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全国1卷)解析

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全国1卷)解析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2010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全国1卷)解析(注:因为不同的省份的试题虽然相同,但选项的顺序并不相同,所以这份解析的答案并不一定和其它网站所提供的答案对应,只是将选项更换了一下顺序。

) 14.原子核23892U 经放射性衰变①变为原子核23490Th ,继而经放射性衰变②变为原子核23491Pa ,再经放射性衰变③变为原子核23492U 。

放射性衰变①②和③依次为A .α衰变、β衰变和β衰变B .β衰变、β衰变和α衰变C .β衰变、α衰变和β衰变D .α衰变、β衰变和α衰变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原子核衰变。

在原子核天然衰变过程中,α衰变质量数减少4,核电荷数减少2。

而β衰变过程中,质量数不变,核电荷数增加1。

所以正确答案为A 。

【方法提炼】对于原子核的天然衰变,要理解两种反应的原理,α衰变的本质是原子核释放出一个α粒子,而β衰变是原子核里的中子放出一个电子成为质子。

15.如右图,轻弹簧上端与一质量为m 的木块1相连国,下端与另一质量为M 的木块2相连,整个系统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板上,并处于静止状态。

现将木速度大小分别为1a 、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间,木块1、2的加2a 。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

则有A .1a g =,2a g =B .10a =,2a g =C .10a =,2m Ma g M +=D .1a g =,2m Ma g M+=【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和弹簧弹力的特点。

弹簧的弹力与与形变量成正比,在形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弹力不变。

在木板抽出的瞬间,弹簧的形变还没有来得及发生改变,所以弹力不变。

对木块1,原来力平衡,抽出后力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加速度为0。

抽出后,木板对木块2的弹力消失,所以通过将木板抽出前后对比,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2m Ma g M+=,所以答案为C 。

【方法提炼】:在分析物体受力时,要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利用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体的受到的力,进一步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有问题)16.关于静电场,下列结论普遍成立的是 A .电场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势差只与这两点的场强有关 B .电场强度大的地方电势高,电场强度小的地方电势低C .将正点电荷从场强为零的一点移动到场强为零的另一点,电场力做功为零D .在正电荷或负电荷产生的静电场中,场强方向都指向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

在匀强电场中,两点的电势差与位置有关,与电场强度无关。

根据电势差的定义,电场中任意两点的电势差,等于移动电荷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功与被移动电荷的电荷量的比值。

所以答案A 错误。

在正点电荷周围,电场强度大的地方,电势高;在负点电荷周围,电场强度大的地方电势低。

所以答案B 错误。

在电场中移动电荷时,电场力做功与两点的电势差有关,与这两点电场强度大小无关。

电场强度都为零,不代表这两点电势差为零。

答案C 错误。

无论是哪种电荷产生的静电场,沿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都降低,并且沿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最快。

答案D 正确。

所以答案为D 。

【方法提炼】在学习过程中,要对基本概念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

17.某地的地磁场磁感应强度的竖直分量方向向下,大小为54.510T -⨯。

一灵敏电压表连接在当地入海河段的两岸,河宽100m ,该河段涨潮和落潮时有海水(视为导体)流过。

设落潮时,海水自西向东流,流速为2/m s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河北岸的电势较高B .河南岸的电势较高C .电压表记录的电压为9mVD .电压表记录的电压为5mV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

海水的流动可以等效为导线的运动,导体切割磁感线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534.51010029109E BLV V V mV --==⨯⨯⨯=⨯=,所以答案C 正确。

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可以根据右手定则判断可以得出感应电动势的方向由南向北,所以北岸电势较高。

答案A 正确。

所以正确答案为AC【误区警示】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应该根据右手定则判断,而通电直导线受到的安培力是由左手定则判断。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

18.一水平抛出的小球落到一倾角为θ的斜面上时,其速度方向与斜面垂直,运轨迹如右图虚线所示。

小球在竖直方向下落的距离与水平方向通过的距离之比为 A .1tan θ B .12tan θC .tan θD .2tan 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平抛运动。

平抛运动中经常涉及物体的水平速度、竖直速度、水平位移、竖位移、位移偏转角和速度偏转角这六个内容。

在本题中,小球垂直打在斜面上,说明小球的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与θ互余。

所以有1tan tan y xv v αθ==,又速度偏转角的正切是位移偏转角正切的2倍,所以有11tan 22tan y x αθ==。

所以答案为B 。

【方法提炼】高中物理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而每种运动对应各自的研究方法和物理规律,所以在解决问题时,要先分析物体所做的运动,在这个运动过程中,涉及到哪些物理量或过程,应用哪个规律可以得出结论。

19.右图为两分子系统的势能P E 与两分子间距离r 的关系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r 大于1r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B .当r 小于1r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C .当r 等于2r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D .在r 由1r 变到2r 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做负功 【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分子间作用力做功和分子势能变化的关系。

分子间存在引力,同时也存在斥力。

由图象可知,当r 等于1r 时,分子势能为零。

当分子间距离r 由小于1r 增大到1r 的过程中,分子势能减少,说明分子力做正功,表现分分子斥力,选项B 正确;当分子间距离r 由1r 增大到2r 时,分子势能减小,说明分子力做正功。

所以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而当分子间距离r 由2r 增加时,分子势能增加,说明分子力做负功。

所以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也可以通过图象的斜率来分析。

图象的斜率表示的是分子间的作用力。

当分子间距离小于2r 时,斜率是负是,表明分子力是斥力,在2r 处,斜率为零,表明分子力为零。

分子间距离大于2r 时,斜是正的,表明分子力是引力。

所以C 正确。

【误区警示】在涉及到图象时,要看清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本题中不要将图象理解为分子力——分子距离图象。

20.某人手持边长为6cm 的正方形平面镜测量身后一棵树的高度。

测量时保持镜面与地面垂直,镜子与眼睛的距离为0.4m 。

在某位置时, 他在镜中恰好能够看到整棵树的像;然后他向前走了 6.0m ,发现用这个镜子长度的5/6就能看到整棵树的像。

这棵树的高度约为A .5.5mB .5.0mC .4.5mD .4.0m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几何光学。

平面镜成像中,利用光路可逆,可以做出光路图如上图。

点光源(人的眼睛)与镜子组成的三角形和点光源(人的眼睛)与树组成的三角形相似,由几何关系可得:0.4L dx =+镜子树h ,其中x 是人第一次人与树的距离。

人向前走6.0m 后,56 6.4L d x =+镜子树h ,两式联立解得 4.5h m ≈,所以答案为C 。

【方法提炼】正确做出光路图,利用光路可逆,通过几何关系可以计算出树的高度。

21.一简谐振子沿x 轴振动,平稳位置在坐标原点。

t=0时刻的位移x= —0.1m ;t=43s 时刻x=0.1m ;t=4s 时刻x=0.1m 。

该振子的振幅和周期可能为 A .0.2m,83s B. 0.2m 8s C. 0.1m, 83s D. 0.1m 8s 【答案】:BC【解析】:从题目的要求来看,质点从0.1m -直接向上运动,经过43s 第一次到达0.1m 处,4s 时第二次到达0.1m 处。

所以如果振幅为0.1m ,则从0.1m -到0.1m 刚好是半个周期的时间,所以周期为83s 。

选项C 正确。

如果振幅为0.2m ,质点从0.1m -第一次到0.1m 用时43s ,刚好是16T ,再经过56T 质点第二次运动到0.1m ,所以周期是8s 。

选项B 正确。

【误区警示】质点在运动过程中,只有一次经过0.1m -处,然后分别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经过0.1m 处,在计算过程中,不要理解为这三个时刻是任意的。

22.(6分)图1是利用激光测转速的原理示意图,图中圆盘可绕固定轴转动,盘边缘侧面上有一小段涂有很薄的反光材料。

当盘转到某一位置时,接收器可以接收到反光涂层所反射的激光束,并将所收到的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在示波器显示屏上显示出来(如图所示)(1)若图2中示波器显示屏横向的每大格(5小格)对应的时间为 5.00×210-s ,则圆盘的转速为转/s 。

(保留3位有效数字)(2)若测得圆盘直径为10.20cm ,则可求得贺盘侧面反光涂层的长度为 cm.( 保留3位有效数字) 【解析】:从图2可以读出每相邻两次接收到激光信号的时间间隔为0.22s ,在这段时间内圆盘转了一圈,所以可以得到14.55n T==转每秒。

由图可以读出光照射到反射上的时间为0.01s 。

所以通过的弧长22 3.140.1020.01 1.460.222l Rt m cm T π⨯⨯⨯===⨯ 23.(12分)一电流表的量程刻度不准确,某同学利用图1所示电路测量该电流表的实际量程Im 。

所用器材有:量程不准的电流表A1,内阻r 1=10.0Ω,量程标称5.0mA ; 标准电流表A2,内阻r 2=45.0Ω,量程1.0mA ; 标准电阻R 1,阻值10.0Ω;滑动变阻器R ,总电阻约为300.0Ω; 电源E ,电动势3.0V ,内阻不计; 保护电阻R 2;开关S ;导线。

回答下列问题:(1)在答题卡上(图2所示)的实物图上画出连线。

(2)开关S 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端c 应滑动至 b端。

(3)开关S 闭合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端,使电流表1A 满偏;若此时电流表2A 的读数为2I ,则1A 的量程mI =5.5I 2 。

(4)若测量时,1A 未调到满偏,两电流表的示数如图3所示,从图中读出1A 的示数1I = 3.00mA ,2A 的示数2I =0.66mA ;由读出的数据计算得m I = 6.05mA 。

(保留3位有效数字)(5)写出一条提高测量准确度的建议: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

【解析】:本题考察电阻的测量实验。

涉及到电表的改装和较准。

(2)测量前,为了仪表的安全,应该将滑动变阻器调到阻值最大。

(3)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与电阻成反比,所以流过A1的电流是流过A2电流的5.5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