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视角看人生

哲学视角看人生

哲学视角看人生俞吾金浙江萧山人,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国外思潮研究中心(国家985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暨人文社科学部主席、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主要研究外国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在已出版的科研成果中,有1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一等奖。

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就像流星从天际划过。

怎样使自己短暂的人生获得意义?换言之,怎样使自己不虚度此生?是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思索的问题。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可悲的。

我们应该学会反省自己的人生,使它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选择怎样的人生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短暂的,正因此,它才值得每个人珍惜。

人生三岔路口需要行路者做出准确的选择,而准确的选择需要眼光,这种眼光则来自哲学。

我曾经在课堂上问学生:“你们能说出几个父系祖先的姓名?”一般大家只知道自己父亲、祖父的姓名,对曾祖父的姓名已经茫然无知了。

我把这种状态称作“有姓名的匿名状态”。

意思是说,尽管先辈们都有自己的姓名,但既然已被自己的后辈所遗忘,所以他们实际上处于“无名”的状态之中。

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墓碑上,刻着如下两句话:在这里,伟大导师将流芳百世,青年人啊,要想想怎样使自己英名永存!生命在时间的长河悄悄展开,也在时间的长河悄悄消逝。

尤其是在网络和信息化时代,大家都在为生计而奔忙,但我以为,有必要匀出半天时间,把手机、电话、电脑都关了,坐下来认真思考一下:人活在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度过未来的岁月?无论如何,我们应该从那种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的生活方式中超拔出来,对生命和人生采取自觉反思的态度。

生命是短暂的,也是珍贵的,正是这一点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感慨和遐想。

其实,生命之所以珍贵,正因为它是短暂的。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已与死亡相伴随了。

在自然界里,一块石头之所以能无限地存在下去,正因为它是没有生命的。

凡有生命的存在物必定会死亡。

在这个意义上,有生命的个体去追求长生不老,就好比堂吉诃德要向风车挑战一样,因为除非他是无机物,比如一块石头,否则,他就会死亡。

死亡是无可避免的结果,是任何个体都必定会遭遇到的结局。

其实,只要深入地加以思考,就会发现,长生不老正是无聊、单调、荒谬的同义词。

不然,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仙女宁可从天宫里逃出来,到凡间去过普通人的短促的生活?法国哲学家萨特的情妇波伏娃曾经出版过一部小说《人都是要死的》,小说的主角雷蒙·福斯卡感到人生短促,无法在短暂的有生之年中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因而渴望自己能长生不老。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个老乞丐手里获得了来自埃及的不死药,服用后打算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后来却因自己最爱的女人变老和死去而陷入绝望之中。

他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取消自己的生命,然而,无论是他迎着子弹奔过去,还是从高高的城墙上跳下去,他都无法舍弃自己的生命。

由此,福斯卡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短暂的,永生非但不是对生命的奖励,反而是对生命的惩罚。

由此可见,正因为人生是短暂的,它才值得每个人珍惜。

记得黑格尔曾经说过:转瞬即逝的玫瑰并不逊于万古长存的山岭。

虽然玫瑰生存的时间非常短促,但它火一般的生命和鲜艳亮丽的色彩,与冷漠的山岭比较起来,更令我们羡慕。

如何使自己短促的人生绽放出美丽的火花?如何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让同时代人和后人牢牢地记住自己的名字?这正是每个人都应该思索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无所事事的人生乃是对生命的亵渎。

实际上,人生不但是短促的,而且也是由一系列三岔路口构成的,每个路口都需要行路者做出准确的选择,而准确的选择需要眼光,这种眼光则来自哲学。

从哲学上看,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年人来说,首先要确立的是正确的人生观。

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其小者不能夺也。

”孟子所谓“大者”,就是一个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根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生观。

事实上,一个人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但在重大事情上坚持正确的人生态度,而且在日常琐事上也能做到坦荡慎独。

在孟子看来,是否坚持正确的做人原则,正是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

从词源上考察,哲学就是“爱智慧”的意思,但哲学认同的“智慧”始终蕴含着人生观或道德观的维度。

有的人抛开这个维度来谈智慧,智慧就很容易蜕变为阴谋诡计或“厚黑学”。

由此可见,在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上,确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是何等重要。

深入的考察表明,当前流行的人生观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小市民式的人生观。

这种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其一,时时处处为自己和小家庭谋取利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乃是这种人生观的座右铭。

信奉这种人生观的人通常把自己视为至高无上的目的,把他人视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

法国皇帝路易十五的名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说出了这类人的共同心声。

其二,用自私自利的观念去阐释并评价周围的一切现象。

这类人就像马克思批评的那个脚上长着鸡眼、站在路边的粗汉,他把自己的鸡眼作为评判路人善恶的标准。

在他看来,凡是踩到他鸡眼的人都是世界上最可恶、最卑鄙的人。

其三,由于只看到自己鼻子底下的利益,这类人永远处于“小肚鸡肠”的状态中。

就像契诃夫笔下的那个小职员,由于打喷嚏而把唾沫溅到上司的脸上,从此一直处于惶惶不安的状态中。

二是得过且过的人生观。

这种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其一,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抱负,就像一条小船,没有桨、没有橹,也没有罗盘,只是随波逐流而已。

拥有这种人生观的人就像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把“无所事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其二,只有权利意识,没有相应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比如,时下青年人中有一小部分人之所以背上了“啃老族”的恶名,因为他们不求进取,没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推而广之,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他们也完全缺乏相应的担当意识。

从哲学上看,人之所以与事物不同,就在于人是可能性的动物,而可能性正是通过人对未来的规划而得以展开的。

因此,一个没有抱负、从不规划未来的人,他的人生只能是一个空壳,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抽象符号。

三是悲观脆弱的人生观。

从哲学上看,这样的人生观缺乏对挫折的承受和回应的能力。

契诃夫在一篇题为《如何防止自杀》的短文中曾经启示我们,一个人在生活道路上遭遇到任何挫折乃至打击时,应该设想出更糟糕、更痛苦的结局。

这样一来,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压力就会缓解,生命的承受力和韧性就会增加。

四是有抱负、有责任、有气节的人生观。

我把它作为积极的、应该加以提倡和弘扬的人生观。

这种人生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抱负、有追求。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传统知识分子的抱负是“三立”,即立德、立功和立言。

立德是成为道德上的楷模,立功是为国家社稷建立事功,立言则是著书立说。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显示出传统知识分子的伟大抱负。

从哲学上看,一个有抱负、有追求的人生才是有高度的人生。

假如一个人只为自己而活着,那么他的快乐必定是自私的,他的幸福也必定是没有根基的。

其二,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具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其实,“人”字就是一撇一捺,顶天立地地站在那里,这表明人之为人的关键在于其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一个“责”字充分传达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其三,在生死考验面前保持自己的气节。

在这方面,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令人肃然起敬,而岳飞留下的《满江红》更是气贯长虹、豪情满怀,今天读来,仍然令人感到荡气回肠。

确立适当的志向必须先确立志向,然后才有可能实现这一志向。

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确立起适合于自己的志向。

中国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充分表明了志向的重要性。

如果说,每个人在思想上都有自己的高度的话,那么,这个高度绝不可能超出他自己确定的志向。

易言之,每个人的思想高度都是由他的志向的高度决定的。

我认为,在探索人生与志向的关系时,以下三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确立志向是人生中最紧要的事情。

既然人的思想高度取决于他志向的高度,没有志向的人便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人生。

在南方古猿的演化过程中,假如从未有过从自然界里抬起自己高贵头颅的愿望和志向,它们是绝不可能转化为直立行走的人类的,或许人类至今还像鳄鱼一样在沼泽地里爬行。

历史和实践都表明,必须先确立志向,然后才有可能实现这一志向。

拿破仑就曾说过:一个不想当将军的士兵绝不是好的士兵,因为一定的人生道路总是由相应的志向塑造出来的。

翻开中国历史,同样能够发现,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无不少有大志。

当年轻的项羽看见秦始皇的车队经过时,脱口说道:“彼可取而代之。

”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年轻时已有远大的志向,当同伴们对他的志向表示不解时,他叹息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是要追问: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志向?有人把赚钱、成为亿万富翁、过名车别墅的生活理解为自己的志向。

其实,只要他从事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是合法的,这样的志向也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从更高的标准出发,就会发现,这样的志向和欢乐毕竟是“自私的”。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马克思在17岁那年写下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已经确立了远大的志向:“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学家、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是何等远大的志向和何等高尚的情操!后来,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攻读哲学时一度陷入“志向危机”。

通过深入的反思,他很快就告别了迷惘,确立了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的伟大目标和志向。

马克思去世后,他的遗骸被埋葬在伦敦的梅格特公墓中,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地去瞻仰马克思的墓地,他们对马克思的人格和灵魂都怀着深深的敬意。

三是坚持志向的适度性。

志向并不是越高越合理,而是因人而异的,即不同层次的人拥有不同层次的志向,决不能划一而论。

具体地说,在人的才华与志向的关系上,存在着以下三种不同的情形:其一,志向大于才华。

古人所说的“志大才疏”就属于这种情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