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琵琶行1

琵琶行1

《琵琶行》教案綦江实验中学——邹翔目标:1.知识和能力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诗歌知识。

②积累古汉语知识。

能力目标:①声情并茂地朗读,流畅地背诵。

②赏析音乐描写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过程:知识学习——思路梳理——细节赏析方法:引导,讨论,训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情况,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女性,认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

2. 品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赏析音乐描写。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一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清冷的月光,瑟瑟秋风,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琵琶行》。

二、文学常识和背景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继承和强调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

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

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

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

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借琵琶女的遭遇抒发自己沦落天涯的不幸。

3.乐府简介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属于后者。

4.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

5.关于歌、行、引、吟:歌、行、引、吟是古代歌曲的几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式。

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特点:①形式大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三、朗读全诗1.注意读音铮(zhēng)悯.然(mǐn)转徙.(xǐ)浔.阳(xún)枫.叶(fēng)瑟(sâ)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 bì)谪.居(zhã)整顿衣裳.(cháng)间.关(jiān)2.朗读,指导。

四、疏通、翻译并熟读小序,积累字词明年——第二年年长色.衰——女性面容遂命酒..——摆上酒宴快.弹——畅快感.斯人言——被感动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歌.以赠之——作歌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五、作业:熟读全诗,梳理课文思路。

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要求声情并茂。

读后交流评价。

二、作业检查,梳理课文思路。

序言:交待写作缘由。

1. 江头送客闻琵琶2. 江上聆听琵琶曲3. 歌女倾诉身世苦4. 同病相怜伤迁谪5. 重闻琵琶青衫湿三、课文分析1.诗歌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哪两句诗将主要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明确:①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京倡: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商妇: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心境:怨。

②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京官:高朋满座,诗酒流连,丝竹不绝,其乐融融;而今谪居:落魄凄凉,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心境:恨。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

③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感情共鸣的媒介是什么?明确:音乐。

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共同演绎出一段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4.琵琶女的命运令人感叹,结合后文,我们能否从琵琶声中,捕捉到她生活和情感变化的轨迹呢?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说尽心中无限事。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出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光。

青年时期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至此旋律转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

……此时无声胜有声。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第四乐章“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

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即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这正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契合。

小结: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

”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板书: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愤情)5.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湿青衫呢?明确:主要因为两个原因:①伤琵琶女: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小结:遭遇相似,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5、找出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分析这些风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字字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

茫茫江水,融融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

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小结: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动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板书设计:琵琶行(并序)白居易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愤情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第三课时一、导语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可观可触,它有声无形,奇幻缥缈,难以捕捉。

用诗歌语言来表现音乐的声音语言的作品历来很少,更罕见精品。

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是三首描绘音乐形象的著名古诗,白居易的《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更是被称为“千古第一音乐诗”,可谓因难能而可贵。

这首诗一经诞生,便被广为传唱,流播久远。

白居易死后,皇帝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曾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元代作曲家马致远根据此诗创作了杂剧《青衫泪》,可见《琵琶行》影响之远之久。

二、诵读第二节,划分层次,理解内容: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演奏琵琶曲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三、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