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考情透析指明方向2019年T19单选2019年T19单选2019年T34(1)简析2019年T21单选2019年T24单选2019年T21单选,趋势分析:根据近五年高考情况看,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华文化的作用。

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备考指南:重点掌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及中华文化的力量。

从中华文化的力量角度分析儒家思想在新时代的作用知识整合夯基固本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是汉字和1____________。

①2____________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的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我国的史书典籍记载传承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再创造3__________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1) 独树一帜、4__________。

①文学艺术对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5__________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中华文华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各地文化带有明显的6____________特征,不同区域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7________融合,又保持8________各自的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化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1.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6____________;2.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7______________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3.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8____________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考点三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9__________。

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具有强烈10________,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3.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区别与联系联系,①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

②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典例精讲1】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 个认可使用针灸。

这充分说明()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解析】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并一直发展到现在,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这说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故A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文化间的相互交流,B不选;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多样性,C不选;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D错误。

【答案】A【变式训练1】1.在《汉字心能量》一书中,作者皮明从“心”入手,囊括了640个含有“心”字旁或“心”字底的汉字,探索这些汉字字符中所蕴含的关于心灵的东方智慧。

在皮明看来,含有“心”的汉字是关于“心灵”的解读和关爱,充满着正能量,饱含着人生感悟。

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A.源远流长B.博大精深C.包容性D.稳定性2.宋锦源于宋代,主要产地在苏州,其质地精美、工艺独特,被誉为“锦绣之冠”。

自宋锦以“新中装”的现代中式礼服形式亮相APEC之后,苏州宋锦便以高贵优雅的崭新形象走向世界。

材料说明()①全盘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②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③创新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④政治活动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内容及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2.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②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另外,包容性也并非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③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各有所尊,但都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的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包容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

④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关系【典例精讲2】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

材料表明()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错误;各民族文化各有自身的特点,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不能逐渐趋同,④错误;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答案】A【变式训练2】1.福建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世界各大宗教也随之传入泉州。

宋元时期伊斯兰教、景教、道教、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和摩尼教在泉州并行流传,造就了今日独具魅力的泉州宗教景观。

这反映了泉州文化()①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②由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④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2.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为中华文化所吸收和借鉴。

这突出体现了()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D.中华文化的继承性1.认为汉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出错。

错因分析: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化时代的标志,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误认为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出错。

错因分析: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基础过关制胜高考一、单项选择题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严复故居并赞誉严复:以一颗“中国心”“放眼看世界”,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老子天下、自以为是,汲取人类一切精神养料,吸纳世界所有文明成果。

严复曾引赫胥黎所言:“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

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各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启示我们()①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②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博采众长③对待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要求同存异,重视文化多样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印象铁三角”组合导演创作的印象系列作品,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刻的文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气质、风韵。

印象系列作品向人们展现了()A.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B.民族文化五彩缤纷、异彩纷呈C.区域文化特色明显、丰富多彩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日趋统一3.中国菜肴流派众多,极具代表性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

八大菜系从味型、选材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4.《中国诗词大会》,创下收视率之冠。

参赛题目出自从《诗经》到毛主席诗词纵贯两千多年的诗词名篇,活动参加者有八岁小学生到八十老翁跨越七十余岁的各行业诗词爱好者。

《中国诗词大会》创下最高收视率的重要原因是()①中华传统诗词对今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需求产生了潜移转化、深远持久的影响②中华传统诗词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③现代大众传媒对中华传统诗词的传递、推广、沟通、共享发挥了强大功能④中国观众对中华传统诗词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是国家精心打造的慰侨文化品牌,力求为海外侨胞送去充满中华传统魅力的文化盛宴。

连续九年春节在巴黎、悉尼、洛杉矶等多国多地开展慰侨访演。

这一被誉为“海外春晚”的文化品牌,深得华侨华人的期待和眷恋,其原因在于()①它传播了中华文化并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中华文化厚重的底蕴激发了海外侨胞的文化归属感③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让世界文化更加五彩缤纷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二、简析题6.唐卡是藏族地区流传的一种用彩缎织物等装裱的卷轴画,是藏族形象艺术的经典。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热贡艺术、宗喀艺术、藏娘艺术等代表性作品。

尤令世界瞩目的是被誉为“火一样的安多唐卡”艺术,在造像、线条、色彩、构图、装饰等方面,不仅继承了藏族传统绘画流派精细柔美的艺术风格,还大胆借鉴了汉族地区绘画特点,形成了细腻圆润的绘画风格。

结合材料,说明藏族的唐卡艺术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特征的?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梳理】1史书典籍2文字3中华文化4独领风骚5实用性和整体性6区域性7融合8各自特色9民族文化10和谐相处11吸收、借鉴12和睦13灿烂的中华文化14认同感和归属感【变式训练1】1.B【解析】640个含有“心”字旁或“心”字底的汉字,蕴含着关于心灵的东方智慧,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折射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B符合题意,排除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