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云服务平台目录1. 概述 (1)1.1. 系统需求分析 (3)1.1.1. 政府部门需求 (3)1.1.2. 运输企业需求 (4)1.2. 解决方案 (7)1.3. 系统设计目标 (7)1.4. 系统设计原则 (8)1.4.1. 高可靠性原则 (8)1.4.2. 高可用性原则 (8)1.4.3. 高效性原则 (8)1.4.4. 高兼容性原则 (8)1.4.5. 开放性原则 (8)1.4.6. 先进性原则 (9)1.4.7. 安全性原则 (9)2. 系统总体设计 (9)2.1. 云计算平台简述 (9)2.2. 平台网络拓扑 (12)2.3. 平台架构 (12)2.3.1. 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13)2.3.2. 平台即服务(PaaS) (14)2.3.3. 软件即服务(SaaS) (19)2.4. 平台概要设计 (20)2.4.1. 各功能逻辑子系统介绍 (20)2.4.2. 系统分层逻辑设计 (23)3. 平台功能介绍 (25)3.1. 安全监管 (25)3.1.1. 实时车辆定位 (26)3.1.2. 位置监控 (27)3.1.3. 报警信息处理 (28)3.1.4. 多媒体采集 (28)3.1.5. 实时视频监控 (30)3.1.6. 视频检索回放 (30)3.1.7. 监听 (31)3.1.8. 远程遥控 (31)3.1.9. 轨迹回放 (31)3.1.10. 信息调度 (32)3.1.11. 行驶记录仪 (33)3.1.12. 到期提醒 (33)3.2. 车辆管理 (33)3.2.1. 车辆信息 (34)3.2.2. 绑定车队 (34)3.2.3. 车辆证件信息 (34)3.2.4. 加油管理 (34)3.2.5. 违章管理 (34)3.2.6. 轮胎管理 (35)3.2.7. 保险管理 (35)3.3. 运输跟踪 (35)3.3.1. 路线规划 (35)3.3.2. 节点管理 (36)3.3.3. 地标管理 (36)3.3.4. 班线设置 (37)3.3.5. 车线排班 (37)3.3.6. 车线跟踪 (38)3.3.7. 油耗管理 (38)3.4. 统计查询 (39)3.4.1. 里程统计 (39)3.4.2. 工作时长 (40)3.4.3. 停车报表 (42)3.4.4. 线路报表 (44)3.4.5. 报警统计 (45)3.4.6. 区域报表 (47)3.4.7. 运行分析 (49)3.5. 手持端功能 (50)3.5.1. 位置服务 (50)3.5.2. 实时监控 (50)3.5.3. 历史轨迹 (50)3.5.4. 决策分析 (51)3.5.5. 统计查询 (51)4. 平台特点 (52)4.1专业级的稳定性 (52)4.2基于JA V A开源技术路线 (52)4.3全面的扩展性 (52)4.4灵活的业务开放模式 (53)4.5系统易于管理 (53)4.6维护简单 (54)4.7支持海量存储 (54)4.8建设成本合理 (54)4.9多方面考虑的安全设计 (55)1.概述物流是一个控制原材料、制成品、产成品和信息的系统,从供应开始经各种中间环节的转让及拥有而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实物运动,以此实现组织的明确目标。
现代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服务业。
中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业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物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物流体系不断完善,行业运行日益成熟和规范。
近年来,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物流市场整合步伐加快,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结构性变化。
201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58.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3%;2012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为177.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2013年上半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93.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1%。
总体来看,我国社会物流需求仍然保持适度增长,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公路运输作为物流运输的基本运输形式,是一切物流运作的基础。
它在整个运输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公路网技术水平的提高、汽车工业的不断进步,公路货物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公路货物运输无论在运输量绝对水平或在全社会货物运输中所占比重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目前我国拥有4000万家货主企业、500多个物流园区、80多万家物流企业、200万家运输企业。
我国货车保有量近2100万辆,占机动车保有量总数的7.8%,但货车肇事导致的死亡人数约占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28%。
2012年货车的万车事故率比同期全国交通事故万车事故率高出1倍多。
随着物流运输车辆的迅速增加,加强物流运输车辆等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车辆的监管,成为政府有关部门非常关注的问题。
交通运输部于2013年1月4日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文件(交运发〔2012〕798号)。
要求在9个示范省份加快“两客一危”车辆以及新进入运输市场的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加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实施工作,自2013年6月1日起,所有新进入示范省份运输市场的“两客一危”车辆及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在车辆出厂前应安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应接入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
凡未按规定安装或加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的车辆,不予核发或审验道路运输证。
2014年,交通部、公安部、安监总局联合发布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简称5号令),从14年7月正式开始实施。
要求旅游客车、包车客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在出厂前应当安装符合标准的卫星定位装置。
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在出厂前应当安装符合标准的卫星定位装置,并接入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
在本办法实施前已经进入运输市场的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应当于2015年12月31日前全部安装、使用卫星定位装置。
1.1. 系统需求分析1.1.1.政府部门需求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无庸置疑的,可以说一个国家的交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而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这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我国交通公路建设、交通运输事业持续快速的发展,机动运输车辆大幅增加,各类交通事故也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这些都为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加强交通安全,适应新形式下的交通安全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单靠传统的交通管理是无法适应新形式的发展的,只有逐步实现现代化的智能交通管理才能不断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水平。
而车辆卫星定位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的ITS(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可以改变现在的交通状况、减轻交通拥堵、较少交通事故,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强有力的管理方法,使现代的交通更好的为经济服务。
下面从几个方面描述政府实施卫星定位的需求分析。
1.1.1.1.提高政府管理的科技含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车辆的增多,对道路的通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政府在努力修建更多的公路,扩大路网的规模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应用高科技手段来改造现有公路运输系统及管理体系,从而达到大幅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和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
对于交通主管部门而言,掌握各种运输车辆的动态信息和历史位置数据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依托卫星定位运营商平台提供的营运车辆的卫星定位动态数据,重新整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数据技术、数据挖掘等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可以将道路网上的车辆实时位置、运行轨迹准确的反映在控制中心的电子的图上,犹如给道路交通管理者增加了一双千里眼,实时检测着道路网上的车辆流向、流量、流速、密度、路网负荷程度等各种交通信息。
另外,可以设置某些关键区域,对关键区域的车辆进出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统计。
将这些前言的科学技术应用在政府对营运车辆的管理过程中,无疑是大大提高了政府管理的科技含量。
1.1.1.2.提升政府对货运车辆的安全监管水平对于各种货运车辆来说,政府管理部门非常关心其运行的线路、速度和行车时间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这样可以让管理者掌握车辆行车的动态信息和历史数据,从而可以方便管理者对车辆进行调度、指挥和管理。
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实时对车辆运行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的安全管理,对于危险路段、禁行路段、限速路段能及时的提醒驾驶员,管理者能及时的了解车辆动态情况,有效的进行实时监督管理,能行之有效的遏制疲劳驾驶、超速等交通违章行为,从而提高驾驶员的安全责任感,大幅降低交通事故,为政府管理部门进行事故分析鉴定等提供了强有力的原始数据。
同时也为交通管理部门的车辆年检提供了数据参考,使有关部门的车辆检验工作更加客观、科学,对提高交通管理执法水平和运输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1.1.1.3.规范运输市场管理对于运输市场的健康发展而言,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有效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传统的管理手段,以及人力物力的限制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快速发展的运输市场的需求。
将卫星定位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到交通运输行业管理部门中,无疑将会大大加强运输市场的管理,从而进一步推动运输市场的健康、持续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提供有效的保障。
车辆卫星定位管理系统可以对车辆的跨线经营、绕道行驶、非法停车等不规范经营进行有效的管理,促进运输市场的良性发展。
1.1.2.运输企业需求尽管物流行业发展迅速,但是“小、散、乱、差”的行业特征成为多数物流企业的真实写照。
其中,智能化、信息化建设缺失是制约物流企业发展的桎梏。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基础与发展核心,也是物流业务运营的神经中枢。
近年来,在客户要求、企业发展、行业竞争和政府引导等多方驱动之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信息化水平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然从总体上看,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尚处于较低层次。
随着中国现代物流的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物流企业的日趋成熟,物流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之配套发展。
物流信息化将逐步成为现代物流企业的标志和主流,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更精细的过程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提高运输质量和运输效率,提高客户服务能力,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未来物流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
通过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的实施,能使运输公司和车辆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可对车辆运输过程的不限时间、不限地点的全程透明跟踪监控,让运输过程对车队管理者和客户透明,提升运输管理的效果,保证运输服务和控制成本。
1.1.1.4.加强运输过程管理对于物流运输公司而言,经济效益是最重要的。
在传统的物流公司的管理方式中,公司的管理层很难掌握车辆的运行动态,特别是当前车辆的位置、载货情况、行驶状况,以及事后对车辆百公里油耗的计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