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

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

xx赐姓受封之地xxxxxx诗篇【临渝关】或【汉武台】或【碣石】或【北戴河】是为练姓开族始祖何公记功赐姓之地。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东巡封禅泰山以后,北巡海上而到碣石临幸,曾在北戴河筑‚汉武台‛。

希以他之雄才大略,足使大汉天威,远播中华大地之外。

公元645年(观十九年)十月唐太宗东征高丽班师回朝入临渝关后,在‚次汉武台,刻石记功‛时,唐太宗李世民以‚精练军戎‛,封何公为岐山侯,三世恩荣世袭骑尉将军,赐姓练氏,易东为练,子孙相袭,相传至今。

练姓开族始祖何公记功赐姓之地,是中国观沧海的著名之地,在此留古人下许多不朽的诗篇,以下就是我所收集到的中国最有名的帝王在在此观海的著名诗篇,请大家鉴赏:【xx赐姓受封之地xxxxxx诗篇】一春日xxxx•xx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

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

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

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是图王。

注:贞观19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亲征高丽,九月班师,十月入临渝关(今山海关),并‚次汉武台,刻石记功(练姓始祖何公正是在此时此地被赐姓受封)‛,并赋此《春日观海》。

【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二碣石门辞xx•赢政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

xx暴逆,xx无罪,庶民咸服。

xx功劳,赏及xx,xx肥土域。

皇帝奋威,德并xx,初一xx。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地势既定,黎庶无徭,天下xx。

男xx,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xx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注:据《史记•xx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

‛即公元前215年秦始皇赢政(前259~前210)出巡到碣石山(即后来练何公被赐姓受封之地)来求仙刻石,并令丞相李斯刻写了共108字的《碣石门辞》。

【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三xxxx•xxxxxx,以xx。

水何xx,xx竦峙。

树木xx,百草丰茂。

xxxx,xx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星汉灿烂,若出其中。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公元207年,势倾天下的魏武帝曹操(155~220)北定乌桓后,沿辽西走廊回师,傍海来到临渝古碣石境地(即后来练何公被赐姓受封之地),写出了此千古绝唱《观沧海》。

【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三登xx楼[清]爱新觉罗•xx危楼千尺压xx,xxxx入渺茫;吞吐xx归领袖,往来xxxx航。

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xx日月光;xxxx何处是?岂贪xx神方。

注: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在练何公当年赐姓受封之地登澄海楼观海时赋此著名诗篇。

【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四登xx楼观海[清]爱新觉罗•xxxx画栋最高楼,海色天xx收。

海底xx应变化,天中xx每蒸浮。

无波不具全潮势,此曰真成xx游。

仙客钓鳌非我意,凭xx帷是羡安流。

注: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在练氏始祖何公当年赐姓受封之地登澄海楼观海时赋此诗。

【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五登xx楼[清]爱新觉罗•胤禛xx登楼日未斜,晴空万里净xx。

才经一阵风过槛,倏起千堆雪浪花。

xx螯xx如可接,xx津鲛室岂终遐。

诡词未许xx,到此方知语不夸。

注: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在练氏始祖何公当年赐姓受封之地登澄海楼观海时赋此诗。

【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六登xx楼xx[清]爱新觉罗•弘历又自陪都转旆旋,城楼拾级望容潫。

今来古往只以水,汉踬xx颠无一天。

木几聊因闲咏句,xx舡何必远求仙。

却缘司得xx在,xx及xx。

注:乾隆八年(1743年)十月,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东巡祭祖回来,经过练氏始祖何公当年赐姓受封之地时,登澄海楼观海并赋此七律诗。

【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七再题xx楼壁[清]爱新觉罗•弘历我有一勺水,泻为xx溟。

至今亦无古,不减亦不盈。

腊雪难为白,秋旻差共青。

xxxx,xx惟心亨。

却笑xx,鞭石求xx。

谁能忘天倪,与汝共濯青。

注:乾隆八年(1743年)十月,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东巡祭祖回来,经过练何氏始祖何公当年赐姓受封之地时,登澄海楼观海并赋此诗。

【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八浪淘沙•xxxx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xx外打渔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xx挥鞭,xx碣石有遗篇。

xxxx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1954年7月26日,毛泽东(1893~1976)第二次来到北戴河(即练何公当年赐姓受封之地)海滨,期间写下了令北戴河四海扬名的不朽诗篇《浪淘沙•北戴河》。

汉武台考xxxx在《碣石考》一文xx:‚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从辽东班师路过这一带时,‘次汉武台,刻石纪功’。

汉武台在今北戴河海滨的山冈上。

唐太宗之所以另选汉武台,而不按秦皇汉武魏武以来的故事登上碣石山去观览一下沧海然后刻石纪功,说明那时碣石山前的眼界已远不及北戴河海滨一带。

‛笔者对谭其骧先生考证古碣石山即今碣石山的主要论点,是由衷赞同的,但对他的‚汉武台在今北戴河海滨的山冈上‛说法,却始终疑惑而不解。

多年间,笔者反复查阅《永平府志》、《昌黎县志》、《抚宁县志》、《临榆县志》和《北戴河海滨志略》等地方志书,均没有发现有关此说的记载。

关于汉武台,清朝光绪版《永平府志》仅在卷二十七《古迹下》记载有这样一句:‚《xx〃xx》:贞观十九年九月戊午,次汉武台,刻石纪功。

‛(其中‚九月‛当为‚十月‛误)具体到它的方位,惟有《昌黎县志》明确记载为:‚汉武台,即碣石山,汉武帝登此以望海,汉文帝东巡勒诗于石。

‛此记载见于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版本的《昌黎县志》。

长期担任山海关文物保管所所长的已故资深文物工作者郭述祖在著内部发行的《秦皇岛风物志》时,转引此段记述时云‚《昌黎县志》转自《康熙志》‛,显然出现了明显的笔误;实际上,是《昌黎县志》的民国二十二年版转自康熙十三年版。

对这一记载,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迁安学者马恂在应邀主持重修《昌黎县志》时,写有专文论及:‚……如汉武登之而名以汉武台,魏文成登之而改名乐游山,皆仙台顶之一山。

‛由此可知,汉武台即碣石山的主峰仙台顶,又因碣石山得名于其主峰的台形绝顶,故亦可说汉武台为碣石山的别称。

碣石山主峰的名称,除专称‚碣石‛之外,还有三个名称,一为‚汉武台‛,一为‚仙台顶‛,一为‚娘娘顶‛。

究其得名之渊源,‚汉武台‛之称当为汉武帝登之观海所留;‚仙台顶‛之称当因相传其上有仙人遗踪而得;‚娘娘顶‛系俗称,是因其前顶碧云峰前修有碧霞元君祠,俗呼‚娘娘庙‛,山峰也依其称而被叫成‚娘娘顶‛。

在这三个名称中,显然是以汉武台之称居先。

传其上有仙人遗踪,所谓的‚仙人‛并非指的是春秋、战国时变成‚仙人‛的羡门子高等方士,而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张果老、韩湘子等人,而张果老、韩湘子的生活原型是唐朝人,‚八仙‛的传说也始于唐朝,‚仙台顶‛之称当出现于唐朝以后;娘娘庙的始建年代失考,估计起码也得在唐朝以后。

而汉武帝刘彻东巡碣石是在公元前110年,比‚八仙‛、‚娘娘‛都要早得多。

从这一点上看,汉武台之称传世时间较长,而仙台顶等称大概在唐以后为当地人杜撰而成,距今只有一千年左右的时间,甚至还要短些,仅为元朝或明朝时的事情。

至于说碣石山曾经被改名为‚乐游山‛,当在汉武台之称以后,仙台顶等称之前;因这一名称为北魏文成帝于公元458年春天登碣石山时乘兴所改,故只见于史册,并未在当地流传开来。

《昌黎县志》记载汉武台即碣石山,是合于北魏学者郦道元的《水经注》的有关记述的。

《水经注〃濡水》在记述滦河走势时,谈及‚濡水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云:‚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

‛絫县为今昌黎西汉时的县名,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10年东巡海上至辽西郡絫县境内,登上碣石山主峰观海勒石;他离去以后,当地人崇仰帝王,将主峰的台形峰顶叫为‚汉武台‛,乃顺理成章之事,很可能就是当时的情景。

从唐太宗在汉武帝之后760年过碣石山刻石纪功,史书不记‚碣石‛而记‚汉武台‛来看,汉武台之称在唐朝时已经颇为盛行,已基本上成为碣石山主峰的专名。

汉武台之称渐弱,以至几乎被仙台顶之称取代,是在唐朝以后,甚至是明、清以来是事情。

谭其骧先生在《碣石考》中说汉武台在北戴河海滨的山冈上,不知渊起何处。

笔者倒在清朝光绪版《永平府志》记载的‚汉武台‛之后,发现这样一则记载:‚擂鼓台:在滦州西百里。

《松梁社志》引《册府元龟》:‘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十月征辽,次汉武台,余基三层,旁有祠。

至营城,帝问侍臣,对曰:‘此汉武求仙之处,其地临大海,多峻石险怪。

’后人借此擂鼓御敌,因号为‘营城擂鼓台’。

‛照此说,汉武台当在今唐山市东矿区一带,离北戴河海滨相去就更远了。

不过,《永平府志》的编修者对此也是怀有疑窦的,评析云:‚亦谎粮之类也。

‛即认为是‚谎粮坨‛(滦县、迁安等县境内有一些地名用‚谎粮‛之称,传为唐太宗用以诳骗高丽军队的假粮仓所在地,因高丽军队根本到不了此地,被认为不足新)一类依据不足的传说。

在滦县县城以西上百里的地方,如今根本找不到‚擂鼓台‛这一地名;有一个冠名‚擂鼓台‛的村庄在滦县县城北偏西近百里处,系已经易名‚迁安市‛的迁安县北部靠近长城地带的一个较大村庄,曾为迁安县擂鼓台乡政府驻地。

擂鼓台村位于迁安市区(即原迁安县城)北偏西17."5公里处,之所以得此村名,是因村西的一座丘陵之上曾有悬羊擂鼓之台,传为唐朝军队打仗所遗。

这个擂鼓台是否为《永平府志》所记的‚擂鼓台‛有待查清。

很明显,这个擂鼓台村,并不在旧时的滦州境。

按照《松梁社志》转引的《册府元龟》记载,‚擂鼓台‛在‚营城‛境,而且在汉武台上,或为汉武台的别称。

如果《册府元龟》的记载属实的话,关键的问题在于搞清楚‚营城‛当为何指。

从字面上看,‚营城‛似为‚营州城‛的简称,但将其理解为营州城,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众所周知,唐太宗称帝时的营州在今辽宁省朝阳市一带,地处临渝关之外,其地远离于海,非‚临大海‛之地;而且,据《新唐书〃太宗纪》记载,贞观十九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由辽东班师归来,是‚丙午,次营州,以太牢祭死事者‛,‚丙辰,皇太子迎谒于临渝宫‛,‚戊午,次汉武台,刻石纪功‛的。

‚丙午‛后十日为‚丙辰‛,‚丙辰‛后二日为‚戊午‛,说‚次汉武台‛后二日再到达营州城,就与史实不符了,既不合于史书的记载,又不合于当地的地理状况。

这里说的‚营城‛,极可能指的是如今的昌黎县城。

昌黎故治本来与营州风马牛不相及,但在唐朝武则天称帝后,营州被契丹人夺取,不得不在临渝关里的蓟州一带侨置,大约到唐朝后期,复归原地的营州再度失陷以后,侨置到今昌黎县城,基本未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