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小说部分识记题应试指导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小说部分识记题应试指导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小说部分识记题应试指导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的考试内容按考试大纲规定,分为课文阅读分析和课外作,品阅读分析两部分。

关于课文阅读分析的总体考核分为识记与理解分析两大类。

下面我们就识记类问题的主要考核内容来做一下指导。

大纲规定,识记的主要任务有:(一)每篇课文的作者及其所属文学社团、流派;(二)识记每篇课文所属文件类别;(三)识记下述两类作品的发表年代、创作背景:一类是在文学史或作家创作道路上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另一类是内容与创作背景密切相关的作品。

其中“发表年代”是指时期或年代,如“五四”时期、左联时期、抗战时期或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不要求识记哪一年。

(四)识记课文中叙事性作品所列造的主要人物。

小说部分应当识记的内容详列如下:一、描写农民形象和农村生活的小说。

(一)精读1.《阿Q正传》: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属于中篇小说,是作者发表于二十年代初“五四”时期的作品。

创作背景:五四时期,在救国救民的强大思潮冲击下,文化界出现的一股启蒙主义文化思潮逐渐成为主流,他们提出很多振兴民族的文化思想,其中之一就是要进行“民族自我批判”。

文学创作在实践这种思想上的表现就是揭露“愚弱”国民性;鲁迅自己也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竞是二三十年之后”。

文中主要人物:阿Q、赵太爷、王胡、假洋鬼子、吴妈、小D等。

2.《边城》: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主要作品有《从文小说习作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作品发表于三十年代。

写作背景:三十年代的中国,由于军阀混战,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农村破产,以及所谓“新生活运动”的推行,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便荡然无存了。

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

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特有的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于对现实的逼真再现,而是通过构筑一个理想世界,来表达他对人性堕落的忧心仲仲和对创造这种民族品德的热情。

作者主要人物有:老船夫、翠翠、船总顺顺、天保等。

3.《小二黑结婚》:作者赵树理,原名赵树礼,主要作用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

作品发表于四十年代。

创作背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出现了崭新的美学风貌。

与国统区作家不同,解放区作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极为紧密,在这里,阶级斗争、民统斗争的新题材和新主题在作品中占主导地位,作品的语言形式越来越民族化、大众化。

赵树理是一个杰出代表。

他从农民的精神、心理状态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这个角度去观察、思考解放区的人民生活、来反映时代变迁过程中,人民在思想层面上的变化??农民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人的地位、家庭内部关系(长幼关系、婚姻关系、婆媳关系)的变化,并且通过这个变化过程,来显示农民改造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作品主要人物:“二诸葛”刘修德、“三仙姑”、区长、二黑、小芹、村长、金旺、兴旺等。

4.《荷花淀》: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主要作用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

《荷花淀》是孙犁发表于四十年代的优秀短篇小说。

创作背景: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的白洋淀地区。

在白洋淀这个方圆几百里的湖泊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充分利用地理上的自然条件,英勇机智地抗击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荷花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描写了水生嫂等几个青年妇女的故事,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杀敌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作品中主要人物:水生、水生嫂等。

(二)泛读以上四篇都是精读课文,在泛读课文中,描写了农民与农村生活的课文主要有《祝福》、《拜堂》、《丈夫》、《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暴风骤雨》等。

1.《祝福》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

‘《祝福》是短篇小说,发表于二十年代“五四”时期。

创作背景:鲁迅在论及中国文学的变革时,首先提到的是文学题材,主要表现对象的变化。

他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祝福》真实地描绘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

谴责了旧的社会,也批判了周围群众的冷漠,歧视和嘲弄。

作品中主要人物:“我”、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四婶等。

2.《拜堂》:作者台静农,未名社成员,以写乡土小说见长,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背》等。

《拜堂》是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二十年代“五四”时期。

作者属于文学研究会的乡土小说作家群。

创作背景:到二十年代中期,“乡土文学”的兴起成为“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当时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要关注入生表现人生,自然就不能忽视广大的乡村人民的人生。

于是,一大批远离自己的故乡来到大城市的农村或乡镇的青年知识分子,以自己的回忆为题材创作了很多乡土题材的作品。

写出了闭塞、落后、愚昧、日趋衰败的中国乡村现状,寄寓了急切改变落后状况的强烈感情。

作品中主要人物:汪二、汪大嫂、四大娘、赵二嫂、汪二的爹等。

3.《丈夫》:作者沈从文。

本篇课文是短篇小说。

发表于三十年代。

创作背景:三十年代,“左联”以外的小说作家;形成群体的主要是京派作家和“新感觉派”作家。

这些作家在思想倾向上基本是属于中国色彩的或自由主义的。

“京派”作家是指20年代末到30年代,当文学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留在北京或其它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是30年代“左联”之外最重要的文学派别。

沈从文是京派主要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大部分以湘西生活为题材,努力挖掘那些历经磨难而又能坚忍、诚朴、倔强地生活下去的底层人民的本性,歌颂自然美、人情美和人性美。

《丈夫》叙述了一个青年农民进城看望他当妓女的妻子,思想从麻木到觉醒的故事,寄寓了作者对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人民人性复苏的深切期望。

作品主要人物:丈夫、老七、水保、五多等。

4.《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作者丁玲,原名蒋冰之,主要作品有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水》,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等。

作品发表于四十年代,创作背景:解放区特定的斗争内容决定了作家们的描写笔触主要集中于描写民族斗争、反映土改运动这两个方面。

其中以描写土地改革题材的小说所取得的成就尤为显著1947年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农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土改运动,这场急风暴雨式的农村革命摧毁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经济基础??封建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从根本上摆脱了封建剥削和压迫、成为中国农村的主人。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这一时期描绘农民翻身斗争的代表作,它表现了河北北部农村在党中央发布《“五四”指示》(1946)到《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公布这一段时间里土改运动的发展。

作品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为背景,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土改运动中各个阶层人们不同精神状态和生活状况。

作品中主要人物有李子俊、江世荣、侯殿魁、钱文贵、区农会主席老董、妇女主任董桂花、村长赵得禄、农会主任程仁、黑妮、党支书张裕民。

5.《暴风骤雨》:作者周立波,原名周绍仪,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短篇小说集《禾场上》等。

作品发表于四十年代。

创作时代背景同《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一部反映四十年代解放区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力作,小说描写了东北地区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从1946年至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

小说的深刻性不仅在于如实地再现了大变革时期整个农村社会的社会概貌,更在于揭示了当时的土地改革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社会面貌,而且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

作品主要人物有:郭全海、赵玉林、老田头、老孙头、刘德山、白玉山等。

二、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的作品。

1.《沉沦》:短篇小说《沉沦》是创造社会成员郁达夫发表于二十年代的作品,当时文坛上有一批创造社成员和接近创造社的作家发展了一种“白叙小说”(也叫“身边小说”)。

其中一种是主要抒写作家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又有虚构的情节,代表作就是《沉沦》。

这些作品把“表现自我”作为艺术构思的中心,展现身边的生活,袒露自己的灵魂,抒发内心的感情,通过“表现自我”来透视整个人生、社会或一个时代。

《沉沦》以赤裸裸的真率描写,刻画了二个留日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环境里寻求纯真友谊和爱情而不可得,以及身处异域而直接感受到的民族歧视,因此产生的孤独、寂寞、忧郁、变态的心理状况,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主人公??一个“弱国子民”的自卑感,屈辱感和由此而来的希望祖国快快富强起来的迫切愿望。

作品中主要人物是“他”(一个留日学生)该小说是一篇自传体小说,同时也是一篇心理小说。

2.《伤逝》:作者鲁迅,短篇小说,二十年代“五四”时期作品。

创作背景:“五四”时期,在“民主、自由”思想的冲击下,青年人开始冲破旧的婚恋观念,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鲁迅通过此文意在告诉青年人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如果社会环境不发生变化,个性解放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

文中主要人物:子君、涓生。

3.《春风沉醉的晚上》:作者郁达夫,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

小说发表于二十年代“五四”时期,属短篇小说。

创造背景:“五四”高潮过去之后,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救国救民的光明大道,便患上了一种“时代”病:迷悯、彷徨,同时他们在不肯与社会同流合污的情况下,就会遭受社会的挤压和迫害而无力反抗。

作品主要人物:“我”、女工陈二妹。

4.《潘先生在难中》:作者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之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抗争》、《多收了三五斗》,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作品发表于二十年代“五四”时期。

创作背景:“五四”到“五州”之间这段时间里,革命运动暂时处于低潮时期,当时社会状况是军阀混战,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下层知识分子的命运通常是卑琐难堪的,更有一部分知识分子看不清前途,理想幻灭,彷徨于灰色人生中而不知所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