引领,在我们和孩子一起生活、学习时,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

像现在社会上的“虐儿”言论事件不断升级,作为幼师的我们已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从一个有爱心、让人敬佩的变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人。

在这个紧要关头,我们更要做好自己。

同时,我们要努力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学会追随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

在学习中,我发现其中讲到的每一点内容都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将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实到位、认真负责完成,才能使得我们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有所提高,教学效果更好。

《指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个领域中的教育建议,像现在每个都是家里的“小皇帝”,而在幼儿园,我们要不能一味地纵容他们,应“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论幼儿做得好坏都给与适当的肯
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他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等等,这些教育建议每一个都很详实有效,且关注到了各个方面的细节和注意点,但这些建议却一点也不显得多余或杂乱,每一条都是工作中着实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非常强。

从事幼教行业,我们就应该热爱幼教事业,对教育充满热情与兴趣,对幼儿充满爱心。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要做到细心、耐心,要了解幼儿的需要并给予适时的支持和帮助。

另外我也明白到生活中其实处处有教育,只是在于我是否能发现,一旦发现,随机教育很重要,但是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心灵活地运用到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更具体、更生动地了解。

这些都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指南》是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教育部也标识实施《指南》原则之一就是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仔细学习了,感悟也颇多,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

前段时间我们开展了《神奇的草》一次区域活动中让孩子们玩苍耳,活动开展前我告诉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玩的苍耳,要请你们要苍耳来堆小山、摆放图形,并且也示范的玩给他们看了。

但是在小朋友自己玩的时候,我在巡视其他区域的时候没有及时的发现孩子遇到了小困难,孩子们由于不能一层一层的堆起来而对这个游戏没有了兴趣,有个别孩子知道最底层需要摆放的多一点,慢慢的一层一层少摆一点才能往上堆的相对高些。

这个也是最后的区域评价的时候我才发现问题,如果当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