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诚”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重要的思想范畴,在思想史上,《中庸》是第一部对“诚”进行了深入系统阐释的儒家经典。
在《中庸》中,“诚”具有本体论、道德论的双重文化内涵,成为天人合一的枢纽。
本文利用训诂学中关于汉语词源、词义引申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格式塔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探讨在《中庸》对“诚”的哲学阐释背后蕴藏着的中华民族文化思维与观念的世界,并在这一层面对“诚”的文化内涵进行历史阐释。
文章认为,就词义而言《中庸》中的“诚”与春秋时期的“壹”词源意象与引申义列十分相似;“壹”和“诚”都有“聚合—充实”的词源意象,“诚”所体现的正是在它词源意义里涵盖的“凝聚充实、专一不贰”的核心思想。
通过这一解释,本文对训诂学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独特价值进行了反思与阐释。
【关键词】诚;壹;词源意象;引申;比较互证。
【作者简介】孟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训诂学。
一、问题的提出与方法论的说明“诚”是《中庸》核心的哲学范畴之一,具有本体论、道德论的双重内涵。
张岱年先生指出:“诚本是一种合内外之道,而亦可说是一种合天人之道。
”[1]它贯通了本体论和道德论,是沟通天道人道、实现天人合一的枢纽。
在《中庸》之前的文献中,能见到的“诚”字很少。
经史著作中仅见四例:《左传·文公十八年》:“齐圣广渊,明允笃诚。
”《国语·晋语三》:“贞为不听,信为不诚。
”《大雅·崧高》:“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论语·颜渊》:“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论语》中的“诚”是情态副词,其余三例均为“诚信、诚实”之义,皆无《中庸》中“诚”所具有的本体论内涵。
因此,学者一般认为《中庸》对“诚”进行本体论阐释是一种哲学上的创新。
我们要追问的是:(1)“诚”有没有可以追溯的思想史渊源?(2)同样表示诚信,为何“诚”具备本体论的内涵,“信”不具备?本文认为,“诚”源自春秋时期“壹”的观念,其本体论内涵由先秦特定的文化思维模式所决定。
为了证明此点,我们借助传统训诂学中关于词义引申、汉语词源的理论。
引申指“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本义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各民族的习惯,不断产生相关的新义或派生同源的新词,从而构成有系统的义列”[2]。
引申以“词义特点”为灵魂,它源自造词的理据,并贯穿于词义引申的全过程[3]。
关于词义特点,需要说明三点:第一,就语言本质而言,词义特点是人类在造词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特征的理解和取象。
词源学用“意象”来说明它的实质,“意象是古人理解事物特征的形成方式和过程的概括抽象出的图像”[4],又称之为词源意象。
第二,就语言结构而言,词义特点是词义的内在理据,它的语言单位是义素而不是义项。
第三,就语言描写而言,词义特点难于抽象概括,一般通过词组的搭配来描写它的形象特点与动态过程。
在词义引申的过程中,不同的多义词往往沿着相类似的线路进行引申,陆宗达、王宁先生称之为“比较互证”[5]。
例如“过”“越”的本义都是“经过”,其引申线路如下[6]:过:经过、经历——超过、过分——过错——扩散越:经过、经历——超过、过分——迂阔——传播、宣扬“比较互证”的现象大量存在,它反映出人类思维的规律性——既反映出个体的认知规律,也反映出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思维。
对于此点,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和训诂学可以互相印证。
首先,格式塔心理学证实了人类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是通过意象进行的。
这种意象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意象,而是通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象[7]。
心理学和词源学的“意象”均强调认知取象的过程非常相似。
由于“意象”是思维的内在方式,“比较互证”建立在意象的相似性上,因此,“比较互证”反映出人类思维基点的相似性。
其次,训诂学根据荀子“同状异所”“异状同所”之说,将引申分为“同状引申”与“同所引申”两类,前者指“不同事物的外部性状相似,可以共名或同源”,后者指“事物与它所具有的性状,或同一事物上共存的性状,可以共名或同源”[8]。
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同状引申”的心理机制是隐喻(metaphor),强调事物的相似性。
“同所引申”的心理机制是转喻(metonymy),强调事物的相关性。
Lackoff指出:“隐喻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
”[9]既然隐喻、转喻是人类思维的机制,那么,“比较互证”还能反映出人类思维模式的相似性。
在这两重意义上,语言研究指向了人类思维的世界,这是哲学的母体;以“过”“越”为例,它们的引申体现出中国古人“过犹不及”的思维方式。
因此,本文通过对“壹”“诚”进行“比较互证”,考察其词源意象和引申义列的相似性,从而展现它们共同的文化思维模式,并证实二者的历史渊源。
二、先秦时期“壹”的观念“壹”在《国语》《左传》中频繁出现[10],是春秋时期非常普遍的一种观念。
《玉篇·壹部》:“壹,诚也。
”《助字辨略》:“壹,专一,犹言诚也,实也。
”古代训诂学家已经意识到它与“诚”意义相近,我们进一步进行考察:“壹”的词义特点是“向内聚合——充实郁积”的状态。
《说文·壹部》:“壹,專壹也。
”据此,“壹”的本义是“專”。
《寸部》:“專,六寸簿也。
一曰專,纺專。
”専古作叀,即象纺锤之形。
纺锤的特点是旋转,因此,从專得声之字多有“旋转”之义。
如《竹部》:“篿,圜竹器也。
”《口部》:“團,圜也。
”《手部》:“摶,圜也。
”《车部》:“轉,运也。
”旋转纺锤,能把丝线集中成束,故専有“向内聚合”的意象,《说文》以“專”训“壹”,是用“聚合”来解释“壹”的词义特点。
此外,在先秦文献中,“壹”和“贰”是反义词,将其词义进行对比,也能凸显“壹”的词义特点。
《说文·贝部》:“贰,副、益也。
”《左传·隐公三年》“王贰于虢。
”杜注:“王欲分政于虢,不复专任。
”《左传·闵公元年》:“间携贰。
”杜注:“离而相疑者,则当因而间之。
”据此,贰有分散、别离、背叛的义项,其词义特点为“向外判分”,与“向内聚合”截然相反。
“向内聚合”导致了“充实郁积”的状态。
壹与噎、饐、曀、㙪同源,《说文·口部》:“噎,飯窒也。
”指饮食过量后的郁积感。
《食部》:“饐,饭伤湿也。
”杨树达先生指出:“饐谓饭含水气,未能宣散,郁蒸致败也。
”[11]《日部》:“曀,阴而风也。
”《土部》:“㙪,天阴尘也。
”指天地之间气机充满,鼓荡难泄。
要之,在噎、饐、曀、㙪的词义中,贯穿着充实郁积的意象。
“壹”的词义特点贯穿了它的词义引申的过程。
壹的本义为聚集,如《礼记·玉藻》:“壹食之人。
”郑注:“壹,犹聚也,为赴事聚食也。
”由此出发,壹引申出两组词义。
首先,聚集引申出“充实郁积”之义,这是一种因果的引申,并导致了“壹”的孳乳造字。
例如《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毛传:“噎,忧不能息也。
”“噎”指忧愁的郁积充实,即俗语“心里堵得慌”。
《管子·度地》:“夏有大露,原烟噎。
”“噎”指烟雾郁积不散。
“聚合—充实郁积”的词源意象和宇宙初始阴阳未判、元气氤氲的意象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在声音关系上,“抑郁”即“氤氲”之转语。
因此,“充实郁积”又引申出“宇宙本体”的意义[12]。
《说文·壶部》:“㚃,壹㚃也。
从凶,从壺不得泄凶也。
《易》曰:天地壹㚃。
”在古文字中,“㚃”是“壹”的异体字,“㚃”从壶,何琳仪认为在战国文字中“壹”与“壶”是一字之分化,秦统一之后才叠加吉为声符[13];郝士宏进一步指出,正因为壶体圆而浑成,所以先民借用这一物象来记录语言中“壹”这个词[14]。
“㚃”下段注:今《周易》作絪缊,他书作烟煴、氤氲。
蔡邕注《典引》曰:“烟烟煴煴,阴阳和一相扶皃也。
”张载注《鲁灵光殿赋》曰:“烟煴,天地之蒸气也。
”《思玄赋》旧注曰:“烟煴,和皃。
”……许释之曰“不得泄”也者,谓元气浑然,吉凶未分,故其字从吉凶在壶中会意。
“壹㚃”和烟煴、氤氲、抑郁皆为双声连绵词,指宇宙混沌未判时的浩荡元气,此处的“壹”具有“宇宙本体论”的文化内涵。
《说文·一部》:“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在中国文化中,以“一”为宇宙本体,通过不断的“造分天地”来创造万物的观念有着悠久的传统。
早在《周易》中,阴阳两爻的对立已经蕴含着“造分天地”的观念。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系辞》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
”更是对这种宇宙观的哲学表述。
以上是“壹”的第一组引申义列,在第二组引申义列中,“聚集”引申出“统一、相同”之义,例如《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帅贱多宠,政令不壹。
”杜注:“军多宠人,政令不壹于越。
”“壹”指政令统一。
《周礼·合方氏》:“同其数器,壹其度量。
”“壹”指统一度量。
在隐喻的作用下,表达外部世界的词汇可以用来表达心理、情感,故“统一、相同”又引申为心志、态度的“专一”。
例如《左传·文公三年》:“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与人之壹也。
”杜注:“壹,无二心。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展俭而壹。
”杜注:“居身俭而用心壹。
”《孟子·公孙丑上》:“志壹则动气”,《集注》:“壹,专一也。
孟子言志之所向专一,则气固从之。
”“专一”的心理状态引申为“专一的德行”。
在周人的观念中,“壹”是一种重要的品德。
“壹”和“贰”词义相反,“贰”在先秦文献中具有非道德的含义,因此,“不贰”与“壹”的同义。
《左传·昭公十三年》叔向称晋文公之德,谓其“好学而不贰。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晏子论礼,谓“臣共而不贰”为“礼之善物”。
《国语·晋语四》寺人勃鞮论君臣之道,谓“事君不贰是谓臣,好恶不易是谓君”,皆以“不贰”为君子之德。
在“壹”用来表示专一的德行时,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首先,在文献语境中“壹”的意义与“诚”十分相似,可以替换。
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臧纥曰:“洒濯其心,壹以待人……信由已壹,而后功可念也。
”杜注:“言非但意念而已,当须信已诚至。
”在这里,“壹”是获得民众信任的必要条件,故杜预以“诚”释“壹”,二者可以互相替换。
又如《左传·成公十三年》:“不榖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
”在这一语境中,“壹”即是“成德”。
“成”“诚”同源,后文将要详论,“壹”为“成德”,可以它与“诚”意义相通。
其次,“壹”不仅是君子之德,也是神明之德。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
”《国语·周语上》:“夫神壹不远徙迁。
”在周人的观念中,“壹”的德行能够打通人与神明之间的界限,根据《国语·楚语下》的记载,在“民神不杂”的远古时代,想要成为感通神明的巫觋,首要条件就是“精爽不携贰”,也就是“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