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峰市自然概况

赤峰市自然概况

赤峰市自然概况赤峰市地处燕山北麓、大兴安岭西南段与内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东与通辽市毗邻,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接壤,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市交界,西北与锡林郭勒盟相连。

地理坐标为北纬 41°17′~ 45°24′,东经 116°21′~ 120°58′之间。

总面积90021平方公里,东西最宽 375公里,南北最长 457.5 公里。

2005 年总人口 439.30 万人。

有蒙、汉、回、满等 30 个民族,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16.4%。

市人民政府驻红山区,邮编: 024000。

代码: 150400。

区号:0476。

拼音: Chifeng Shi 。

【行政区划】赤峰市辖 3 个市辖区、 2 个县、7 个旗。

即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宁城县、林西县、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氏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

【历史沿革】赤峰市古称松州,谓之“平地松林” 、“千里松林”。

清朝起称昭乌达盟(蒙语百柳的意思)。

乾隆四十三年( 1778 年)设赤峰县,得名于市东北的褐色孤峰,蒙语称“乌兰哈达” ,意为“赤峰”。

1953年 4月,昭乌达盟人民政府改称昭乌达盟行政公署,受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领导。

1954年 5月 1日,政务院批准,撤销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昭乌达盟公署改称昭乌达盟人民政府,政府设在巴林左翼旗林东镇。

1954年 12月,热河省建制撤销、将赤峰县、乌丹县、宁城县、喀喇沁旗、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敖汉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

1958 年设赤峰市。

1958年 9月末,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共建立人民公社 257个,年底并为 168 个。

1962年 9月 1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赤峰县建制,从原赤峰市划给赤峰县 19 个公社,并将翁牛特旗的官地、岗子、大碾子 3 个公社划归赤峰县,全县共 22 个人民公社;赤峰市所属乌敦套海划归翁牛特旗。

1969年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 1979 年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83年 10月 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昭乌达盟建制,设立赤峰市(地级),实行市管县体制。

将喀喇沁旗山前公社和马蹄营子公社的公格营子、西六家、四家、喇嘛地、岭上五个大队,楼子店公社的三道营子、四道营子、乔家窝铺三个大队,甸子公社的望甘池、昌盛远两个大队与原赤峰县的行政区域合并,重新划分,撤销原赤峰市(县级)改设红山区、撤销赤峰县改设郊区,新设置元宝山区,共三个市辖区。

1993年 7 月,经国务院批准,赤峰市郊区更名为松山区。

【地形地貌】赤峰市地处内蒙古高平原向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北部为大兴安岭南段山地。

燕山山地的七老图山屏蔽西南,努鲁儿虎山绵亘东南侧,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的大光顶子山,海拔 2067 米,最低点为东部沙丘平原的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交汇处,海拔仅 290 米。

地貌形态以大兴安岭山地、燕山山地。

内蒙古高平原、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为骨架,分为中山山地、高平原、熔岩台地、低山丘陵、沙丘坨甸等类型。

全市总面积 90021.22 公里2, 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27%;熔岩台地占 3.21%;低山丘陵占 19.44%,黄土丘陵占 22.9%,河谷平原占 8.17%;沙地占 23.27%。

山地地貌:北部的大兴安岭南段山地,因沿新华夏方向多次断块倾斜降起而形成。

外貌形态特征为山顶平齐、浑圆。

主体为火成岩,以花岗岩、玄武岩分布面积最广,海拔 1200~1600 米。

南部的七老图山和努鲁儿虎山由中生代燕山期造山运动形成,山项呈浑圆状,冲蚀沟壑自上而下呈鸡爪状遍布山体,海拔 600~1000 米。

高平原地貌:西部高平原地质构造属于锡林郭勒凹陷带,主要由中生代和第三纪沉积岩、玄武岩组成。

其地表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海拔 1200~ 1400米。

熔岩台地:克什克腾旗与郊区交会处,分布有中生代新老熔岩台地,由第三纪后火山喷发形成。

台地以火成岩、玄武岩为主,海拔1000-1800 米。

特征是以火山锥丛为中心的放射状沟谷,地表为第四纪黄土。

低山丘陵:翁牛特旗南部、郊区喀喇沁旗东部、元宝山区、宁城县敖汉旗大部,为中生带陆相地层,特征是山势低缓、起伏绵延,立体冲沟密布。

沙地平原:翁牛特旗东部是科尔沁沙地边缘。

特点是沙丘密布,高3~30 米,丘间洼地多为甸子草场和积水湖。

克什克腾旗西南部,是浑善达克沙地的东缘,沙地多为灌丛覆盖,植被较好,流动沙丘仅占沙地面积的0.85%。

黄土丘陵:主要分布在七老图山以东、努鲁儿虎山以北、科尔沁沙地以南的广大地区,地势以西北向东南倾斜。

地貌以黄土丘陵为主,黄土覆盖厚度在 3~15 米之间。

土丘呈峁梁状,起伏和缓,相对高度只有几十米。

黄土多为垂直解理。

抗蚀能力差,加之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沟壑密布、地形破碎。

【气候资源】赤峰市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冬季漫长而寒冷,春季干旱多大风,夏季短促炎热、雨水集中,秋季短促、气温下降快、霜冻降临早。

〖农业气候〗光能资源:太阳年总辐射量为6062 兆焦耳/米2,生理辐射为2721 兆焦耳/米2。

东南部略高于西北部。

敖汉旗新惠镇最高,年总辐射量为6199兆焦耳/米2,生理辐射为2770 兆焦耳/米2;克什克腾旗经棚镇最少,年总辐射量为5958 兆焦耳/米2,生理辐射量为2684 兆焦耳/米2。

作物生长季(4~9 月),总辐射量3963 兆焦耳/米2,生理辐射量为1880 兆焦耳/米2。

全市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效为2800~3100 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5~70%,最少的西部山区日照达2750~2800 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左右。

热量:≥0℃积温为2000~3500℃,东南部的元宝山、宁城县的天义、八里罕,敖汉旗的宝国吐等地,均在3500℃以上。

西北部大兴安岭和燕北七老图山地积温在2800℃以下。

≥ 5℃积温,平均在2000~3400℃,≥ 1℃积温,平均在1800~3100℃。

南部3000~3200℃,北部的白音敖包、大局子、灯笼河子等地1280~1600℃,积温年际变幅在500~800℃之间。

赤峰(气象)站最高年份为3468℃,而最低年份仅2703℃,年较差765℃;位于西北部的白音敖包,最高年份为1865℃,而最低年份为1105℃,年较差760℃。

无霜期从西北向东南递增。

无霜期最短的克旗西部、翁牛特旗灯笼河子、喀喇沁旗旺业甸、宁城县黑里河等林区一般为60~90 天;岭南中低山丘陵的翁牛特旗、郊区、喀喇沁旗、宁城县西部一般为110~120 天;东南部为130~140 天。

水分:平均年降水量为381毫米,大部分地区为350~450 毫米。

西北部为450~500 毫米。

东部沙地一般为330 毫米。

年降水相对变率较大,全市平均为16~20%。

西拉沐沦河中下游最高,达22~23%,克什克腾旗最低,在14%以下。

湿润度,大兴安岭山地、七老图山地林区为O.6~1.0 ,属半湿润区;大局子、白音敖包林区> 1.0 属于湿润区;西拉沐沦河下游科尔沁沙地部分湿润度不足0.3 ,为干旱区。

其余大部分地区在0.3 ~0.6 之间,属于半干旱区。

风能:年平均风速为 3.0 ~ 4.7 米/秒,其中西拉沐沦河下游平均4 米/秒以上。

〖气象灾害〗干旱: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耕地没有灌溉条件。

严重干旱出现机率为37.5%,较重干旱出现机率为22.5%,轻度干旱出现机率为22.5%,共计82.5%的干旱机率。

风沙:西拉沐沦河中下游两岸、老哈河下游以北地带风沙危害严重,年大风日数60~75 天,沙暴为10~15 天。

其次为岭南与燕北的丘陵山区,年大风日数为20~40天,沙暴3~7 天。

低温冷害:有记载的28 年来,严重低温年有 6 年,出现机率为21.4%,一般低温年有 5 年,出现机率为17.9%,共计39.3%的低温机率。

冰雹:西部多于东部,山区多于丘陵。

年平均冰雹日为1~5 天,6 月份为集中降雹月份。

【水资源】河流水系赤峰市以大兴安岭自东北向西南方向的延伸部分形成两种类型的流域界限,其西和西北为流向内蒙古内地的内陆河水系;东和东南部为流向东北地区的西辽河流域。

西部和东南部还有面积不大的滦河水系及大凌河水系的支流。

水资源及其特征赤峰市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是大气降水。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深为 380毫米,折合水体 342亿米3。

多年地上河川水源为 32.67 亿米3,其中境外流入量 5.1 亿米 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 21.23 亿米3,其中,可开采量为 10.05 亿米 3,扣除重复和境外流入量,全市地上、地下水资源总量为 39.92 亿米 3。

(1) 地上水:市内福山地、西拉西庙、小河沿、下洼等 28 个水文测站同前期系列分析,各水系计算成果如表赤峰市各水系年径流量(2)地下水: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地下水计算成果,全市地下水资源如表:赤峰市地下水资源计算成果表【土壤资源】全市土壤分为 8个土纲, 17个土类, 40个亚类, 147土属,397 个土种。

山地森林土:主要有灰色森林土、暗棕壤和棕壤。

分布在努鲁儿虎山~七老图山地和大光安岭南段山地。

三种土地总面积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14.25%。

发育在森林植被下的土壤,有机质积累较多,全氮含量丰富,速效磷和速效钾等有效养分的含量也保持较高的水平。

腐植质层的厚度和有机质含量以灰色森林土为最高,其腐植质层厚度为 30~50 厘米,有机质含量2.0 ~ 6.0%。

棕壤腐植质层厚度 20~ 30 厘米,有机质含量 1.2 ~5.0%。

三类土壤的速效磷和速效钾差别不大。

速效磷为 3~ 10ppm,速效钾为 100~ 300ppm。

pH值为 5.5 ~7.0 微酸至中性。

褐土和栗褐土:这两类土壤是暖温带灌丛草原下发育的土壤,是森林土壤向草原土壤的过渡类型;主要分布在西拉沐沦河以南的黄土丘陵及丘间与河谷阶地上。

褐土有机质含量 0.6 ~1.8%,全氮 0.05 ~ 0.09%,速效磷2~6ppm,速效钾为 60~160ppm,pH值为 7.0 ~8.5 ,其中栗褐土比褐土pH 值略高。

栗钙土和黑钙土:栗钙土为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北部低山丘陵、西北部的高平原。

黑钙土呈垂直带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地 900 米以上的山体上出现,一部分分布在西北部的高平原及台地的台面上。

这两类土壤腐植质积累较多,特别是黑钙土腐植质层厚度可达 30~50 厘米,有机质含量在1.5 ~6.0%,全氮 0.05 ~0.2%,速效磷 1~2ppm。

栗钙土表层有机质为1.3 ~3.4%,全氮 0.06 ~O.18%。

风沙土:分为固定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流动风沙土三个亚类。

主要分布在东部的科尔沁沙地和西北部的浑善达克沙地。

属非常脆弱的土壤资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