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测量技术》授课计划
6、了解有关检测的基本原则,具备有关几何精度检测的基本能力。
7、对我国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学科的发展和现状有一定的了解。
8、具备对机械零件的一般几何量作技术测量的初步能力。。
教学任务:
互换性的定义;极限与配合中的基本术语及定义;基准制,公差等级,配合类别的选择原则
正确计算极限偏差,极限尺寸,了解基本尺寸,与公差带的概念
轴 {es=dmax-d ;ei=dmin-d}
难点:掌握尺寸,偏差和公差的术语定义
4
四
4
复习+习题课
掌握间隙配,合过渡配合,过盈配合的概念
正确通过计算辨别配合种类
4
五
5
第二章长度测量基础
第一节测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测量仪器与测量方法的分类
了解技术测量的定义及技术测量的四个方面要素;
2.掌握计量器具的分类方法;
4
二
2
第一章孔与轴的极限与配合
第三节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
第四节国家标准规定的公差带与配合
了解国家标准规定的公差带与配合,
4
三
3
第一章孔与轴的极限与配合
第五节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第六节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能正确计算极限偏差,公差带等,(1)极限偏差
上偏差 下偏差
★孔 {ES=Dmax-D ;EI=Dmin -D}
教学参考资料说明
(1)《互换性与测量技术》陈于萍高晓康编著字数390千字高等教育出版社。
(2)《几何量公差与检测》:甘永立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
(3)《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黄云清 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1.3。
(4)《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孔庆华 刘传绍 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2。
专业主任(签字)
年月日
教务科
分管校长
教务部门(签字)
年月日
分管校长(签字)
年月日
课程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精度设计与误差检验的最基础的理论与实践,熟悉和了解常用测量工具、测量方法及基本的检验技能。
2、掌握几何量公差、标准化以及计量学的基本知识。建立互换性、标准化、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
3、掌握有关标准的基本术语、定义;熟悉有关标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初步掌握选用公差、进行精度设计的基本方法。
4、掌握正确地选用各类公差标准的原则,学会对机械产品零件进行几何精度设计计算的原 则和方法。
5、了解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测量误差的构成;掌握常用几何参数测量的
基本方法;具有进行数据处理和表达测量结果的知识和能力。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期授课计划
课程名称互换性测量技术
计划学时68
任课教师
授课班级
2019年2月22日
授课计划编制说明
课程标准(大纲)、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使用说明
总
课
时
课堂教学
实
验
实
训
复
习
机
动
考
试
采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名称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互换性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使用教材名称及出版单位
互换性测量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
教学内容说明(授课内容起止章节)
第一章概述
第一章孔与轴的极限与配合
第二章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
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
第四章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
第五章光滑极限量规设计
第七章 尺寸链
第八章 普通螺纹结合的互换性及其检测
教材处理意见说明
按教材内容实施教学,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补充
(5)《公差与技术测量》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顾必忠主编。
(6)《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工业出版社薛彦成主编。
(7)《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王伯平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2。
68
68
0
0
0
0
课程性质
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
教
学
周
17
周
课
时
4
审查意见
教研组
专业部
教研组长(签字)
年月日
规定出合理的形状和位置公差,用以限制形状和位置误差,保证零件的使用性能。
4
十
10
复习、机动
复习、机动
十一
11
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
形状公差
1.理解形位公差代号和基准符号的组成
2.掌握14个形位公差的含义
理解6个形状公差和8位置公差代表的含义
4
十二
12
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
位置公差
1.理解形位公差代号和基准符号的组成
能的影响
掌握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的标注方法
4
十五
15
第五章光滑极限量规设计
依照极限尺寸判断原则设计的量规,称为光滑极限量规(简称量规)
滑极限量规的分类
4
十六
16
尺寸链
掌握尺寸链的分类,尺寸链的计算方法
掌握尺寸链的分类,尺寸链的计算方法
4
十七
17
复习+考试
4
形位公差代号和基准符号的标注方法
4
八
8
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
形状公差
1. 掌握形位公差代号和基准符号的标注方法
2. 掌握注出公差值的选择原则以及未注公差值的标注说明方法
测量误差,形位公差代号; 各形位公差项目的定义及其基本内容
4
九
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
位置公差
掌握注出公差值的选择原则以及未注公差值的标注说明方法
3.了解计量器具各项性能指标的定义及其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掌握测量方法分类的原则,了解各种测量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场合
4
六
6
第二章长度测量基础
第四节测量技术的部分常用术语
第九节计量器具的选择
计量器具的了解与选择
4
七
7
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形位公差的标注
形状公差
掌握形位公差的项目的分类以及各特征项目的名称和对应的符号
2.掌握14个形位公差的含义
形位公差代号和基准符号的标注方法
4
十三
13
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
第五节公差原则
第六节形位公差的选择
1.理解形位公差代号和基准符号的组成
2.掌握14个形位公差的含义
形位公差代号和基准符号的标注方法
4
十四
14
第四章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
表面粗糙度的概念以及表面粗糙度数值的大小对零件使用性
孔与轴的基本偏差代号常用和优先的公差带与配合
授课计划
周次
课次
授课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及其他
课时
作业
一
1
绪 论
第一节 互换性概述
第四节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第一章孔与轴的极限与配合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极限与配合的基本词汇
了解互换性概述
了解配合的概念,及其代号的使用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计算极限偏差,极限尺寸,了解基本尺寸,与公差带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