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习题思考题

第七章习题思考题

第七章习题思考题(情感)本章要点★什么是情感、情绪与情操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和情感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1)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而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2)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始终处于意识支配的范围内,其外部表现不明显。

(3)情绪,特别是原始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

情绪与情感是密切联系的。

一方面,情绪是情感的活动过程,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通过情绪的形式表现出来,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离不开情感。

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常常包含着情感,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表现的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情绪表现的形式。

由上可知,情绪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心理过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都是人的主观体验。

情操是比较复杂的、理智的、高尚的情感。

它是一种以满足社会性的需要为中心的、有组织的情感情绪,是持续发生的若干情感的统一。

情操和情绪不同,它与生理需要没有直接联系,也不同时发生显著的身体变化。

情操是构成人的品德的重要因素,并因个人修养程度的不同而产生显著的差异。

★情感有什么功能情感在教学与教育中具有多种功能。

(一)信号功能:情感在信息交流中具有信号意义。

情感信号功能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具有更加鲜明、生动的外显的特点,因而更易为学生感知和接受。

(二)调节功能:情感在教学和教育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引和维持方向的作用。

(三)感染功能:情感感染功能能使教师的要求容易转化为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感到亲切而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

★情感的分类(一)按情感状态分类1.心境: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也就是平常说的心情,如心情舒畅、郁郁不乐、恬静、烦闷等。

心境的特点是,从其发生的强度看,是微弱而较平稳的;从其延续的时间来看,持续时间较长;从其影响范围来看,它具有非定向的弥散性。

2.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恐惧、悲哀等。

激情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激动性,二是冲动性。

3.应激: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极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例如,亲友生离死别、意外事故、严重疾病、考试与事业失败都能引起应激。

应激的发生比激情更突然、更剧烈。

4.热情: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感状态。

它比心境强烈、深刻而稳定,比激情深厚而持久。

(二)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1.道德感:道德感是由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2.美感:美感是由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3.理智感:理智感是由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少年期学生情感的主要特点1.少年期学生情感的社会性逐渐起主导作用。

他们逐步形成了较显著的社会倾向性。

2.少年期学生的情感体验日益深刻,具有半外露、半隐蔽性的特点。

3.少年期学生的情感体验的稳定性增强。

4.少年期学生的情感体验受意识的支配作用增强。

★情感在教学及品德教育中的作用(一)情感与教学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情感的培养既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情绪的激动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紧密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智力的发展,但也要重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在智力活动中,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增强信号功能和感染功能。

(二)情感与品德教育情感在品德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功能。

它不仅是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必要条件,而且是促使道德行为和意志发展的内部动力。

从情感的角度分析,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

所谓共鸣,就是情感体验上的一致和想通。

为了使师生之间情感产生共鸣,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教育目的的“情境”,使其对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起感染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带着丰富情感进入教育情境。

“移情”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中介。

所谓移情是人们通过辨别别人的表情,从而产生共鸣,并借以调节自己行为的体验。

如“动之以情”就是移情的良好体现。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一)情感的品质1.情感的倾向性:情感的倾向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经常有什么引起和趋向于什么。

它是情感品质的核心,也是评价情感价值的主要方面。

2.情感的深刻性:情感的深刻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在思想和行动中所表现的深厚程度。

人的情感的深刻性与人的认识深刻与否密切相关。

3.情感的稳定性:情感的稳定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在时间上的持续程度。

情感的稳定性与情感倾向性、深刻性密切相关。

4.情感的广阔性:情感的广阔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体现的范围。

5.情感的效能:情感的效能是指情感的动力作用。

(二)情感的培养1.提高对情感的认识。

人的认识是培养情感的基础。

人的情感的形成离不开认识,一定的情感总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必要条件,情感的发展水平总是受认识水平的制约。

2.创设培养情感的情境。

良好的情境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它是培养情感的重要条件。

要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

3.组织培养情感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培养和发展情感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情感必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

4.提高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情感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的自觉性;其次,要让学生掌握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的标准。

思考题★一、什么是情感、情绪与情操?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和情感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1)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而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2)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始终处于意识支配的范围内,其外部表现不明显。

(3)情绪,特别是原始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

情绪与情感是密切联系的。

一方面,情绪是情感的活动过程,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通过情绪的形式表现出来,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离不开情感。

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常常包含着情感,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表现的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情绪表现的形式。

由上可知,情绪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心理过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都是人的主观体验。

情操是比较复杂的、理智的、高尚的情感。

它是一种以满足社会性的需要为中心的、有组织的情感情绪,是持续发生的若干情感的统一。

情操和情绪不同,它与生理需要没有直接联系,也不同时发生显著的身体变化。

情操是构成人的品德的重要因素,并因个人修养程度的不同而产生显著的差异。

★二、情感与认知有什么关系?情感和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着的。

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人只有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情感,正所谓“有所知,才有所感”。

如果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就不能产生情绪和情感。

例如,聋者没有听觉,对噪音就不会产生厌恶。

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随着对事物认识的不同,必然会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并随着认识的加深,情感体验也必然增强。

这就是“知之深,爱之切”的道理。

人的情感不仅以认识过程为基础,而且反过来又会影响认识过程。

积极的、良好的情感能激励感知的积极性,提高认识的效果,保持识记的牢固性,加强想象与思维的生动性和创造性。

反之,消极的、不良的情感会影响认识的积极性,降低记忆和思维水平,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什么是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为什么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可将情感分为:1.道德感:道德感是由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道德感受社会历史制约,伴随着人们的道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它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和动力作用。

道德感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人们按照道德准则的要求,正确地去衡量周围人们的各种思想行为。

同时,也可以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自觉地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2.美感:美感是由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人们对美的感受、理解和追求在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高尚,使人有美好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使人朝气蓬勃,积极从事劳动、工作和学习。

3.理智感:理智感是由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理智感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的逐步深入而得到发展。

人的认识活动越深刻,求知欲越强,追求真理的兴趣越浓,则理智感也越深厚。

★四、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一)情感的品质1.情感的倾向性:情感的倾向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经常有什么引起和趋向于什么。

它是情感品质的核心,也是评价情感价值的主要方面。

2.情感的深刻性:情感的深刻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在思想和行动中所表现的深厚程度。

人的情感的深刻性与人的认识深刻与否密切相关。

3.情感的稳定性:情感的稳定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在时间上的持续程度。

情感的稳定性与情感倾向性、深刻性密切相关。

4.情感的广阔性:情感的广阔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体现的范围。

5.情感的效能:情感的效能是指情感的动力作用。

(二)情感的培养1.提高对情感的认识。

人的认识是培养情感的基础。

人的情感的形成离不开认识,一定的情感总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必要条件,情感的发展水平总是受认识水平的制约。

2.创设培养情感的情境。

良好的情境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它是培养情感的重要条件。

要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

3.组织培养情感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培养和发展情感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情感必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

4.提高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情感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的自觉性;其次,要让学生掌握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的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