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课程需要阐述的问题
本次课程需要阐述的问题: 1.水稻病害发生情况及分布(主要病害,近年发生严
重且上升的病害) 2.稻瘟病症状类型及特点 3.病原及形态特点、生物学特性 4.稻瘟病发生发展、发病条件 5.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 6.关于水稻瘟病研究、病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哪些问
题及今后应注重哪方面的研究
第一章 水稻病害
❖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耕 地面积的l/4,年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2。
3.病害循环
(1).越冬与初侵染源 稻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 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翌年的 初侵染源。
(2).病菌侵染过程 分生孢子形成附着胞,产生 侵入丝。侵入丝多穿过角质层,从机动细胞或长 形细胞直接侵入。
(3). 潜育期 在适温条件下,叶瘟潜育期一般为 4~7d,穗颈瘟为10~14d,枝梗瘟为7~12d,节 瘟为7~30d。
稻瘟病叶部症状
1-2. 急性型 3. 慢性型 (中期) 4. 慢性型(后期) 5. 白点型 6. 褐点型
稻瘟病症状
1. 苗叶瘟 2-3. 叶节瘟 4-6. 节瘟 7. 穗颈瘟
2、病原
* 病原菌无性态为稻梨孢菌(Pyricularia grisea),属
半知菌亚门。
* 有性态为稻卵孢球腔菌(Magnaporthe grisea)属子囊
稻瘟病是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稻区。流行年 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40%-50%。
1、症状 由于为害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 瘟和谷粒瘟。
(1)苗瘟
秧苗在三叶期前发病,主要由种子带菌所引起,病苗基
部灰黑色,上部变褐,卷缩枯死。病部产生大量灰色霉层。
(2)叶瘟 在秧苗三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分蘖期至拔节期盛发。病 斑常因天气条件的影响和品种抗病性的差异,分为四种类型:
❖ 3.生理分化 稻瘟病菌对不同品种的致
病性具明显的专化牲,据此区分为不同的生理 小种。我国稻瘟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为特特 勃、珍龙13、四丰—43、东农363、关东51、 合江18和丽江新团黑谷7个品种。目前长江流 域双季籼粳稻混栽区小种组成较为复杂,籼稻 品种上以ZB、ZC群小种为主,粳稻上以ZF、ZG 群小种居多。
(4).传播 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与栽培因素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4.1 水稻的抗病性 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四叶期 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
4.2 抗病机制 水稻株型紧凑,叶片窄而挺,叶表 水滴易滚落,可相对降低病菌的附着量,减少侵染 机会。寄主表皮细胞硅质化程度和细胞的膨压程度 与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成正相关。另外,过敏性坏 死反应是抗扩展的一种机制,即寄主细胞在病菌侵 入初期,迅速发生过敏反应,受侵细胞变褐坏死, 使入侵菌丝被限制在侵染点附近,甚至死亡。
❖ 水稻病害的危害一直严重地影响着水稻生产。在现行 防治条件下,全国平均每年因各种稻病造成稻谷减产 达200亿kg。
❖ 水稻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近百种,我国正式记载 的达70余种,其中具有经济重要性的有20余种。稻瘟 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发生面积大,流行性强,危害 严重,是水稻的三大病害。
一 、稻瘟病 Rice blast
白点型病斑 感病品种的嫩叶感病后,产生的白色近圆形小白斑。 如果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发展,可迅速扩展成为急性型病斑。
褐点型病斑 在抗病品种的老叶上,产生针头大小的褐点病斑。 (3)节稻瘟 多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围绕节 部扩展,使整个节部变黑腐烂,干燥时病部易横裂折断。 (4)穗颈瘟 在穗颈上初生褐色小点,扩展后可使穗颈成段变褐色或 黑褐色。 (5)谷粒瘟 颖壳变成灰白色或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可 造成种子带病。 * 湿度大时,节、穗颈、枝梗和谷粒的病部均可产生灰色霉层。
或水膜存在。
❖病菌可产生五种毒素,即稻瘟菌素 (piricularin) 、 σ- 吡 啶 羧 酸 (picolinic acid)、细交链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 稻瘟醇(piricculo1)及香豆素(coumarin) 。
❖ 这些毒素对稻株有抑制呼吸和生长发育的作用。 将提取的稻瘟菌素、吡啶羧酸、交链孢菌酮酸 的稀释液,分别滴在叶片的机械伤口上,置适 宜温度下都可引起叶片呈现与稻瘟病相似的病 斑。
菌亚门,但一般极少产生有性世代。 1. 分生孢子梗 2. 分生孢子 3. 分生孢子萌发
稻瘟病病原形态图
2.1 形态:
无性态 分生孢子梗从病组织的气孔或表皮成簇生出, 很少单生,不分枝,一般有2~4个隔膜,基部较粗,呈淡 褐色,顶部较细,色较浅,顶部形成分生孢子后,从其侧 方生出短枝,再生分生孢子,如此连续多次,分生孢于脱 落后,梗顶部成屈折状;分生孢子无色或淡褐色,洋梨形 或倒棍棒形,顶端钝尖,基部钝圆,有脚胞,成熟后常具2 个隔膜。
普通型(慢性型) 为最常见的症状。病班梭形,最外层为淡黄色晕 圈,称中毒部;内圈为褐色,称坏死部;中央呈灰白色,称崩溃部。病 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称坏死线。此“三部一线”是其 主要特征,也称典型病斑。潮湿时,病斑背面生灰白色霉层。
急性型病斑 感病品种的叶片常产生暗绿色近圆形至椭圆形的病 斑,正反两面都有大量灰色霉层,是此病流行的预兆。
有性态 病菌子囊壳黑色球形,有长喙,子囊圆柱形 至棍棒形,多数子囊有8个子囊孢子,少数1~6个,子囊孢 子呈不规则排列,无色,呈梭形,略弯曲,有3个隔膜。
2.2 生理
* 菌丝生长温度为8~37℃,适温为26~28℃。分生孢子在
10~35℃范围内均可形成,以25~28℃为最适。萌发温度范 围为15~32℃,适温为25~28℃。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湿热 为52℃(5~7min);病节内的菌丝为55℃(10min);谷粒组织 内为53℃(5min)。病菌对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干燥条件下, 分生孢子在60℃经30h仍有部分存活;于4~6℃条件下,经 过50~60d,仍有20%存活。病菌在速冻条件下,-30℃下可 存活18个月。在室温条件下,稻节和麦粒上培养的菌。分生 孢子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93%以上,并需有一定时间的 光暗交替条件。萌发要求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最好有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