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公开课
理论家。笔名孟实、孟 石,安徽桐城人。代表 作《文艺心理学》 《诗论》《谈美书简》。 《西方美学史》是第一 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 史的著作。
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 神实质) 。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 可一味地 。
B.形容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 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清·沈德潜
经典回眸,咬文嚼字
1.以下哪一句是《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话?
你是猴头! 你这猴头! 你这妖猴!
2.以下哪一句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话?
你是个妖怪,哪里逃! 你这个妖怪,哪里逃! 妖怪,哪里逃!
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王国维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文学故事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东坡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东坡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 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 绘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 “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 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一种柔美之感。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 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 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 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 了一种浓浓的意境。
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 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 郑谷为“一字师”。
拓展交流,学以致用
在写作实践中,你觉得语言创新容易吗? 今天我们就来咬文嚼字,学习一种创新练笔的 训练方法,叫“三个一”创新练笔法。 每一天 选一个话题,写一句创新的话。
教师示范: 以“太阳”为话题,展开联想,
繁简不同 文学的语言要有文学的意味 意味不同
3.贾岛“推敲”的典故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僧推月下门
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 字眼不同 文学的语言要描绘出想
意境不同 要表现的意境
小结:
趣味语文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 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 “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 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 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 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 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
小处不可随便
!!!
2011年5月12日,故宫 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 旗上,把“捍祖国强盛”错 写成“撼祖国强盛”,舆论 哗然。语文专家指出,“捍” 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 是动、摇动的意思。虽然读 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 故宫“撼”事,令人遗憾, 成为2011年社会影响最大的 语文差错。
} 误用联想意义
易生流弊
写作时要不断创新
想一想:炼字的困难之处在什么地方? 炼字该如何“炼”?
明确:“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惟陈言之务去”
苏轼写诗 点铁成金 正面
生发联想
套板反应 “套语“滥调”反面
滑于流弊
咬文嚼字
提问: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应该秉持着 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或者说一种什 么样的精神?
玫瑰花瓣即使落了,仍是活鲜鲜的,依然有一 种脂的质感,缎的光泽和温暖。我根本不相信这 是花的尸体,总是不让母亲收拾干净。看着它们 脱离枝头的拥挤,自由舒展地躺在那里,似乎比 簇拥在枝头更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美丽。
这个世界,每天似乎都能听到花落的声音。像 樱、梨、桃这样轻柔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 谢落看作一种死亡。它们只是在风的轻唤声中, 觉悟到自己曾经是有翅膀的天使,它们便试着挣 脱枝头,试着飞,轻轻地就飞了出去……
1.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贾岛“推敲”的典故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这些事例,哪几个跟思想情感的变化最紧密?
前三个跟思想情感的变化最紧密
这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了文 字和思想情感之间有什么密切 的联系?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 启示?
1.郭沫若改台词
启示:写作时要准确表达,不断创新。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 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 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 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 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 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 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牛刀小试 旅夜书怀 杜甫
明确: 谨严
艺
刻苦自励
术
推陈出新
的
思想情感与语言的精练
完
与互相吻合
美
(静态) 李广射虎
贾岛吟诗 (动态)
郭老改字
引
初步
咬 文
进一步
(正面) 苏轼写诗
嚼
字
套板反应
(反面)
结
艺术美
小结:
文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我 们在平时要大胆发挥联想和想象,在用词上 咬文嚼字才会别开生面,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也才会有新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至今, 骚人墨客举不胜举,名家名篇灿若星河。 可是,这些诗歌往往不是一气呵成, 而是经过反复的雕琢,才成为千古绝 唱。比如,大家熟悉的“春风又绿江 南岸”的“绿”就经过多次推敲。 这 种推敲,在古诗文里称为“炼字”, 在今天,有位美学家称之为——
朱光潜
朱光潜:
(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
2.作者举第五个事例“套板反应” 说明了什么道 理?
合作学习,成果展示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 用联想义
意蕴丰富
文学的语言要富有联想意义
5.“套板反应”
•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 美人都是—— 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 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 • 叙别离——柳岸霸桥 • 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
有一种花是令我害怕的。它不问青红皂白,没 有任何预兆,在猝不及防间整朵整朵任性地鲁莽 地不负责任地骨碌碌地就滚了下来,真让人心惊 肉跳。
曾经养过一盆茶花,就是这样触目惊心的死法。 我大骇,从此怕茶花。怕它的极端与刚烈,还有 那种自杀式的悲壮。不知那么温和淡定的茶树, 怎会开出如此惨烈的花。
只有乡间那种小雏菊,开得不事张扬,谢得 也含蓄无声。它的凋谢不是风暴,说来就来,它 只是依然安静温暖地依偎在花托上,一点点地消 瘦,一点点地憔悴,然后不露痕迹地在冬的萧文示范,延伸阅读
花落的声音
张爱玲 家中养了玫瑰,没过多少天,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了花 落的声音。起先是试探性的一声“啪”,像一滴雨打在桌面。紧接 着,纷至沓来的“啪啪”声中,无数中弹的蝴蝶纷纷从高空跌落下 来。那一刻的夜真静啊,静得听自己的呼吸犹如倾听涨落的潮汐。 整个人都被花落的声音吊在半空,尖着耳朵,听得心里一惊一惊的, 像听一个正在酝酿中的阴谋诡计。 早晨,满桌的落花静卧在那里,安然而恬静。让人怎么也无法 相信,它曾经历了那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为何用“垂”、“涌”二字 来描述星和月而不用“挂”“升”等 词呢?
诗人抓住“平野阔”的特点,在此 前提下,用此二字才符合视觉规律。仰 望天空,因原野空阔,星星近者高,远 者低,就像往下掉的样子,故用一“垂” 字;平视前方,因原野空阔,月亮从江 边升起,诗人抓住了江水澎湃、激荡的 特点,给人的感觉就像从江中升出一般, 用一“涌”字,有一种强烈的动感。星 星垂挂在远天,显示平野的辽阔;月光 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构成阔 大雄伟的境界。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字的 背后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动了文字同时也就 更动了思想感情。这就是我们无论阅读还是写 作都要“咬文嚼字”的原因。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 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 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
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 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学习目标
◆能筛选并理解作者观点。
◆从课文获得启示, 掌握并运 用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
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思考: 为了说明为什么 要咬文嚼字这个问题,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
解题
作者贬词褒用赋予这个成语 一种新的意义,那就是在文字 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 的谨严”。
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 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
随笔: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
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 闻,皆用此名,“五四”以来,十分流行,一般以借 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解 放以后,它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 很相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与政论结合起来,有很 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
一“闹”字表现出两个sheng字:(1)“声”, 闹字使我们联想到杏花盛开的枝头,蜂飞蝶舞的生动景 象。(2)“生”,“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 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闹”字描绘春意之浓,既写出了真景物,也写出 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小组学习,重点探究
合作探究(5分钟)
1.作者举第四个事例《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 剖析说明了什么道理?
作业布置,巩固落实
你有喜欢的花吗,你一定还记 得它绽放的美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