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小测—文化常识(一)
请用红笔对错误之处进行修改,并认真总结识记。
1.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2.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3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4.“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5.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6.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7.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8.“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9. 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10.《礼记》曰:“幼名,冠字。
”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三岁行笄礼而字。
11.陛,是宫殿。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
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12.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13.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4.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15.“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16.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17.“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18.“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19.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迂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20.“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
21.“及沙门法秀谋逆事发”中“沙门”,泛指所有出家修行的宗教人士,对年长的当尊称悬壶、法师、师父。
22.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23.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
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语文小测—文化常识(二)
请用红笔对错误之处进行修改,并认真总结识记。
1.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2.“致仕”中“致”意思是“获得”,“致仕”意思是获得官职。
3.视事,视察、巡视政事。
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4.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5 .“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6.曲笔,这里是指古代的史官有所顾忌或殉情避讳,而不直书其事的记载方式。
7.本文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8.“增峻城隍”,“城”原指护城河,“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儒家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9.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无论是哪种意义,都不能用在除帝王个体之外的任何人身上。
10.. “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字,成年取名,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11.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
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习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12.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13.“岁余,徙为卫尉”,“徙”,此处意为贬谪。
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徙”即为此意。
14.“言台除正”一句中的“台”指“尚书台”,有官吏任免的权利。
“授讫,
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罢免权力,某官任职后,王猛只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除去官吏的正式任命。
15.“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16. 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17.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18. 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19.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20.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21. “贞观元年”一词中“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元年”指第一年。
古代帝王一人一个年号,故可用年号称呼皇帝,如康熙皇帝等。
22.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
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23.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24.公为敬辞,尊称男子。
中国古代有“公、侯、伯、王、男”五等爵位。
25.“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