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阅读训练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我国古代保留下来大量典籍、文章,都是用文言写成的,这样的文章就叫文言文。
在平常的课外阅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浅显的文言文。
由于文言文写成的年代比较久远,语言发展到今天发生了许多变化,因此现代人阅读起来困难很多。
阅读此类文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快速浏览题目。
文言文阅读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暗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二、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的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不能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也不要停下来,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三、解答问题要“对症下药”。
文言文阅读设题通常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不同的题目可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我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纸上把关键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熟练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
3.内容理解题。
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
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1)与群儿戏于庭 ( )
(2)众皆弃去 ( )
(3)光持石击瓮破之 ( )
【答案】(1)庭院 (2)全,都 (3)拿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
“与群儿戏于庭”的意思是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玩耍。
“庭”译作“庭院”。
“众皆弃去”的意思是别的孩子都吓跑了。
“皆”译作“全,都”。
“光持石击瓮破之”的意思是司马光却镇定地拿起一块石头猛击水缸。
“持”译作“拿”。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答案】一个小孩登上水缸,一不小心,失足跌了下去,淹没在水缸里。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文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文疏通句子。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水迸儿得活。
(2)光持石击瓮破之。
【答案】(1)水迸/儿得活。
(2)光/持石击瓮破之。
【解析】本题考查语文语句的断句能力。
学生的断句能力,一定按内容和结构来进行划分。
有时可以注意一些起断句左右的虚词。
如:“盖”“夫”等一般用在句首,“而”“则”“于”等一般用在句中,“矣”“耳”等一般用在
句末。
4.根据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司马光的特点,并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案】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我从司马光身上学到面对问题要打破常规,寻找解决办法。
面对困难既要机智,又要采取行动。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含的精神或品质。
【参考译文】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1)兔走触株 ( )
(2)因释其耒而守株 ( )
(3)冀复得兔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3.用原文说一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这则寓言故事,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滥竽充数
数
处请为说癝食以百人等。
宣齐百人。
南郭士王吹竽,宣王之,
宣王使人吹竽,必三
处
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士逃。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齐宣王使人吹竽( )
好一一听之( )
2.翻译下列的句子。
癝食以数百人等。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的教训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楚人有涉江者_______________
(2)遽契其舟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青岛嘉峪关小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买椟还珠
卖郑为兰柜缀饰缉郑楚人有某珠于者。
木之,熏以桂椒,以珠玉,以玫瑰,以翡翠。
谓卖椟谓鬻
人其而其珠。
买椟还此可善者,未可善珠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饰以玫瑰( )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
2.翻译下列的句子。
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3.这则寓言的寓意的什么?
参考答案
一、1.(1)跑 (2)于是 (3)希望
2.农夫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3.起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经过: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结果: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注定要失败。
或者不能怀有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等。
【参考译文】宋国有一人在田里耕作,一只兔子跑过去,恰好撞到了田里的树桩,折
断颈骨而死。
农人扔下工具,把兔子捡回家去。
农夫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结果兔子没捡到,地地却荒芜了,他的行为成为宋国人谈笑的话题。
二、1.让喜欢,爱好
2.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3.本文的主人公是南郭处士,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的教训是要有真才实学,不要
混水摸鱼。
【参考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
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三、1.(1)过 (2)雕刻
2.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参考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装饰归还
2.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了,却不能说善于卖珍珠。
3.楚国人装饰匣子意在抬高珠宝价值,可结果是郑人只要了匣子,而退还了珠宝。
今天用“买椟还珠”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参考译文】有一个楚国人卖他的珠子给郑国人,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熏染它,用珠玉装饰它,再用火齐珠镶嵌它,最后用翠鸟的羽毛点缀它。
但那个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珍珠。
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