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学生个体分析范文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2020年学生个体分析范文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个体分析范文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总的来说就四个字:因材施教但实施上却比较困难,可以参考一下6个方面:一、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差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现代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教师面临的是一整班的学生,必须重视学生个性差异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兴趣、能力、技能、知识、家庭环境以及同伴关系进行细心地观察和详细地了解,进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反对用统一的要求和制度来规范所有的学生,以抹杀学生的个性。

例如:有些教师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坏学生”。

对于“好学生”,教师亲近他们,鼓励他们,上课只关注他们,有问题也只喜欢向他们提问,而对于“坏学生”教师就疏远他们,批评他们,对他们漠不关心,不理不问,天长日久,就拉大了所谓的“好学生”与“坏学生”的距离。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能以教师的期望来突然改变学生。

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无所谓好坏的,应该深入地去分析学生个性形成的原因,尊重他们,因势利导,而不能去强行改变或不理不问。

二、在学习方式上,尊重学生差异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阵地,怎样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发展,这需要教师认真地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方面的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还要认知学生学习方式的规律,即接受方式和发现方式,学生的这两种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例如,有的教师课堂上只注意到了那些跟得上自己教学思路的学生,而部分相对来说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却被他忽略掉了。

久而久之,原来没有表现出和其他学生有什么差距的学生,变成了班里的后进生了。

这就是教师在学习方式上,不尊重学生差异的结果。

而每天来到我们面前的学生,他们有不一样的家庭背景,有不一样的思维习惯,有不一样的知识背景,有不一样的学习方法,有不一样的接受能力等,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需要教师认真地思考,该怎样面对和呵护他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不同的学生达到同样的知识水平和范围,他们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预设,更要针对课堂的实际情况,注意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真正落实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

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个性化地去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天性。

三、在教学评价上,承认学生差异课堂上教师如果只是一味严肃地说教或让学生练习,就会使学生感到淡然乏味。

因此准确、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课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

而实施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因人而异,即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独立的人格特点和心灵世界,教师应该不拘一格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标准,而不能用同一尺度、同一种方式去衡量与评价他们。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关注他们的努力程度,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实施评价的方式,不拿学生与学生比,而拿学生自己与自己比,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

这种因人而异的评价,可以给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做到培养好优等生,提高中等生,帮助潜能生。

要做得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包容他们的缺点,从内心深处关爱他们,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天生我才必有用”。

我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只要经过教师的辛勤耕耘,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全面得到发展!教学如何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本文在对个体差异的涵义和变量分析的基础上,将对以往以适应为主处理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并提出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新思路。

一、个体差异的含义及其主要变量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特点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

正是由于这种“全面”的差异性,才使得人与人之间各有千秋,千差万别。

但另一方面,个体差异又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特别是教育教学情景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只是在部分心理特征上有明显的或根本的差异。

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教学工只关心或关注部分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

那么究竟哪些心理特点或个体特征是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呢?或者具体说,哪些是影响教育教学特别是影响学习的个体差异变量呢? 1、能力的个体差异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具有多种因素的复杂结构。

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多种能力。

而这些不同的能力往往又是融为一体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称为智能。

由于能力是一种外显的、对活动或工作任务具有直接影响的特征,因此被认为是最主要、最明显的个体差异变量。

能力的个体差异,有着不同的表现。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量、质和发展三个方面。

量的方面主要表现在能力的高低之别,即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质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在相同的活动中或相同的成就中,不同的人可能用不同的能力或不同的能力组合来完成活动或取得成就,即能力类型的差异;从发展的特点来看,有些人能力的发展较早,有些人则较晚,即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2、思维的个体差异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是个体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

人类的思维,就其发生和发展来看,既服从于一定的共同规律,又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思维也被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看作是一个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

思维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即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也就是说,思维的品质就是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3、兴趣的个体差异兴趣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定向、维持和激励作用,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兴趣往往导致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

兴趣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兴趣发展水平上的个体差异、兴趣品质上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稳定性上的个体差异。

二、适应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的反思在教育学、教学论中,对个体差异进行研究,主要在于为教育、教学服务。

如前所述,教学活动应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活动。

在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及其结果。

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在寻求一条能较好地处理个体差异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的有效途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

因材施教思想和策略的主要内容“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已提出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并受到了国外的推崇和重视。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积极倡导并十分重视因材施教。

后来的学者对这一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将其发扬光大。

朱熹认为,因材施教的含义有三层:第一,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第二,分科教学;第三,各因其材教人。

由于孔子在教育、教学中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朱熹就将其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后来简化为“因材施教”,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良传统。

今天教学论中所讲的因材施教,与古代的含义基本相同,即“因学生之材而施教”“教学要照顾个别差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其基本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提倡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和原则的人们普遍认为,因材施教是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这一规律的反映。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个人的素质、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不同,以及主观努力等诸方面的差异,使处在同一年龄阶段中的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

因此,教育、教学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特殊措施,以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

这种以“适应”为主的教育、教学思想,看似合理,实则既不合理,也难以实践。

第一,从个体差异的年龄特征来看,儿童早期的个别差异并不是很明显,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其个别差异分化得越来越明显。

布卢姆通过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儿童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在自信心、想象力等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是很小的,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在这些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

这些加剧了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造成的。

也就是说,正是我们所推崇的以强调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基本特征的因材施教,反而扩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既有个性的,也有智力的和学业成绩方面的。

第二,从因材施教的产生来看,它形成和发端于我国古代个别教学的情景之中,是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后虽经不断完善和发扬光大,但始终是在个别教学的范围之内演进变化的。

在今天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学校教学中,已显得无能为力。

尽管我们对此仍在一贯倡导并对其作了新的诠释,也有人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现代化问题,但由于其产生的条件及其根本特征,仍然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需要。

第三,因材施教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因材施教是在个别教学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思想和策略,但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

在这种背景下,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

班级授课制是在大工业条件下产生的教学形式,对于大批量地培养人才具有个别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改变了以往几千年的手工业方式的个别教学的历史,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班级授课从产生那天起,因为它符合了时代的需要,因而得以广泛实行,经久不衰,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这便在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和原则与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之间产生了不相容的问题。

人本生而各异,在多元社会中,我们需要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以及有不同喜好的人,在社会上扮演不同角色,各展所长。

因此,从教育界的关注点出发,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无论我们承认接受与否,差异都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客观存在。

一、关注差异,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我国正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期,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随着课改的深入而突显出来,学生个体差异是课程资源这一观点的提出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研究和开发课程资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