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艺术民族性

(整理)艺术民族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主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对矛盾命题随着社会情势的复杂变动此消彼长,折射出复杂的历史语境及其深层意义结构的曲折变化,意味深长,值得认真思考。

因此我将在这里将它作为一个特殊的问题加以简单的讨论。

(一)艺术的民族性涵义关于艺术的民族性的问题,毛泽东曾在他的1956年的《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指出:‛艺术的基本原理具有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民族的风格。

‚那么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呢?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艺术,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由于不同民族有着其自身不同的风俗习惯,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处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心里状态等),并且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在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了很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形成了世界民族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局面。

这种多元化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民族艺术种类的多样性。

每一种艺术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必须和多种艺术门类并存,并且相互交流,形成符合这个民族的习性。

我们以能歌善舞的草原民族为例,他们的艺术除了舞蹈之外,还有与舞蹈相伴的音乐艺术,音乐内容的诗歌等文学艺术,留存舞蹈形象的绘画艺术等,另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艺术、服饰艺术。

饮食艺术等。

这些都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通过劳动,生活所自然产生的一个具有本民族风格的艺术。

其二是各类民族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艺术的风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民族、地域而异,民族风格之下,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地域风格、时代风格、个人风格等等这也是同类民族艺术交流的基本前提。

同是努力社会,在埃及有雄伟的金字塔和巨大的神庙, 在罗马有图拉真纪念柱和凯旋门,在中国有象征权威的青铜礼器和朝廷宗庙的礼乐;同是封建社会,欧洲有轻盈俏丽的哥特式教堂,中国则有李杜的诗篇和明清小说;在近代,毕加索的立体绘画与张大千的山水人物画并肩齐放。

从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民族艺术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如果没有这些差异,大家都变成一个面貌,形成一个模式,那我们的艺术世界就会使单调无味。

就艺术的发展而言,它没有绝对的、纯客观的,而只有艺术的、弹性的、迂回曲折的。

民族艺术更是如此,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不同的风格。

对于不同的民族艺术来说,与你是新的,与我确是旧的,与你是古代的,与我却是现代的。

各民族之间不是相互绝缘的,各民族的艺术或多或少地受到其他民族的艺术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艺术要向前发展,还要借鉴其他民族艺术中好的东西。

各民族艺术之间的相互交流的结果就是现如今我们的世界存在的缤纷的艺术种类。

现我们立足于东方看世界,艺术的交流过程主要体现了三种形式:第一,东西方的艺术交流。

如法国19世纪印象派的产生是取自日本浮世绘对线条、色彩的理解。

第二,中外民族间的艺术交流。

如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敦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就接结合了中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民族的艺术。

第三,中华民族内部的艺术交流。

古代的中华民族间的交流主要是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艺术交流。

如在西域民族学习汉族的书画艺术过程中就有一位元代的艺术大师——高克恭。

他是畏兀儿人(今维吾尔族),成为了元代米氏云山的代表画家,和他同属一个民族的边鲁,则在水墨细笔花鸟画中独占鳌头。

因此我们仅仅从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发展的现状以及她的历史可以很肯定的得出民族艺术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的,在交流中彼此融合,使艺术越加的丰富多彩。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gu)、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扩充。

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黑格尔说:‚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共赏的。

‛正因为如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莫奈的《日出印象》和张大千的山水人物画,都是为世界人民所共赏的名作。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当前主要有一下两种观点:其一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统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

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名族艺术。

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

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

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

中国文化应该发展。

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

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

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是我们自给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

中国的和外国的药有机的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

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都要学到,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

我们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

所以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世界各民族的联系越来来越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

二者是互相联系有互相区别的两个方面。

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

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

艺术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产生的,也是为了交流而产生的。

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民族艺术都是竞技场上的运动员,各有各的优势。

各民族艺术必须要立足于时代的现实生活,承担自己应有的社会功能,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使民族艺术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

同时我们要面对整个世界的变化,研究外国一切有价值的文化艺术,并善于从中吸收一切有益于我们创造的因素。

在当今外来于本土、传统与现代的交错矛盾中,我们既要以开放的、积极的态度处理问题,又要头脑冷静。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艺术,注意与世界,时代接轨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本民族文化品质和自己独特语言的现代艺术之路。

一、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基本含义(一) 艺术的民族性的内容及含义世界上有许多的民族,而不同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时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民族精神是艺术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

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

(二) 艺术的世界性的内容及含义然而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正如黑格尔所说“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共赏的”并且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的一般本性”的民族艺术。

正如毛泽东所说:“有没有人性这东西?当然是有的。

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

”二、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常有以下两种观点:(一) 两者之间的统一关系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

(二) 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我认为: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联系就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

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事实证明,为世界各国所共赏的中国艺术作品,决不是亦步亦趋模仿洋人的作品,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而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差别就在于: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

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的表现“人的一般性”和的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

也可以说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相互包容又相互制约着彼此,这种辩证统一的原理对于发展当代艺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

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

对待西方艺术、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齿,也不必趋之若骛。

西方各种艺术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济世良药。

(1)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联系在于:凡事世界的都是民族的。

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如中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在我国广为流传。

可是其译本在外国播出后,又受到了外国人的热烈欢迎,对于《红楼梦》这部不朽的著作来说,它已经成为一种世界的艺术,为世界人民所共同喜爱。

(2)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差别在于: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

例如河南的梆子调。

河南的梆子调在当今是一种民族艺术,可它确不能成为世界艺术。

因为在我国来说,它只是一个兴盛于中原一带的艺术,它虽然流传于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带,但在全国,还不能成为普遍的大众化的艺术,因为它有一个较强的地域性和方圆性。

由于它存在的方位等差别的不同,所以它的流传是受限制的。

既然是在同一个国家的文化,由于地域、文化等差异,它的流传性都受到了限制,那么在世界上流传性就更受限制了。

所以,像河南的梆子调、二人转等等,这些艺术只能称之为民族的艺术,而非世界的艺术。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无意义。

我们也不必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我们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之艺术。

同样我们也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

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构成一个大部队。

我们不必裹着小脚、拖着长辫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

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他民族艺术后面接轨。

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并不拒绝污泥提供给它的养料。

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辈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巨人。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

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奴隶般地因袭。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有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