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生活:符号学导论》章节练习及答案包含99%的章节练习和90%的期末考试以下哪项描述有误?(D)•A、先文本能影响后文本•B、“山寨文化”必须要有明确的、大众都能认出的“先文本”•C、“同样的味道,同样的配方”,是靠先文本做广告•D、《疯狂的石头》“引用”了很多大片,这些大片构成其型文本深入理解文本(A)。
•A、需要从组合轴探向聚合轴•B、可以离开组合轴•C、可以离开聚合轴•D、需要从聚合轴探向组合轴符号下列意义的解释的标准,比较妥当的是(C)。
•A、发出者的意图意义•B、接受者的解释意义•C、解释社群共享的意义•D、文本自身携带的意义把符号分解成能指与所指,是(D)。
•A、符号学的普遍做法•B、符号学的唯一做法•C、现在基本上还在使用的做法•D、索绪尔式符号学的做法,当代符号学基本上不用三分式,把所指分成两个组成部分:对象,解释项。
这样的话,对象就是(A)。
•A、不同的解释者大致都同意的符号指出的直接意义•B、符号的字面意义•C、符号的不容挑战的意义•D、符号的不必多做解释的意义如果我不喜欢某个符号文本,而大多数人喜欢,这可能是因为(D)。
•A、大部分人的知识水平比我高•B、这符号文本的学问太难•C、我的水平太低了•D、我这样的文化背景,本来就不在发出者的意图定点范围内解释项可以比喻地称作符号的“百科全书式”意义解释,因为(C)。
•A、每个解释者可以提出不同的解释项•B、解释项可以包括尽可能多的内容•C、解释项可能让意义的内涵,在新的语境下延伸•D、解释项实际上无法固定某些时候符号的解释者能够找出发送者的意图意义,这是因为(C)。
•A、符号文本是发送者用他的符码编成的•B、符号文本的解释者用他的符码进行解读•C、发送者与解释者用的是相同的符码•D、社会文化要求文本接受者必须用发送者的意图意义作为解释标准以下哪个符号文本的编码强度最弱?(D)•A、《分析化学实验步骤指南》•B、《万物起源》•C、《中国传统文化常识》•D、《蒙娜丽莎的微笑》元语言与对象文本必须处于不同层次,因为(C)。
•A、元语言必须比对象语高明•B、元语言必须比对象语清晰•C、元语言必须处于另一个层次,才能解释对象文本•D、对象文本必须处于另一个层次,才能解释元语言下列属于文本元语言三因素的是(ABD)。
•A、文本所属的文化体裁产生的“期待”•B、文本符号组成中的聚合轴显现•C、文本符号中的编码强度•D、文本的“自携元语言”因素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因为(C)。
•A、人的生活环境由符号构成•B、人随时在感知世界•C、意义的任何表达和解释必须靠符号才能完成•D、意义靠符号才能传送符号指的是(D)。
•A、画出来的符号,例如乐谱•B、文字中的符号,例如标点符号•C、公诸于世给大家看的符号,例如奥运标记•D、被接受者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符号意义”不是“纸上谈兵”的同义语,因为(B)。
•A、符号意义都很重要•B、任何意义都要靠符号才能表达,不管重要与否•C、没有无实质意义的符号•D、符号意义都不是实质意义说“范冰冰成了一个符号”不合适,因为(D)。
•A、范冰冰不是一个符号•B、范冰冰远远不只是一个符号•C、范冰冰的名声超出了一个符号•D、任何名字都是个符号,所以不能说范冰冰才是符号关于做梦或错觉见到的形象,描述正确的是(D)。
•A、这些形象是虚幻的,所以不是符号。
•B、这些形象无法与人分享,所以不是符号。
•C、这些形象具有意义,所以是符号。
•D、这些形象被我这个接收者认为具有意义,所以对我来说是符号。
符号是“一物代一物”这定义不全面,因为(C)。
•A、符号不一定是“物”•B、符号的意义不一定是“物”•C、符号与其携带的意义都不一定是“物”•D、感知不是符号信号落在符号的门槛上,因为(C)。
•A、信号不是符号,因为没有意义•B、信号不是符号,因为没有被解释•C、信号的解释固定,因此是一种特殊的符号•D、信号不需要接收者做出反应说“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还不够,应当说“人是符号学的动物”,是因为(D)。
•A、动物也使用符号,只是比较初级。
•B、人使用符号比动物更频繁。
•C、人使用的符号比动物更系统。
•D、人不仅使用符号,而且意识到自己在使用符号没有发送者的符号依然可以是符号,因为(B)。
•A、因为它有意义。
•B、因为是不是符号,取决于解释者是否能解出一个意义。
•C、因为解释者总是构筑出一个发送者•D、因为它总是能够被感知。
自然界符号是无发送者符号,因为(D)。
•A、发送者必定有表达意义的意图,大自然无意图•B、自然符号是天然生成的•C、自然符号并没有表达意义•D、自然符号的意义是接受者解释出来的潜在符号不是完整的符号,因为(D)。
•A、潜在符号的意义没有实现•B、潜在符号没有达到表达意义的目的•C、潜在符号只有发出,没有到达•D、所有的符号都必须由解释者解释出意义来符号之所以必要,是因为(A)。
•A、符号表达的意义,尚未被解释出来•B、符号能让解释变得方便•C、符号比意义解释更加生动•D、符号能帮助我们记忆如果表达某种意义符号重复出现、大量出现,我们可以猜测(D)。
•A、符号发出者认为这种意义很紧迫•B、符号发出者认为这种意义很重要•C、符号发出者认为这种意义很有趣•D、符号发出者觉得接受者还没有解释出这个意义“绝对同一符号”不可能存在,因为(B)。
•A、符号与对象不可能完全一样•B、符号与其对象必定有某种解释距离•C、一旦相同,符号就不再是符号•D、符号与对象不是一物代一物的关系所有的符号必然有意义,因为(C)。
•A、符号的目的就是携带意义•B、意义是符号的存在方式•C、如果没有被解释出意义,符号就不成其为符号•D、解释者必然能找出符号的意义解释者提出的任何解释,都是一种解释,因为(B)。
•A、要判断何种解释为正确的解释,不是一次解释能完成•B、因为要判断一个解释是否正确,需要开始另一次符号过程•C、因为每个解释者都能说自己的解释有道理•D、因为每次解释都只能自圆其说大部分符号可以回归到物的状态,当它们(B)。
•A、不作为符号使用时•B、当它们不被解释成携带意义时•C、在文化产品不当做文化产品使用时•D、当符号变得没有意义时对一个文化社群是美妙的音乐,对另一个文化社群有可能是难忍的噪音,这是因为(C)。
•A、每个文化社群音乐趣味不同•B、每个文化社群对噪音的忍耐能力不同•C、每个文化社群对音乐与噪音的区分方式不同•D、每个文化社群对音乐的定义不同一件古董之所以变成纯粹的符号,是因为(C)。
•A、古董不再是物•B、古董不再可能被当做物•C、古董意义过大,已经完全不可能作为物•D、古董年代久远,不可能作为物起作用物性与符号性可以共居一物之中,从而同一物携带的意义会发生变化,是因为(B)。
•A、符号表意需要从一个物感知开始•B、符号的意义要靠接收者解释出来,不同的解释者解释不同•C、符号的意义并不是符号物自身能决定的•D、物性不可能完全消失,意义性也不可能完全消失解释漩涡出现于两种互相冲突的解释之间,当它们(B)。
•A、一会儿这个解释占上风,一会儿那个解释占上风•B、两种冲突的解释在一次解释活动中同时有效•C、两种冲突的解释互相取消•D、两种解释互不干扰在斯特鲁普效应的测试中,以下哪项做法是对的?(D)•A、按照字的发音回答•B、按照字的意义回答•C、在两种解释中任意选择其一•D、指出两种方式互相冲突,要求提问者澄清他要的是哪一层意义解释漩涡发生,往往是因为该符号文本(D)。
•A、允许两种解释,但是允许解释者每次解释可以不同•B、允许不同解释,但是不同的解释者可以解释不同•C、允许不同解释,但不能互相干扰•D、此符号文本要求同一个解释者同时提出两种不同的解释出现以下哪种情况时,一场演出是最成功的?(C)•A、好的演员演出如此逼真,你不会意识到他是个演员在演戏。
•B、引人入胜的情节,让我们感情投入,暂时忘记正在看的是假扮的戏。
•C、我们既看到演出的故事有趣,又看到演员的演技杰出。
•D、以上都不对解释漩涡,出现在以下哪种场合?(B)•A、不同的人,对同一个符号文本有互相矛盾的解释,而一个不能取消另一个;•B、元语言组成的几个方面提供了互相冲突的解释,而一个不能取消另一个;•C、同一个人前后几次,对一个文本提出了自相矛盾的解释,而一个不能取消另一个。
•D、不同的社群,对不同文本持有不同的解释一块石头符号化的过程是从(A)开始的。
•A、从把石头称为石头就开始,因为它成了一个类别的代表•B、从人把石头做装饰时就开始•C、从人用石头做工具或武器时就开始•D、从人注意到这块石头是就开始对于产生符号感知的物,符号携带的意义必然是“片面的”,因为(A)。
•A、符号只需要某些感知来承载,而物能提供的感知是无限的•B、符号的目的不是理解承载符号感知的物•C、符号不可能携带关于此物的全部知识•D、符号意义的解释者,不可能了解物的全部意义皮尔斯体系取代索绪尔体系,是因为(A)。
•A、更适应结构主义之后的符号学发展需要•B、皮尔斯体系主张的二分法更科学•C、大家过于熟悉索绪尔思想•D、索绪尔思想的潜力已经被挖掘过度中国符号学传统至今未成体系,原因是(B)。
•A、材料过于零散•B、我们重视不足,没有好好总结•C、年代过久,原始材料不够•D、有关材料不多一个词究竟指什么,是可以(B)。
•A、由社群集体决定的•B、由社群的文化历史演变任意武断地决定的•C、由符号的发出者任意挑选的•D、由符号解释者选择决定的所谓“任意武断性”指的是(D)。
•A、解释者可以任意武断地决定一个词的意义•B、发出者可以任意武断地预定一个词的意义•C、一个词本来就有某种不可改变的意义•D、一个词的意义是由使用这个语言的社群历史地决定的中国人平辈的兄妹分成“表哥”“堂弟”等8个称呼,是因为(D)。
•A、平辈兄弟姐妹本来就有8种•B、汉语本来就有这八个词•C、汉语体系的符号特性所致•D、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亲属关系,因此把能指细分,借此细分所指颜色分七彩“赤橙黄绿青蓝紫”但是许多国家的人认不出“青色”,是因为(C)。
•A、外国人对青色色盲,他们的视域中没有青色•B、颜色本来就有“青”,但是外国人不承认•C、颜色本来就有“青”,但是没有这个概念,这个颜色范畴就不能单独呈现•D、青色本来就不存在一张彩色地图,画着等高线,海岸线等,它像似某地的地形,是因为(B)。
•A、该地实际的山水地理就是这个样子•B、与该省的地理因素的组成关系相像•C、与该地行政区划一致•D、与该地航拍看到的形象一致一章房子的设计图,是房子的像似符号,这是因为(B)。
•A、设计图是按照房子的样子画出来的•B、房子是按照设计图的样子建造的•C、设计图与房子都是按照先前某所房子的形象做出来的•D、设计图与房子都是按照设计师心理房子的形象做出来的指示符号之所以能指向对象,是因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