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仿生饲料的制作技木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秸秆仿生饲料的制作技木十一、秸秆仿生饲料的制作技木秸秆仿生饲料或称人工瘤胃发酵饲料,就是根据牛、羊瘤胃转化功能的特点,采用人工仿生制作,通过有益微生物发酵降解纤维素,增加秸秆粗蛋白质、氨基酸含量的一种方法。
(一)秸秆仿生饲料处理的意义秸秆经过仿生处理后营养成分可大大改善,质地变软、黏,并具有酸香味,家畜喜食。
发酵后的秸秆有15%~20 %的粗纤维被分解,最高可达35 % ;真蛋白质增加50 %以上,且含有18种氨基酸;粗脂肪增加60%以上,挥发性脂肪酸也显着增加。
用仿生饲料饲喂牛,可以代替50 %~80 %的精料,其饲喂效果不低于正常的喂养水平。
据试验,用含60 %的秸秆仿生饲料喂猪,日增重450 克,出栏时每头猪可节约精料100 千克左右;喂鸭25 天,在平均每天增重相当的情况下,可节约饲料费用0 . 5 元。
(二)秸秆仿生饲料的制作条件制作仿生饲料必须模仿反刍家畜瘤胃的主要生理条件,如恒定的温度(40 ℃左右),一定的酸碱度(pH 为6~8 ) ,厌氧环境,以及必要的氮、钙和矿物质营养等。
1 .菌种来源反刍家畜瘤胃的内容物或胃液是仿生饲料的菌种来源。
采集瘤胃内容物或胃液的主要途径:( 1 )从宰杀的健康牛、羊瘤胃中直接获取。
( 2 )用导管法收集。
即选择健康的牛,利用虹吸原理,用胃导管将瘤胃的内容物吸出。
为增加瘤胃内菌种的数量,在导管取前3~5 天开始,可给牛补饲适量的精料或优质豆科牧草等。
2 .菌种的制作方法将采到的瘤胃内容物,除去大块草段碎片后,放在40 ℃、101 · 325PA 的真空干燥箱内干燥,然后将干燥的瘤胃内容物粉碎。
一般600 克瘤胃内容物可制得固体菌种100 克左右。
3 .原料各种秸秆均可作为制作仿生饲料的原料,如玉米秸、稻草等。
4 .保持恒温制作秸秆仿生饲料的关键是保持恒定的温度(40 ℃)。
保温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室内加热法? 在制作仿生饲料的室内,设置火墙、火炉、土暖气等设备,室温保持在40 ℃以上。
( 2 )加热保温法? 在发酵缸周围和底部修建火道或火墙烟道,利用烧火余热进行保温。
( 3 )覆盖保温法? 用土坯或砖砌成一个池子,将发酵缸放在池子中间,在池子围墙和缸的中间及缸的底部加保温材料(如草木灰、木屑、粉碎的保温瓦等),并踩实。
发酵缸口处用土坯或砖铺平抹好,再盖上草帘。
5 .添加营养物质在制作秸秆仿生饲料(发酵)过程中,为保证瘤胃微生物的正常生长繁殖,需向秸秆中加入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质,并使pH 值保持在6~8 。
发酵时的碳源由秸秆本身供应一部分,不足的部分可通过添加麦麸、玉米面等来补充;氮源用尿素或硫酸铁补充;酸碱度用碱性溶液和酸性磷酸盐类调节。
(三)秸秆仿生饲料的生产流程仿生饲料的生产流程可分为三个过程,即一级发酵(原种扩大培养)→二级发酵及菌种继代→三级发酵(即秸秆仿生饲料的发酵)。
(四)秸秆仿生饲料的制作方法步骤1 .种子液的制作种子液是制作仿生饲料的重要环节,需要经过二级发酵培养后才能制成。
仿生饲料的制作步骤如下:( 1 )一级发酵? 即原种扩大培养。
将取得的新鲜瘤胃液扩大7 倍。
其方法是:在一级种子缸内放入温度为45 ℃,体积为瘤胃液6 倍量的水,并加入秸秆粉2 %、精料或优质干草0 . 5 %、食盐0 . 1 %、碳酸氢铵0 . 6 %~0 . 8 % ,并搅拌均匀。
当pH 值为7 . 2 左右、温度约为42 ℃时,接种新鲜的瘤胃液,并立即用塑料布封口、加盖,造成厌氧环境。
密封2~3 天后,观察滤纸崩解情况(见仿生饲料品质鉴定部分),作为分解纤维能力的指标,如滤纸崩解即可。
( 2 )二级发酵及菌种继代? 二级发酵是将一级发酵液扩大4 倍,在同样的条件下继续发酵。
菌种继代一般可持续2~3 个月。
优质种子液的纤维分解率一般为15%~30%,真蛋白质约增加50 %。
如果达不到这两项指标,而且种子液发酵能力下降,滤纸在2~3 天内不能崩解,则应重新制种。
2 .发酵步骤( 1 )秸秆碱化预处理? 即在每100 千克切(铡)碎的秸秆中加入1 %的石灰水(50 ℃)20 千克左右,浸泡24 小时后,使pH 值为6. 5 、温度为40 ℃左右。
( 2 )接种发酵? 碱化预处理后,加入食盐0 . 3 千克、碳酸氢铵或尿素1~2 千克,搅拌均匀接入二级种子液30 千克,立即密封,于40 ℃的条件下保温发酵。
在发酵的过程中,每隔24 小时应搅拌l 次,一般经2~3 天发酵即可完成。
目前,国内已有应用机械化、半机械化大型发酵装置,一次可调制1 500 千克仿生饲料。
发酵过程中的搅拌、出料控制,各种饲料的均匀混合,以及通过管道输送到食槽,都由机械操作。
(五)秸秆仿生饲料的品质鉴定秸秆仿生饲料的品质鉴定主要有感官鉴定法和滤纸鉴定法两种:1 .感官鉴定法感官鉴定法即根据秸秆仿生饲料的外部特征,通过看、嗅和手感的方法进行鉴定。
( 1 )看? 经过24 小时的发酵,质量好的秸秆仿生饲料表层呈灰黑色,下部呈黄色,搅拌时发黏,形似酱油状态,汁液较多。
开缸时测定其温度,应在40 ℃左右,pH 值为5~6 ,否则为发酵不好的饲料。
( 2 )嗅? 质量好的秸秆仿生饲料具有酸香味,略带瘤胃的膳香味。
一般豆科秸秆仿生饲料臭味较浓,禾本科秸秆则较淡。
在原料相同的情况下,用硫酸铵比用尿素酸味大。
如果有腐败或其他味道,说明原种已坏。
此种饲料一般不宜用于饲喂家畜。
( 3 )手感? 即将被检饲料抓在手里,质量好的秸秆仿生饲料纤维软化、发黏;如果质地较硬,与发酵前差别不大,说明发酵不充分,质量不好。
2 .滤纸鉴定法滤纸鉴定法即将一滤纸条装在塑料纱网口袋内,置于距缸口1/3处,与饲料一同发酵。
经48 小时后,慢慢拉出,把塑料纱网袋上的饲料冲掉,若滤纸条已断裂,说明发酵能力强,否则相反。
(六)秸秆仿生饲料的饲喂技术秸秆仿生饲料可用于饲喂猪、鸡、鸭和鱼等,可以替代50%~ 80 %的精料,不影响畜禽正常生长增重。
据实验,用含有60%的秸秆仿生饲料饲喂猪,日增重450 克,出栏时每头猪可节约精料100 千克;喂鸭25 天,在平均每只增重相当的情况下,可节约饲料费用约0 . 5 元。
一般每日饲喂2 ~ 3 次,每日饲喂量不超过精料的80 %。
十二、秸秆菌糠饲料的制作技术(一)用秸秆菌糠作饲料的意义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食用菌采收后剩下的底料就是菌糠。
近年来,以农作物秸秆为培养料栽培食用菌技术发展迅速,菌糠数量大增,如果合理利用将会变废为宝;如利用不好,将是一大公害。
利用秸秆菌糠作饲料有以下几个优点:( l )菌糠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 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可降解秸秆基料中的粗纤维,作为菌丝体生长繁殖的营养。
收菌后,基料上留下了丰富的菌丝体,即菌体蛋白质,从而提高了基料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
菌糠饲料粗蛋白质含量比种菌前能增加1~3 倍,纤维素、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为30 %~50 %和20 %~30 %,粗脂肪含量比种菌前能增加1~5 倍,其营养价值一般相当于米糠、麦麸,低于玉米。
( 2 )菌糠来源广,易收集? 随着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菌糠数量大增,来源广,易收集。
( 3 )成本低,效益高? 利用作物秸秆为基料培养食用菌,食用菌采收后剩下的基料作饲料喂家畜,一举两得,从而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同时由于大量的菌糠被合理利用,又减少了菌糠废弃污染一大公害。
近年来,人们以农作物秸秆粉为基料,通过添加一定量的尿素、石膏、米糠等,经混合、发酵、发菌、再发酵过程,利用食用菌分解转化纤维素,生产出一种饲养家畜的精料,其营养价值较高,饲喂效果显着。
(二)秸秆菌糠饲料的制作方法1 .原料配方以秸秆粉为主,搭配少量其他原料配合而成,各种原料的搭配可参考以下几个配方:( l )秸秆粉70 % ,麦麸10 % ,米糠15 % ,石灰4 % ,尿素1 %。
( 2 )秸秆粉75 % ,米糠20 % ,石灰4 % ,尿素1 %。
( 3 )秸秆粉45 % ,甘蔗渣45 % ,麦麸7 % ,石灰2 % ,尿素1 %。
( 4 )秸秆粉70 % ,甜菜渣15%,麦麸10 % ,石灰4 % ,尿素l %。
2 .制作方法按照原料配方配合培养料,加水拌匀,使培养料含水量达到55%~ 60 %。
拌匀后的混合料需经高压或干热120 ℃灭菌,或拌入适量的消毒药物灭菌,然后接种食用菌菌种,盖上塑料薄膜,在5~29 ℃条件下,经1 个月左右即可出菌,以后每隔10 天左右收菌1 次,一般收菌4 次后的底物基料晒干即得菌糠饲料。
(三)应用秸秆菌糠饲料的注意事项一是饲喂时间。
菌糠饲料要求在出菇后立即鲜喂,时间长了会变质、发霉。
变质、发霉的菌糠不宜饲喂家畜。
二是菌糠的保存。
菌糠数量大时,来不及喂,要制干保存。
可通过晒干或用人工、机械等方法干燥。
三是菌糠的鉴别。
在收料时,应注意将发霉、发黑等污染部分除去,并注意杂质、泥土的分离,留取合格的部分。
如果菌砖或袋的内部长满菌丝,颜色为白色无杂菌,则为上等菌糠;若小部分培养基料长满菌丝并患串结不良,为中等菌糠;杂菌污染较严重的,为下等菌糠。
十三、利用食用菌分解转化纤维素生产精饲料的技术(一)制作方法步骤1 .原料组成以农作物秸秆为基料,添加一定量的尿素、石膏、米糠等,发酵过程中加入食用菌,各种原料的重量百分比为:秸秆粉81 %~ 95 % ,米糠10 %~15%,尿素3 %~4 %,石膏0 . 5 % ~ 1 %。
食用菌液体菌种为上述总配比重的10 %~20 %。
2 .生产工艺流程原料粉碎→混料处理→培养料发酵→培养料接种与发菌→再发酵→饲用。
3 .配合培养料依据配方配合培养料,先将尿素溶解于水中(要求水的酸碱度为中性),将米糠、石膏与粉碎的秸秆混合均匀,再加入水,搅拌均匀,使培养料的湿度保持在55 %~60 %。
4 .培养料发酵将配合好的培养料放入发酵间,温度由常温升至50 ℃,保持4~6 小时后,搅拌1 小时。
再升到50 ℃以后,持续4 ~6 小时,再搅拌1 次。
如此反复3 ~5 次,培养料就可发酵好了。
发酵开始时,可加入无芽孢类菌种;当温度达46 ℃后,可加入嗜热真菌、放线菌等。
5 .培养料接种与发菌将发酵好的培养料在无菌的状态下运到无菌接种间,降温后,接入食用菌液体菌种,充分搅拌均匀后,运融入无菌条件下的发菌间发菌。
发菌间的要求为:空气湿度90 %左右,温度为所选菌株最适发菌温度。
通过流动的无菌空气,供给足够的氧气与二氧化碳。
发菌间要保持黑暗。
在此条件下,一般1 周左右就能发好菌。
6 .再发酵工艺发好菌后,保持2 ~ 3 天,然后运出发菌室进行再发酵,可在饲养场或生产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