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骆驼祥子》的读后感2000字

《骆驼祥子》的读后感2000字

《骆驼祥子》的读后感2000字《骆驼祥子》是一部永恒的经典,下面是由为您整理的“《骆驼祥子》的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我相信经典是经过时间淘洗过后的最美的贝壳,美在其华丽的本身,也美在其经过时间淘洗后的返璞归真。

初读,你对经典一见如故,再读,又仿佛见她第一次回眸。

我相信,《骆驼祥子》是一部永恒的经典,它能让我忍不住扑哧一笑,也能让我掩面潸然落泪。

它既是一支诉说着炎凉世态落寞人生的悲歌;又是一曲抚慰了真实人性朴素魂灵的安魂曲。

在百感交集中,在作者的复杂情感背后,我觉得这本书诉说的太多太多。

但细细想来,也许,这本书就是三个词的故事。

矛盾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污浊又美丽,衰老又活泼,杂乱又安闲的帝都——北京”。

正像老舍所描绘的那样,这座城市充满矛盾。

衰老颓废、污浊破败是这座城市的外貌,但在那古老的城墙根下、在那深深的胡同中,却也不乏美丽的灵魂。

就拿本书的主人公来说吧,祥子,是一个勤恳、好体面的、有着骆驼一般吃苦耐劳精神的普通车夫。

人们将他称为“骆驼祥子,一是因为他佝偻的背脊,再一个就是因为他那
股倔强又善于忍耐的脾性。

在他身上,你甚至可以看到一种“野心”,他渴望通过自己的汗水换来他梦寐以求的好生活——吃穿不愁、充实快乐。

暂且撇开他的愿望不说,他对生活的那种积极进取,对生活的毫不服输,已足以让人动容;而那性格泼辣却敢爱敢恨的虎妞以及那个有尊严、有责任感的小福子,也让我感到可爱,感到亲切。

也许是因为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怜悯吧,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人类几乎所有的美德。

但是,作者给他们每个人安排的命运却又与它们的善良相互矛盾,他们每个人终究逃不过精神或是肉体上的死亡。

就说我最喜欢的人物——小福子吧。

她的美丽,她的勤劳,她的富有责任和尊严都是那样令人喜爱。

而生活却又是如此无情,它将一个富有尊严的人逼得只能在妓院中屈辱偷生,将一个美丽的女子摧残地如秋雨中枯黄而凋零的落叶。

而她最放不下的家庭和亲人,却又无情地抛弃和出卖了她,最终让这个善良的人儿死在了一片小树林之中,却也没有人为她记挂半分。

美丽的消亡比消亡本身更可怖。

精神的死亡比肉体的死亡更加令人痛苦。

造成这一切的究竟是兵匪的暴力,是刘四爷的贪婪,还是洋大夫的冷漠?
我想也许都是,又也许都不是。

“愚蠢与残忍是这里的一些现象,所以愚蠢;所以残忍,却另有原因。


面对这个冷漠的社会,作者也许只能用一句冷淡的评论来控诉,来呐喊。

他们是施暴者,也是被施暴者。

他们给下层人民带来了无数的痛苦,而他们本身也正在被那个黑白颠倒的社会所左右。

病态的人际关系,让人们世代相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变得模糊,让人性变得扭曲和麻木。

就如祥子,要不要让他“善有善报”得到一个好的结局,我觉得,作者似乎也是矛盾着的。

我在阅读中,常常感受到作者其实不忍心让祥子就此沉沦颓废,想把他的结局写得好一些。

但是他又不能违背残酷的现实,只能让祥子最终走向自暴自弃,成为一具行尸走肉。

我不知道,在这本书中,我应爱谁,恨谁。

毕竟人性的本身就意味着矛盾。

在一个矛盾的社会里,人们矛盾地活着,也许才是这本书真正的背景。

无助
其实,我并不厌恶祥子这个人物,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未经启蒙的人来说,他的坚韧已令人钦佩。

在三次失车的过程中,他受到的打击简直太多太多。

这既是对他身体的伤害,更是对他信念的一次次冲击,对他希望的一次次冷嘲热讽。

与此同时,这痛苦的经历也让他发现,生活在社会中的他竟是那样孤立无援。

“这个银白的世界,没有他坐下的地方,也没有他的去处;白茫茫的一片,只有饿着肚子的小鸟,与走投无路的人,知道什么叫作哀叹。


北京城,意味着万般繁华,而对于祥子而言,却如同孤岛。

它像生活在孤岛上的人,一次次声嘶力竭的叫喊给他带来的只是精神上的折磨。

他甚至连流落孤岛的人都不如,因为在他呐喊的时候,纵然人来人往,多了的只有冷眼与嘲笑。

这场景不免让我想到了鲁迅的《药》中的人血馒头。

人们对自己中一员的死是那样的满不在乎,甚至没有半分同情。

似乎那个人的死,对于这个社会而言只是让侩子手的腰包鼓了些,让人们又有了几个人血馒头。

同在一个病态的世界里,祥子也一样。

他的不幸并不是无人知晓,只不过人心太冷太冷。

也许,真正让人绝望的并不是命运中的不幸,而是那人性的冷漠。

当他的生命里终于出现了亲人,却也是因为被逼无奈。

待他释怀了,舒坦了,自己的亲人却又被死神夺走了。

他看着她的离去,竟没有一点办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卖掉黄包车,为她添上一具棺材,看她永远地沉默。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热烈的心变得冷漠了,一盆盆冷水让他滚烫的鲜血变得冰冷了。

他开始用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逐渐变成他所痛恨的那些人——自私、冷血。

他被那个社会同化了,失去了自我,转而成为了那个社会的代名词,
成为了那个社会的一部分。

我想,祥子就是那个社会中的人的缩影,他们被自私与冷血困扰,又用同样的态度困扰着别人,这也许就是那个社会的不治之症。

希冀
在全书的最后,作者用一场行刑将时间定格。

那时的北京正处于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万物更新,阳光灿烂。

而在这样美丽的日子里,作者却不谈鸟语花香,反倒用鲜血来“点缀”这最美的风景。

囚犯的死是由祥子的出卖造成的。

但他的热血飞溅也让祥子麻木已久的神经微微一颤,让他有了些许思考。

是的,这思考并不深入,换来这思考的代价也太大太大。

但若每个人都开始思考,每个人都有想要改变的些许念头,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有希冀!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最伟大的牺牲是忍辱,最伟大的忍辱是预备反抗。

”是的,牺牲和忍辱虽让人痛苦,却不一定让人绝望。

因为在牺牲和忍辱过后,还有预备反抗。

我不知道,这“预备反抗”,还将意味着多少“牺牲”和“忍辱”,还将创造出多少“预备反抗”。

但我知道,只要在这社会中还有牺牲和忍辱,就还有希望。

“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文章的最后一句,竟是这样一句呐喊。

不再是先前若有若无的态度,而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

在这呐喊中,有悲悯,亦有憎恨,但更多的应是那一份小小的希望。

我想,作者渴望埋起的并不只是像祥子一样的人,他真正希望的是将这个污浊不堪的社会彻底埋葬。

在那个把人变成鬼的世界里,这一点点的希冀,就足以驱走黑暗!
在那个几乎等同于地狱的世界里,这一点点光明,就可以让人们看清前方的道路!
矛盾、无助与希冀,构成了一个真实而又虚幻的故事。

在这三个词的背后,是一个巨人对光明的呐喊。

这呐喊,不仅仅属于一个时代,我想它属于整个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