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皮肤科常用外用药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皮肤科常用外用药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皮肤科常用外用药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发表时间:2009-08-31T14:54:01.8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8期供稿作者:石秋环1 石颖1 尹美彬1 薛桂芬2 [导读] 外用药是治疗皮肤病的主要手段,它不仅能使外用剂中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损伤处,而且避免了病变部位与致病物质及外部恶化因子接触。

皮肤科常用外用药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石秋环1 石颖1 尹美彬1 薛桂芬2
(1哈尔滨市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56)
(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中图分类号】R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8-0270-02
【关键词】皮肤科外用药用法
外用药是治疗皮肤病的主要手段,它不仅能使外用剂中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损伤处,而且避免了病变部位与致病物质及外部恶化因子接触。

但由于外用药剂型多,浓度不同,作用各异,所以正确掌握外用药的使用方法,对于实施治疗方案及达到治疗目的关系密切。

现从护理角度对皮肤科外用药的使用方法综述如下。

1 外用药的种类
1.1 粉剂:粉末状的外用药。

1.2 软膏剂:是外用药的主体,有油性软膏、乳剂性软膏、水溶性软膏和混悬性基质(凝胶)等。

1.3 溶液:将药物溶解于溶剂中的外用药,包括非挥发性的水溶液和将药物粉末混合于水、乙醇中的洗剂。

1.4 硬膏:在布片上涂抹粘着剂,是含有主药和基质的外用药。

1.5 喷雾剂:喷雾状的外用药。

1.6 胶带状剂:通过粘着剂将主药涂抹在聚乙烯胶带上的外用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用作含皮质激素的外用制剂。

1.7 其他:有糊剂(泥膏)、擦剂等。

2 外用药的使用方法
2.1 单纯涂擦法:是皮肤科最常用的外用方法,直接将适量软膏揉进皮质内,每日涂擦2~3次。

小面积皮损可用指尖将药物揉入,范围较大时则用手掌仔细涂抹,以使药物充分吸收。

如要保护局部可用纱布绷带包扎。

2.2 斑贴法:皮损表面湿润、糜烂、溃疡等难以直接涂抹软膏时使用。

外用氧化锌软膏等药物时预先在纱布或软麻布等布片上涂抹厚度约0.5 cm的软膏,根据病情、面积大小剪成相应的形状贴在病变部位,可每日1次或每日交换数次。

2.3 重层法:为发挥皮质激素作用而应用的外用方法。

单涂皮质激素软膏后,再在软麻布片上涂抹氧化锌软膏并将其覆盖的外用方法。

常用于苔藓化皮损。

2.4 封包法:为发挥皮质激素软膏作用的外用方法,大多外涂软膏后用薄膜封包,周围用胶带固定。

亦用作抗肿瘤外用药。

2.5 湿敷法:用4层~8层纱布制成湿敷垫,将其浸透药液后,用无菌镊子取出拧至半干,以不滴水为度,稍后敷贴于患处,特殊部位可用绷带固定,以免滑落。

每隔15 min~20 min更换1次,每次0.5 h~1 h,每日湿敷次数视病情而定。

湿敷液的温度以病人感到不冷不热为宜,湿敷面积不应超过体表面积的1/3,以免着凉和某些药物吸收中毒。

3 不同剂型药物的使用
3.1 粉剂:1日数次轻轻撒于皮损表面,用量过大时可使汗管堵塞反而加重症状,禁用于有渗出、糜烂及多毛部位。

通常在外用糊剂后撒上粉剂,以增加糊剂的附着性和药物吸收,并可减少皮肤间摩擦而起到保护作用。

3.2 软膏剂:油性软膏具有粘着性,外抹后有不适感,毛发部难以使用,且容易污染衣服。

但无论何种症状均可大面积使用。

单纯涂擦法每日2次~3次,斑贴法或重层法每日外用1次~2次。

外涂软膏后最好用敷料包扎,这样可使软膏能较好地固定于病变部位上,防止软膏污染衣服和寝具。

乳剂型软膏配合性大,渗透作用强,难以用于湿润和糜烂面,但使用感觉优于油性软膏制剂。

水溶性软膏易涂擦,使用后外观好,且药物配合性好。

因吸湿性强多被用于糜烂、溃疡面。

3.3 溶液:每日外涂2次~3次,轻轻将其揉入皮损内。

对于炎症所致的明显红斑,因涂擦软膏后有痛感,故不宜使用,而溶液有凉爽感可外擦在皮疹上,主要用于干燥性皮肤损害。

3.4 喷雾剂:当面部或毛发处等部位在应用软膏后有粘着性、油光铮亮、外观不雅时或有轻微的泛发性皮疹时,可选用喷雾剂,但用量必须限定,且不可喷到皮损周围。

3.5 胶带状剂:不可用于湿润性皮损,这是一种简化的封包疗法,可用于肥厚性浸润性损害。

4 注意事项
4.1 使用外用药前应认真核对医嘱,了解病人的病情及所选外用药的剂型、剂量、浓度、用药部位。

4.2 皮损表面有分泌物和薄痂时,用清洁剂湿敷或浸泡后除去,较厚的结痂需用消毒植物油或用软膏封包24 h左右,待其浸软后用小镊子轻轻揭掉。

大疱可用注射器抽去疱液,尽量保留疱壁,若疱壁已破则应剪除。

脓疱皮损应常规消毒后剪除疱壁,用棉球吸尽疱液。

毛发处的皮损,须剪去毛发,清洁患处。

皮损及边缘残留的软膏或糊剂可用消毒植物油擦拭,硬膏用汽油擦除。

如患部已有化脓感染时,宜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洁;如系手足可用浸泡法,头部器官如口腔、眼睛、鼻孔周围可用3%硼酸溶液清洁,外耳道分泌物多时可用双氧水清洁[1]。

参考文献
[1]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67.
[2] 徐雪珍,侯玲玉,王智文.皮肤科换药护理体会[J].护理研究,2002,16(8):474-47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