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灾减灾复习资料

防灾减灾复习资料

防灾减灾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灾害的定义:指那些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综合的原因,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的各种现象。

特征:(1)危害性(2)突发性(3)永久性(4)反复性(5)广泛性(6)群发性分类:(1)灾害形成机制分两大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海洋灾害、生态灾害等。

人为灾害可分为个体行为灾害、社会灾害(2)灾害发生过程分为:原生灾害(一次性灾害)和次生灾害(衍生灾害)(3)从过程特性来看,自然灾害大致分为四种类型:(1)突变型(2)发展型(3)持续性(4)环境演变性2、防灾减灾的概述防灾减灾对策是指预防或减轻各类灾害的对策,包括灾害预防、预测,管理、防护与监控,灾害报警、应急预案等。

“防灾”就是尽可能地防止灾害的发生,以及防止受灾区所发生的灾害对该区造成难以控制的危害和不良影响。

“减灾”包括两重含义:(1)采取措施以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及频率;(2)减轻灾害对受灾区所造成的损失。

减灾工程主要由下面几个环节构成:1、灾害监测:监测测量与自然灾害有关的各种自然因素变化数据的工作。

目的是取得自然因素变化的资料,用来认识灾害发生规律和进行预报。

2、灾害预报:根据灾害的周期性、重复性、灾害间的相关性、致灾因素的演变和作用、灾害发展趋势、灾源的形成、灾害载体的运移规律及灾害前兆信息和经验类比,对灾害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做出估计或判断。

灾害预报一般分为:近期预报、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

3、防灾:防灾是在灾害发生前采取的避难性措施。

防灾的措施主要有:规划性防灾、工程性防灾、技术性防灾、转移性防灾和非工程性防灾等。

4、抗灾:抗灾是指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做出的反应,如抗洪、抗震、抗风等的工程措施。

5、救灾:抗灾是灾害已经发生后采取的最紧迫的减灾措施。

6、灾后重建与恢复生产:灾后重建是指在遭受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等之后,在特殊情况下的建设。

恢复生产是指在灾害发生后所进行的各种生产活动。

这是减轻自然灾害损失,保证社会秩序稳定和人民第二章地震灾害1、地震的概念: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它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内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地壳振动的现象。

2、震源:指地球深处因岩石破裂产生地壳振动的发源地。

震中:指震源正对着的地面位置,即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3、地震的分类: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1、构造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2、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3、塌陷地震(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4、诱发地震(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4、地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推算地震时的能量划分的,它是表示某处地震能量的大小。

地震烈度:是表明地震对具体地点的实际影响,它不仅取决于地震的能量,同时也受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震波的传播介质及表土等条件的强烈影响。

是根据地震时人的感觉、器物动态,建筑物毁坏及自然现象的表现等宏观现象判定的5、各国防震对策的特点:(1)以防为主,各有侧重(2)全面防御,重点突出(3)多学科综合研究(4)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探索地震灾害(5)充分发挥政府的决策指挥作用第三章地质灾害1、地质灾害定义: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自然属性:指与地质灾害的动力过程有关的各种自然特征,如地质灾害的规模、强度、频次以及灾害活动的孕育条件、变化规律等。

社会经济属性:指与成灾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经济特征,如人口和财产的分布、工程建设活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水平、防灾能力等。

2、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复杂的规律,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还表现出长久性、复合性等特征。

首先,重大地质灾害常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人口大迁移。

近几十年来,全球地质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受灾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其次,受地质灾害周期性变化的影响,经济发展也相应地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特点。

3、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内容:包括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和防治工程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基础,破坏损失评价或灾害风险评价是灾情评估的核心,防治工程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应用.危险性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分析评价孕灾的自然条件和灾变程度,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致灾机理,确定地质灾害的强度、规模、频度及其危害范围等。

易损性评价是对受灾体的分析,其目的是划分受灾体类型,统计分析受灾体损毁数量、损毁程度,核算受灾体的损毁价值。

破坏损失评价是对地质灾害发生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情况分析,其基本任务是核查人口伤亡数量、核算经济损失程度,评定灾害等级和风险等级。

防治工程评价主要用来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防灾抗灾工程的资金投入和效益进行分析。

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削弱灾害活动强度措施;(2)受灾体防护措施;(3)监测预报措施和(4)灾害避让措施。

5、地质灾害管理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6、易损性:指受灾体遭受地质灾害破坏机会的多少与发生损毁的难易程度。

社会经济易损性:由受灾体自身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前者主要包括受灾体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等;后者包括人口分布、城镇布局、厂矿企业分布、交通通讯设施等。

受灾体价值损失率:指受灾体遭受破坏损失的价值与受灾前受灾体价值的比率,它是易损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7、直接经济损失: 灾害对现有资产造成毁坏而损失的价值,在统计评估时一般按各种资产的原值或现值进行计算。

间接损失:指除直接损失以外的非现实发生的而又由灾害导致必然发生的实际损失。

8、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许多地质灾害不是孤立发生或存在的,前一种灾害的结果可能是后一种灾害的诱因或是灾害链中的某一环节。

在特定的区域内,受地形、区域地质和气候等条件的控制,具有群发性的特点。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表现得最为突出。

诱发因素主要是地震和强降雨过程,因此,在雨季或强震发生时,常常引发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

水土流失的直接危害是土层变薄、土地肥力下降、耕地减少,它还可诱发下游地区湖泊、水库淤积,河道淤塞,使泄洪、蓄水、发电功能降低甚至失效。

第四章火山灾害1、火山概念:岩浆喷出地表所形成的具有特殊机构和形态的地质体等一系列地质现象,称为火山。

2、火山形成过程:(1)岩浆上升与初始上升阶段(2)岩浆房阶段(3)从岩浆到地表阶段3、火山喷发灾害:可分为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两种类型4、海啸定义:强烈的水下喷发可能产生巨大的海浪,引起海啸。

第五章风灾害1、风的定义: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向气压低的地方流动而形成2、龙卷风:是一种猛烈的小尺度天气系统,是出现在强对流云内的活动范围小、时间过程短,但风力极强,且具有近垂直轴的强烈涡旋。

沙尘暴:是由强风将地面大量的浮尘细沙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很低的一种恶劣天气现象3、风灾的灾害等级:(1)一般大风:相当6~8级大风,主要破坏农作物,对工程设施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2)较强大风:相当9~ll级大风,除破坏农作物、林木外,对工程设施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3)特强大风:相当于12级和以上大风,除破坏农作物、林木外,对工程设施和船舶、车辆等可造成严重破坏,并严重威胁人员生命安全。

4、风对建筑物、构筑物的破坏:1)对房屋建筑的破坏:A.对高层结构的破坏作用B.对外墙饰面、门窗玻璃及玻璃幕墙的破坏C.对高耸结构的破坏,如桅杆和电视塔等D.对简易房屋,尤其足轻屋盖的房尾造成破环2)对生命线工程的破坏3)对大跨度柔性桥梁的破坏4)对广告牌、标语牌等附属建筑的破坏5、多层建筑:是指高度大于10米,小于24米的建筑,多层居住建筑为四层至九层(其高度大于10米,小于28米)。

高层建筑:是指高度大于或等于24米,高层居住建筑为九层以上(不含九层,其高度大于或等于28米,小于100米)。

超高层建筑:是指高度大于或等于100米的建筑第六章洪水灾害1、洪水灾害的定义:当洪水超过人们防洪能力或未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的大洪水威胁到人们人类安全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损害,称为洪水灾害。

2、暴雨洪水的成因:大强度、长时间的集中降雨。

特点:1)各地暴雨洪水出现的时序有一定的规律。

2)暴雨洪水集中程度高。

3)严重的洪水灾害存在着周期性的变化3、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1)分布范围广且不均匀2)季节性强3)形式多样4)发生频繁,存在周期性5)突发性强6)损失大4、防洪工作面临的挑战:1)暴雨洪水频繁,防洪任务长期而复杂2)人类活动的影响加重了防洪压力3)社会经济发展快、防洪建设任务艰巨5、重现期的定义:指在某一随机变量系列多次出现的一些数值中,某一数值重复出现的时间间隔的平均数,即平均重现间隔期。

6、涝灾:涝灾是由于本地降水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除,农田积水超过作物耐淹能力,造成农业减产的灾害。

第七章火灾害1、火灾的分类:按物质的燃烧特性将火灾分为四类:A 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灰烬B 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C 类火灾:指气体火灾D 类火灾:指金属火灾按照一次事故所造成人员伤亡、受灾损失,又将火灾分为以下三类:(1)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大火灾:死亡10人以上(含本数,下同);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5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100万元以上。

(2)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火灾:死亡3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受灾3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30万元以上。

(3)不具备前列两项情形的火灾,为一般火灾。

2、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1)散热困难(2)烟气量大(3)人员疏散困难(4)火灾扑灭难度大3、防火的基本措施1)控制可燃物2)隔绝助燃物3)消除着火源4)阻止火势蔓延4、灭火的基本方法:1)冷却法2)窒息法3)隔离法4)抑止法5、排烟的两种方式:(1)自然排烟方式:就是借助室内外气体温度差引起的热压作用和室外风压所造成的风压作用,利用面向室外的窗户或专用排烟口将充满室内的烟气排出。

(2)机械排烟方式:指使用通风机,由接在各排烟分区内的风道进行排烟,故能有效地排出规定的风量。

第八章爆炸灾害1、爆炸现象的分类:物理爆炸化学炮炸核爆炸2、爆炸破坏的特征:爆炸作用的区域爆炸冲击波的三个特征量空气冲击波的破坏作用3、爆炸对建筑物破坏等级:基本无破坏玻璃破坏轻度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房屋倒塌4、防爆技术措施:预防型:控制和消除爆炸事故发生的条件防护型:控制爆炸破坏力的形成第九章灾害风险、损失分析与评估1、风险的定义:风险是指不幸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发生后将要造成的损害,包含了不确定性和产生人们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