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98-2008全球最美50部影片摄影排名

1998-2008全球最美50部影片摄影排名

1998-2008全球最美50部影片摄影排名1999年,为庆祝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ASC: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成立80周年,该协会曾征求全世界电影观众的意见,评选出1894-1997年间50部最佳摄影影片。

去年,ASC 再次征求民意,从超过17000人次的投票中票选出1998-2008十年间在摄影上最为出彩也最夺人眼球的50部电影力作。

这是一份汇集了万千民意的榜单,由于参加者多为真正的光影爱好者,评选结果也没有产生多大争议。

居于首位的是曾三叩奥斯卡大门的法国摄影师布鲁诺·德尔邦内尔(Bruno Delbonnel),代表作《天使爱美丽》中每个异想镜头都华美得像一幅幅艺术画作。

而已故传奇大师康拉德·赫尔(Conrad L. Hall)有两部影片入围十强——《毁灭之路》与《美国丽人》以无可挑剔的绝美画面与极具风格的摄影技术让人过目不忘。

值得一提的是,有四部章子怡主演的电影入围了这份榜单,分别是:《英雄》(杜可风)、《卧虎藏龙》(鲍德熹)、《十面埋伏》(赵小丁)以及《艺妓回忆录》(Dion Beebe)。

而华语电影中排名最高的影片是王家卫执导、杜可风及李屏宾两位摄影巨匠掌镜的影片《花样年华》。

1998-2008最佳摄影作品TOP10:1.《天使爱美丽》(2001)摄影师:布鲁诺·德尔邦内尔2.《人类之子》(2006)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3.《拯救大兵瑞恩》(1998)摄影师:贾努兹·卡明斯基4.《血色将至》(2007)摄影师:罗伯特·艾斯威特5.《老无所依》(2007)摄影师:罗杰·狄金斯6.《搏击俱乐部》(1999)摄影师:杰夫·克隆威斯7.《黑暗骑士》(2008)摄影师:瓦雷·菲斯特8.《毁灭之路》(2002)摄影师:康拉德·赫尔9.《上帝之城》(2002)摄影师:恺撒·查隆10.《美国丽人》(2000)摄影师:康拉德·赫尔No.50《明日世界》(Sky Captain and the World of Tomorrow,2004)这部令人惊艳的科幻电影虽然情节漏洞颇多,故事也很老套,但场景上却是天马行空,具有高度的视觉冲击力,摄影师埃里克·阿德金斯(Eric Adkins)将影片的色彩刻意处理成黑白与彩色交替出现,以此营造奇异的复古气氛。

影片中的全部场景都是用电脑生成的,特效镜头高达2000多个。

No.49《十面埋伏》(House of Flying Daggers,2004)赵小丁是继顾长卫、侯咏等人之后的张艺谋又一位“御用”摄影师,二人自2001年开始合作,在《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华语大片中担任摄影师工作。

2001年影片《十面埋伏》更是给他带来了一个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以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颁发的“最佳摄影奖”。

No.48《落在香杉树的雪花》(Snow Falling on Cedars,1999)这部由斯科特·希克斯导演、伊桑·霍克主演的影片探讨了战后美日间的民族情绪,在主题和表演上都可谓独具匠心。

著名摄影师罗伯特·理查德森(Robert Richardson)更赋予了影片以静默幽远的气质,和他的《马语者》同样将观众带入悠远的暇思之中,本片获得了当年奥斯卡奖的“最佳摄影”提名。

No.47《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2004)曾四度提名奥斯卡奖的著名摄影师凯莱布·丹斯切尔(Caleb Deschanel)以意大利著名画家卡拉瓦乔的帆布画及文艺复兴后期作品为灵感拍摄了这部宗教题材的影片。

影片绝大部份拍摄是在晚上或在黯淡的室內场景中进行的,充满暴力又帶有黑暗及超越自然的感觉。

作为摄影师的凯莱布·德夏奈尔有两个明星女儿:佐伊·丹斯切尔和艾米丽·丹斯切尔。

No.46《坠入》(The Fall,2006)这部在专业评论界不受待见,然而却在广大影迷中口碑超好的奇妙作品,总共在18个国家的26个外景地拍摄,摄影师科林·沃金森(Colin Watkinson)在片里没有使用任何虚拟技术,没有制作一个虚拟画面,尽管有很多镜头看起来非常超现实,影片还是全实景拍摄的。

o.45《珍爱泉源》(The Fountain,2006)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在这部电影中放弃了对摄影以及声画剪辑的鬼玩式的夸张运用,但其高贵的色调处理及视觉画面带来的美的震撼同样是一大看点。

摄影师马修·利巴提克(Matthew Libatique)作为导演达伦的御用摄影师,《梦之安魂曲》与去年大热的电影《黑天鹅》均出自他手。

No.44《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2005)拉美这块魔幻大陆培养了这位当今好莱坞摄影师中的中坚力量,罗德里格·普瑞托(Rodrigo Prieto)的电影摄影作品每一部都掷地有声:《爱情是狗娘》、《原罪》、《21克》、《8英里》、《亚历山大大帝》以及《通天塔》。

2006年他凭借华裔导演李安的《断背山》首度获得奥斯卡提名,两人在拍摄过程中更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和友谊,此后在影片《色,戒》中再次合作。

No.43《纽约黑帮》(Gangs of New York,2002)来自德国的摄影师迈克尔·包豪斯(Michael Ballhaus)是最早受到好莱坞重用及肯定的德国摄影师,作为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御用”摄影师,他与老马丁合作十余载,影片《纯真年代》、《愤怒的公牛》、《纽约黑帮》、《飞行者》、《无间道风云》这些奥斯卡巨片均出自包豪斯的镜头。

No.42《惊曝内幕》(The Insider,1999)意大利摄影师但丁·斯宾诺蒂(Dante Spinotti)与著名导演迈克尔·曼合作过四部成功的电影,包括《最后的摩根战士》、《盗火线》、《惊爆内幕》以及《公众之敌》。

凭借这部影片,斯宾蒂诺获得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继1997年《洛城机密》之后)。

No.41《十二宫》(Zodiac,2007)摄影师哈里斯·萨维德斯(Harris Savides)凭借影片《心理游戏》、《大象》、《美国黑帮》及《十二宫》四度提名奥斯卡,不过在《美国黑帮》中由于导演雷德利·斯科特超强的控制力而削弱了萨维德斯对影片的影响,但《十二宫》从摄影来说就是不折不扣的萨维德斯作品了。

与《搏击俱乐部》相比,两部影片同为大卫·芬奇导演的连环杀人惊悚片,但《十二宫》具有一种冷静克制的纪实风格,影调黑暗低沉,充斥着恐怖气氛。

No.40《飞行家》(The Aviator,2004)在导演老马丁·斯科塞斯的影片里,罗伯特·理查德森(Robert Richardson)往往是摄影师的唯一人选,而他也凭借影片《飞行者》拿到了自己的另一座奥斯卡奖杯。

在这部关于“霍华德·休斯”的传记片里,每一个镜头都经过特效处理,让色彩和影调更加符合上世纪40年代好莱坞的风格。

No.39《艺妓回忆录》(Memoirs of a Geisha,2005)澳大利亚摄影师迪昂·比比(Dion Beebe)从小在南非长大,成年后又回到家乡学习摄影。

在大师巨匠云集的好莱坞,他将这种舞台梦幻感在银幕上打造得精致而唯美,他曾凭借影片《芝加哥》提名获奥斯卡最佳摄影,之后再以《艺妓回忆录》问鼎该奖项,其他知名的电影摄影作品还有《迈阿密风云》、《九》以及即将上映的《绿灯侠》。

No.38《致命魔术》(The Prestige,2006)1999年,摄影师瓦雷·菲斯特(Wally Pfister)带着自己的独立电影《The Hi-Line》去圣丹斯电影节参赛,遇到了同样携处女作《Following》参赛的诺兰,二人一见如故。

从此菲斯特成为唯一替诺兰电影掌过镜的摄影师,他们合作了从《记忆碎片》到《盗梦空间》的六部作品,而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加。

《致命魔术》在摄影上亦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的风格,与扑朔迷离的剧情相融合。

No.37《慕尼黑惨案》(Munich,2005)波兰籍摄影师贾努兹·卡明斯基(Janusz Kaminski)很可能是好莱坞唯一能跟得上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拍片速度的人。

作为长期合作伙伴,他们共同拍摄了《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人工智能》、《少数派报告》、《幸福终点站》、《世界大战》等诸多影片,《慕尼黑惨案》也是其中之一。

影片以极尽写实的拍摄手法塑造出现场感十足的场景。

No.36《赎罪》(Atonement,2007)曾拍摄过《时时刻刻》、《战争地带》及《世贸中心》的北爱尔兰摄影师西穆斯·迈克加维(Seamus McGarvey),在乔·怀特导演的《赎罪》中塑造了一个鬼斧神工般的长镜头。

这个长达4分52秒的长镜头堪称摄影教科书级别:不仅场景内共出现了2000余名群众演员,摄影机的移位更是长达数千米的距离,呈现出敦刻尔克海滩颓败的全貌,也显露出非凡的恢弘和大气,震撼效果非凡反响。

No.35《罪恶之城》(Sin City,2005)罗伯特·罗德里格兹(Robert Rodriguez)作为导演的光环似乎遮掩了他天才般的摄影技艺。

在他与弗兰克·米勒、昆廷·塔伦蒂诺合导的影片《罪恶之城》中,罗德里格兹亲自掌镜的黑白摄影风格堪称影史上一大奇迹。

曾在《辛德勒名单》中有过凄美运用的“一点红”在这里变成了妖冶而炫目的烈焰,美术感极强的画面令人难以忘怀。

No.34《新世界》(The New World,2005)在导演泰伦斯·马力克的电影《新世界》中,他给这位墨西哥裔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Emmanuel Lubezki)定下了很多清规戒律,包括手持摄影、斯达尼康稳定系统、自然光摄影等等。

最终影片为卢贝兹基带来了当年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

2010年,马利克再次把卢贝兹基招致麾下,拍摄皮特的新片《生命之树》。

No.33《缺席的人》(The Man Who Wasn’t There,2001)由著名摄影师罗杰·狄金斯(Roger Deakins)掌镜的四部影片入围了这份榜单,包括:《逃狱三王》、《缺席的人》、《神枪手之死》与《老无所依》,而其中三部是与科恩兄弟合作。

影片《缺席的人》表面上是一部离奇的推理片,实际上却是轻松的荒诞喜剧,罗杰·狄金斯以阴暗的氛围,夜深风中晃动的叶影,以及炫目阳光和深沉夜幕之间的明暗对比,赋予影片以更加深重和动人的黑色风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