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颅脑外伤)
外伤后脑肿胀
原因:外伤后强烈的应激反应使脑血管调 节功能紊乱,脑血管,主要是脑毛细血管 和小A、V发生麻痹性扩张,脑血容量增 加所致,这种充血性肿胀使颅内压迅速增 高。
影像表现:
(1)脑中线移位(单侧) (2)脑室受压变小、脑沟、池变窄消失 (3)灰白质界线消失 (4)弥漫者CT表现为两侧半球广泛低密
外伤后脑出血MRI
颅内血肿
颅内血肿(慢性期)
颅脑损伤合并症: 1 感染 2 脑膨出和脑突出 3 颅骨缺损 4 脑脊液漏 5 颅神经损伤 6 外伤性癫 7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8 颅脑损伤后延发性颅内高压 9 外伤后低颅压综合征 10 外伤性颈内动脉闭塞 11 颅脑损伤合并脑脂肪栓塞 12 静脉窦损伤
(2)出血性脑挫裂伤,MRI随血肿成分的变化,信号强度 又发生变化。
急性期:由于NHb使T2缩短: T2:低信号,而T1 常为等 或低信号,低场有时为高信号。
亚急性期:NHb氧化成高铁Hb,使T1、 T2缩短:T1呈高 信号、 T2:等或低信号
慢性期:高铁Hb被冲释,T2延长, T2呈高信号。有时在 T2可见出血灶(高信号)周边有一低信号环绕带,为含铁 血黄素沉着所致。
头颅影像学
❖
❖
颅脑损伤
(一)颅 脑 损 伤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其发 生 率 占 全 身 损 伤 的 10%—15% , 仅 次于四肢损伤,占第二位,而死亡 率却居首位。
❖脑损伤
分类:
1、 轻型:单纯脑震荡,无颅骨骨折,表现为昏迷在半小 时以内,有轻度头痛、头晕等症状,NS检查(一)腰穿 csf(一)
影像学表现
CT与MR比较,对于急性脑挫裂伤的出血灶诊 断,CT优于MR,但总的来说,诊断脑挫裂伤 MR明显优于CT,即使仅有少量脑水肿,MR 也能发现。
脑挫伤:是指在一钝性外力的作用下造 成局部或大部脑组织的静脉瘀血、脑水 肿、脑肿胀、坏死、液化及散在多发性 小灶出血,<2cm为出血, ≥2cm为血肿。
(2)对急性或超急性的出血,显示较MR清晰。
(3)许多检查急救设施可以接近,便于危重病 人的随时观察抢救。
(4)可对MR检查具有幽闭恐惧的患者,顺利 施行检查。
(5)费用仅为MR的1/3~1/4。
(6)还可以在CT引导下进行介入治疗,如血肿 定位抽吸,动一静脉漏栓塞等。
颅脑损伤CT诊断注意点:
1 颅脑损伤CT表现较单纯,但病变演变 复杂,因此要随访观察。
脑梗死
•出现在严重颅脑损伤后1周内,多为脑内血肿压迫和外伤损 伤A内膜引起。 CT表现:与一般脑梗死相同,某些血管供血区出现大片低 密度灶
六、颅内感染
•常发生于开放性或穿通性脑外伤,也可为术后并发症。 CT表现:颅骨骨髓炎,硬膜外和脑内脓肿。
颅骨骨折 颅盖骨折 线状、凹陷、粉碎和穿入性骨折 颅底骨折 多为内开放性线状骨折,骨折线呈 横行、纵行和环行。 儿童颅盖骨折某些特点(生长性骨折)(乒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天幕出血
天幕出血及硬膜外出血
颅内血肿
颅内血肿
2、MRI因脑出血、水肿的程度不同而MRI各异。
(1)非出血性脑挫伤,仅造成局部脑Tiss水肿,呈 长T1、长T2异常信号,水肿明显时可显示占位效应。 (2)出血性脑挫裂伤,MRI随血肿成分的变化, 信号强度也发生变化。 急性期:由于NHb使T2缩短: T2:低信号,而T1 常为等或低信号,低场有时为高信号。 亚急性期:NHb氧化成高铁Hb,使T1、 T2缩短:T1 呈高信号 T2:等或低信号。 慢性期:高铁Hb被衡释,T2延长, T2呈高信号。 有时在T2可见出血灶(高信号)周边有一低信号环绕 带,为含铁血黄素沉着所致。 (3)脑干挫裂伤:因MR无后颅凹的伪影,能准确 地反应脑干的病理改变。如出血、水肿、软化等直接 征象;继发性脑干损伤,除上述直接征象外,还可发 现间接征象,如脑疝、脑干周围水肿等。
硬膜下血肿(亚急性期)
硬膜下血肿(慢性期)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MRI(亚急性期)
范 围
边 缘
合 并 骨 折
跨 越 骨 缝
形 态
合 并
挫 裂 伤
作
用 点
硬 膜 外
小
光
多
极 少
弓 形
少
同 侧
硬 膜 下
大
波 浪
少
多
新 月 带
多
对 侧
状
混合性脑损伤
硬膜下水瘤 • 一、病理: • 1、一定有外伤所致的蛛网膜撕裂。 2、这一裂口脑脊液不能双向流通或形成活瓣,使脑穹液 只能进入硬膜下腔,而不能回流,或者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 后蛛网膜破裂口被血块或水肿阻塞而形成液体滞留,水瘤内 液体为脑脊液,可见淡黄色,个别也有淡红色,可能为混入 量鲜血所致,其旦白含量高于正常脑脊液。 3、硬膜下水瘤有急、慢性之分。急性少见,多于外伤后 数小时内形成,急性者无包膜;慢性者形成很晚,且有完整 的包膜。
3.慢性硬膜下血肿: ①一般呈低密度,但血肿包膜的毛 细血管可破 裂发生再出血而呈混杂密度; ②形态可为新月 形,半月形甚至双凸形 后者是因液体大量进入而使血肿 张力甚高。 ③血肿包膜呈线条状稍高 密度,增强扫描有强 化,时间很长的 慢性血肿可见包膜钙化。
硬膜下血肿(急性期)
硬膜下血肿(亚急性期)
形移位。
脑内血肿通常继发于脑挫裂伤,故多位于皮 层下白质,少数外伤性血肿发生于基底节区, 但外伤如何引致深部的中央动脉破裂的机制 则有待探讨,可能与局部原有血管病变及外 伤时突然血压升高有关。
MRI:因脑出血、水肿的程度不同而MRI各异。
(1)非出血性脑挫伤,仅造成局部脑Tiss水肿,呈长T1、 长T2异常信号,水肿明显时可显示占位应。
以上各型损伤可因血肿、水肿等继发性病变而加重或 变型,常能互相转化
原发性脑损伤:
脑震荡;脑挫裂伤; 脑干损伤;丘脑下部 损伤。
继发性脑损伤-----
颅内血肿: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 下血
肿;脑内血肿;脑室内血肿;颅内多发血肿; 特 殊部位的颅内血肿;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 和水瘤。
脑水肿
颅脑损伤影像检查方法:
出血量(mL)= π/6 X长X宽X厚
(cm3)。
急性硬膜外血肿
Key Points:
右额骨内板下均 匀高密度病灶。
椭圆形或梭形。 边界清晰、光整。 脑组织受压轻。
硬膜外血肿(吸收期)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吸收期)
硬膜外血肿MRI(亚急性期)
右顶叶区硬膜外血肿(慢性期)
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 (MR表现形态同CT,信号同前)
脑裂伤:是指在剪性或旋转性外力的作 用下导致脑、软脑膜和血管的断裂,也 造成小灶出血,如脑皮质血管或软脑膜 血管撕裂则伴有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 出血。
1、CT表现
病灶呈不规则形片状低密度影,密度不均匀, 其内混有斑片状高密度出血灶。
若无出血灶则为脑挫伤。 挫裂伤较严重者常因水肿较重致脑室受压变
多发性复合损伤:
(1)混合性血肿; (二种以上的血肿) (2)多发性血肿(同一部位或不同部位形成三个以 上血肿)
(3)复合性脑损伤(血肿挫伤、水肿、肿胀); 同一患者常存在多种、多部位损伤,仅以一种或两
种为主而己。
脑挫裂伤
定义:为脑挫伤和脑裂伤的合称,因二者常 同时发生,而临床与影像学又不容易将两者 截然分开,故常一并诊断脑挫裂伤。最常见 之一。
2 必需要有充分的扫描范围,以免遗漏。
3 需要两种窗位摄片:明确有无骨折, 用骨折来指示颅内病变,保存客观资料以 病例分析或随访。
4 密切结合临床,了解受损方式、时间 及临床表现和体征。
颅内损伤
(1)脑膜损伤:①硬膜外血肿;②硬膜下血肿(硬 膜下水瘤); ③蛛网膜下腔出血。
(2)脑内损伤:①脑内血肿(常见部位:脑叶周边 部位血肿,特殊部位:脑干、胼胝体及丘脑); ② 脑室内出血;③脑挫裂伤;④脑水肿(低)、脑肿胀 (等D);⑤脑疝。
度;MRI则表现为T2略高信号改变;脑实 质密度也可正常。
脑肿胀1,2
外伤性脑梗塞
少数颅脑外伤可诱发脑梗塞,伤后不久出现偏 瘫等脑局部功能障碍症状。
原因(1)原有动脉硬化或血管炎,外伤后脑 血管痉挛,血流减速等因素促进了血栓形成
(2)颈部及颅底外伤可直接造成颈内动脉损 伤而致血栓形成。
CT表现:与一般脑梗塞相同,梗塞区呈低D灶。 根据外伤史及症状可作诊断。
部位:常见充填在脑沟和脑池内,以脚间 窝和侧裂池多见。
CT: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密度视出血量的 大小而异。一般较低(20~60HU)且常在 一周内消失。MR效果不佳。
注意:中线硬膜下血肿有别于蛛网膜下腔
出血。
特殊部位:天幕出血
蛛网膜下腔、硬膜下出血
不同窗宽和窗位显示硬膜 下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1.急性硬膜下血肿:① 呈新月形高密度影,范围广。② 急性硬膜下
血肿造成脑室压迫及中线结构移位常比硬膜外 血肿 更加显著。③注意 如果窗宽窗位不当, 则薄层硬 膜下血肿将无法与颅骨分辨而可能被漏 诊。
急性者:病情多危重,发展迅猛,很少出现中间清醒期,颅高压、脑疝 出现早。
2.亚急性硬膜下血肿:① 可为高密度、混杂密度或等 密 度新月形 影;②等密度血肿与脑皮质难于分辨,但注 意脑回 受 推内移,虽无 密度差异也可肯定等密度血肿的 存在, ③ 增强扫描,脑回稍有强化 而血肿不强化.
乓球凹陷骨折)(颅缝分离)。
颅骨骨折机理:
暴力作用于头部产生反作用力的结果 ;局部 和普遍弯曲变形引起骨折。
颅骨骨折的性质及程度与颅骨弹性和硬度以 及作用的面积、速度有关。
骨折 CT较平片有如下优点
(1)可更加精确地测量出凹陷性骨折的深度, 帮助外科 确定是否手术。
硬膜下积液(CT)
鉴别诊断
1 硬膜下积液:病变局限,脑实质受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