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论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一)总述(二)政治因素(三)经济因素二、主要的文论内容(一)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论(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论(三)《易传》的文学批评理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总述: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生产力发展,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一)政治因素在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王室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放松了对知识分子的约束。
(二)经济因素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最高峰打下了良好物质基础。
启示:文化发展繁荣需要两个大的因素:一是具备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条件;二是需要发达的生产力水平。
二、主要的文论内容(一)儒家文论概要: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百家争鸣”的时代,并且成为显学。
其标志是以孔子为先师,孟子思想为后继,以“仁”、“乐”为其思想体系。
其文学理论是“教”、“用诗”,文化要义是以诗“教化”,对后世的创作影响甚深。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伟大的思,教,政。
主要文论思想是“仁”,其文论主要表现是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观及其对《诗经》批评。
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1.阐述了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修身当先学诗,立身则要学礼,人性完善依靠音乐的陶冶。
”2.涉略了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切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3.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提出“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可以说:‘思想内容没有邪曲的东西。
’”4.论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出“兴观群怨”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孔子说:“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总的影响: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5.文与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论语·雍也》)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文学创作中,要求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生活中,“质”人的内在品质,“文”外在仪表,“文质彬彬”是要求人既要具备“仁”的品格,又要有“礼”的外饰。
孔子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孔子对后世在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
孟子:孟子,名轲,战国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发展了孔学,是儒家又一重要思想家。
其文艺思想有3个要点。
1."以意逆志"说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说诗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理解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2."知人论世"说《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影响:孟子以“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说来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3.“知言养气”说《孟子·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论概要:道家文论包括老子和庄子的文艺思想,其主要内容是关注文艺的美学特征、文艺的审美标准、文艺创作的主体心态和思维规律等有关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
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
其文艺思想孕育于以下哲学观中。
其文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自然无为之道:超功利审美文艺观的创立。
其一,道的本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老子》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二,道在本质上是以自身为法则,是自然而然的事物本身。
25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三,道在现象上看是无形无声无色无味的非实体性的至大的恒在的玄妙的奥理。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提倡自然天工之美。
《老子》第41章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指达于道境的自然至美之音乐非人工拙制之声,是一种自然天籁之响;大象无形即是说大道之法象不是人工可以塑成的图景,而是自然而然的自在图景。
3.有无相生,致虚守静:文艺主体精神修养的道学解说。
有无与虚静是老子论道的核心概念,老子推重“无”,故尚虚尚静。
文艺活动中,要求主体虚空其心、宁静其性,才能以无生有、以静寓动,才会顺其天然流动出美妙的文章。
庄子:庄子,名周,战国中期人。
其文艺思想亦孕育于其哲学中,庄子发展了老子道学思想,对后世文艺追求自由创造精神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其文论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虚静”说“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
《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2."物化"说庄子的“物化”说与“虚静”说联系的。
物化在庄子看来就是指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
即物我兩忘的境界。
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
——《庄子·大宗师》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也,此之为物化。
——《庄子·齐物论》3.“言不尽意”:人的語言和心意之间的关系问题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天道》——世人所看重称道的是书。
书不过是记载的言语,言语自有它的珍贵之处。
言语可珍贵的是意义,意义自有旨趣相随。
意义所所伴随的旨趣,是不能用言语来传达的。
4."得意忘言"说《庄子·外物》篇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捉兔子的,捉到了兔子,就会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意义,就忘了语言。
启迪了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的理论,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三)《易传》的文学批评理论简介:《易传》是一部战国时解说《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1.“观物取象”说《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此段文字中“象”是模拟“物”而产生的,“象”、只是符号之类卦象,但“象”是人主观加工的产物,对后世意象的产生具有影响。
而《易传》讲的是“物”和“象”的关系。
2.“阳刚阴柔”说《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一阴一阳之谓道。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易传》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结合而成,阴阳刚柔。
这一说法被引入文论中,以论述文学作品的风格及作家的个性。
如刘勰等人的观点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通变”说“通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术语,指文学的沿革与发展。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易传》。
“易者,变也。
”“变则通,通则久。
”这是贯穿在《周易》中的思想,易本身就是讲变异与发展。
《系辞》中的“通变”说对后世文学史观产生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