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紧急避险的浅显认识摘要:我国《刑法》第21条规定“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这是我国刑法中对紧急避险所做的规定。
紧急避险,本质上是避免危险,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
当两项都是合法的权益相互冲突时,可以以损害较小的合法权益为代价以保全更大的合法权益。
可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紧急避险才能够成立呢?在避险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我下面我就紧急避险的几个方面谈谈我对紧急避险的认识。
紧急避险的条件:一.必须针对正在发生的紧急危险。
如果人的行为构成紧急危险,必须是违法行为。
危险正在发生,是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
刑法设立紧急避险制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避险人损害较小合法权益的手段,尽最大可能地减少正在发生的危险所带来的社会危害。
所以,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是危险正在发生。
所谓危险正在发生,是指将立即造成损害、或正在造成损害的危险已经出现而尚未结束。
紧急避险只能在危险已经出现而又尚未结束这一时间条件下进行,否则就不是紧急避险。
危险的结束,是指危险已经过去,给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也无法避免和挽回,或者因为避险人的救济措施或其他主客观原因而使得危险已经消失而不复存在。
如果危险已经结束,则紧急避险就不存在其时间条件,此时损害已经造成,实行所谓紧急避险已不能达到保护合法权益免受损失的目的了。
如果避险人在危险尚未出现或者危险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实施所谓避险,刑法理论上称之为避险不适时。
②例如某人夜间行路,心中忐忑不安,误认为后面一个与他同方向行走的人是跟踪他的坏人,待行至一住户的窗下时,突然破坏该住户窗户,逃入躲避,这就不是紧急避险,这种情况下这个人的行为属于避险不适时。
避险不适时不是紧急避险,行为人因此而对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的,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追究行为人相应的刑事责任或民事责任。
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判断危险的发生,要把握住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承担法律后果。
二.所采取的行为应当是避免危险所必需的。
这是紧急避险的客观限制条件。
紧急避险是为了保护更大合法权益免受危险而牺牲较小合法权益的一种权宜措施。
尽管从总体上来说,由于它保全了较大的合法权益而有益于社会,但在局部上,由于它不可避免地要给无辜的第三者的合法权益带来损害,因此,它仍具有消极的一面。
因此,刑法对紧急避险规定了特别的严格限制条件,即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紧急避险。
所谓“不得已”,就是指在当时的情况下,除了通过损害另一合法利益的手段外,找不到任何其他方法来避免更大的合法利益所面临的危险。
如果当时尚有其他方法(包括正当防卫、直接排除危险等)可以避免危险造成的损害,行为人却不采取,而仍通过损害第三者的合法权益的手段避险,那么其行为不能认为是紧急避险,构成犯罪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③例如:例如,船舶在航行中遇到台风,致使乘客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如果这时候可以采取靠岸或进港躲避等方法排除危险的话,就不应该采取损失船舶上公私财产的避险方法,否则,那就是不合法的。
三.所保全的必须是法律所保护的权利。
②《成立紧急避险的条件》出自法帮网③《论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刘明祥法律所保护的权利,也就是合法权利。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或者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是紧急避险的主观条件。
所谓危险,是指足以对合法利益造成损害的某种紧迫事实状态。
从司法实践来看,危险的主要来源有四种:(1)自然灾害。
如地震、风尘暴、山崩地陷、泥石流、海啸、火灾、水祸等等。
(2)违法犯罪行为或无责任能力人的危害社会行为。
如故意实施的纵火、决水、破坏交通工具或交通设施,过失的各种重大责任事故等等。
(3)人的生理、病理原因。
如饥饿疾病等。
比如,为了抢救重伤员,强行拦阻过往汽车送往医院(4)动物的侵袭。
如野兽追扑、恶犬的撕咬、毒蛇的袭击等等。
根据紧急避险的主观条件,如果是为了保护某种非法利益,是不能成立紧急避险的。
另外,如果在客观上实际使合法权益免受了某种危险可能带来的损害,但行为人并不是出于避险的意图,而是出于侵害的意图的,也不是紧急避险。
④四.不可超过必要的限度,就是说,所损害的利益应当小于所保全的利益。
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是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
对于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我国刑法没有明确规定。
但是,根据紧急避险的性质,这个标准应当是:避险行为所造成的合法权益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
换言之,行为人出于保护一个合法权益而损害的另一合法权益,不能等于更不能大于所保护的权益。
只有牺牲较小的合法权益来保护更大的合法权益,才能成立紧急避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有利于社会,才符合刑法设立紧急避险制度的宗旨。
如何权衡合法权益大小,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
一般认为,人身权利大于财产权利;人身权利中生命权为最高权利;财产权利的大小可以用财产的价值大小来衡量。
但是,实践中有的案件是十分复杂的。
对于合法权益大小的比较,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⑤五.对象条件避险的对象只能是无辜的第三者,这是紧急避险的对象条件。
紧急避险的本质特征,在于为了保全一个较大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牺牲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的手段转嫁风险。
因此,紧急避险行为针对的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而不是危险的来源。
如果行为人没有通过损害相关较小合法权益的手段,而是直接以反击手段对抗危险,那么该行为就不是紧急避险,而是抢险行为或正当防卫等行为。
例如,行为人通过损害不法侵害者的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来排除遭受不法侵害的危险,其行为就不是紧急避险而是正当防卫。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⑥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仍然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都属于权利的自力救济的方式。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都是法律所保护的正当行为,都是自行采取措施对一方的利益进行保护,都能在被害人受到不法侵害时有将损害将至最低的余地,以最大的维护群众的合法权利。
此外,正当防卫又区别于紧急避险,二者之间又有几点不同。
第一,两种行为所遭受危险的来源不同。
紧急避险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正当防卫只来源于人的不法侵害。
第二,两种行为的适用条件不同。
紧急避险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作为排除危险的唯一办法适用的;而正当防卫则没有这个限制,只要在防卫限度以内,采取什么方法防卫都可以。
第三,两种行④《成立紧急避险的条件》出自法帮网⑤《紧急避险比较研究》马云彩硕士学位论文⑥《刑法一本通》为损害的对象不同。
紧急避险损害的是一种和造成危险没有关系的合法权益;而正当防卫只限于对不法侵害者本人造成的损害。
第四,对两种行为要求的必要限度不同。
紧急避险行为的必要限度,是指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而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则限制得不是这么严格,它所造成的损害可以等于或大于所制止的损害,只要是为防卫不法侵害所必需,且双方相差不悬殊的均视为防卫不超过必要限度。
了解到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联系与区别,能使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紧急避险,在发生情况时不至于将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相混淆。
避险过当:1.什么是避险过当:紧急避险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
即所损害的利益等于甚至大于所保全的利益。
避险过当应当负法律责任,但在刑事上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2.紧急避险的定罪:刑法之所以要求一种行为负刑事责任,不仅需要该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且还需要符合相应的犯罪构成要件。
刑法将避险过当规定为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就是根据这一依据。
而我国的刑法分则中并没有规定避险过当这一罪名,该如何给避险过当定罪,成为实践中的一大难题。
根据避险行为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和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归结起来,可以按以下几种情况定罪量刑⑦:(1)由于避险过当造成的财产性损害,如果行为人是一种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造成国家财产的损失,可以按故意破坏公私财物罪;如果行为人是国家工作人员这一特殊主体在执行公务中造成的损失,应以玩忽职守罪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由于避险过当行为给他人造成重伤的,如果行为人是由于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以故意伤害罪定罪量刑;若该重伤是由于行为人过失的心理状态所致,应以过失致人重伤罪,依法减轻或免除处罚。
(3)由于避险过当行为造成无辜第三人死亡的,若行为人对于这种死亡结果是已经预见且具有危害他人生命健康的间接故意的,可按故意杀人罪论;如果是过失造成的,以过失杀人罪论;如果行为人只是预见到造成重伤的结果且放任这一结果的发生导致他人死亡的,以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论处,酌情减轻处罚。
3.避险过当的处罚(1)避险过当减免处罚的依据避险过当不同于一般的犯罪行为,世界各国刑法对避险过当大多给予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规定,但为什么要给予从宽处罚呢?其依据在哪里?值得我们深思,中外刑法理论上对此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如日本刑法学者曾认为,在避险过当的场合中,所采取的避险行为是违法的,和防卫过当一样是将责任降低为理由而给予减免处罚。
另一位学者指出避险行为是在紧急状况下发生的,而避险过当也具有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可以说是在违法性减少说的基础上,又同时因其行为是在瞬间实施的,其期待可能性也在减少,所以说理应减免处罚。
以上两种观点中,前者的观点仅仅从可谴责性程度方面来减少责任,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忽视避险过当也具有违法性减少的性质。
⑧相对而言,后者从责任减少和违法性减少两个方面论述了避险过当减免的依据,较前者更为准确全面,是比较科学的。
我国的犯罪论体系与大陆法系有显著地区别,我们不可能从责任减少和违法性减少两方面来论述避险过当的减免依据,我国的理论通说认为,避险过当减免处罚的依据有二:从主⑦《论紧急避险》熊传宇⑧《论紧急避险的概念与本质属性》黄明儒华侨大学学报观方面来讲,行为人主观上虽然具有一定的罪过,但是行为人的动机却是为了保护另一合法权益,行为过当也是情有可原的;从客观方面来讲,行为人所损害的权益可能等于或者大于所保护的权益,但所造成的损害中也包含一部分应有的损害,而行为人只需要对那一部分不应有的损害承担责任即可。
⑨这一依据比较符合我国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除此之外,还应当综合刑事政策的需要,若将避险过当作为一种犯罪行为来处理,不利于鼓励公民在合法权益遭遇紧急状况时勇敢的挺身而出,不利于保全较大的合法利益,因此应当综合形势政策的需要,对避险过当实施减免的处罚。
(2)避险过当的处罚原则中外立法中对避险过当都规定了从宽处罚的原则,但是具体的处罚方式却各不相同,第一种是减轻制,如我国澳门地区刑法典中的“特别减轻刑罚“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