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一、名词解释1、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展变化。
一种语言会演变为数种语言。
就是同一种语言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研究这类语言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称作历史语言学。
历史语言学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对不同语言或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发展阶段作比较分析。
运用这种比较方法研究语言历史演变的学科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使得语言学从其他学科的附庸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历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
3、共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以同时的、静态分析的方法,研究语言相对静止的状态,描写分析语言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状况。
4、个别语言学——个别语言学以一种或几种具体语言为研究对象。
5、一般语言学——一般语言学也叫普通语言学,以人类使用的所以语言为研究对象,是语言学的重要的理论部分,是在人们对各种具体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又对个别语言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6、内部语言学——内部语言学主要着眼于语言本身内部要素的研究。
7、外部语言学——外部语言学主要着眼于语言与外部要素的关系,如语言与社会、文化、民族、哲学、心理、思维、生理等因素的关系。
8、宏观语言学——宏观语言学以整个语言体系为研究对象。
9、微观语言学——微观语言学以语言的局部变体为研究对象,如以结构的变体、社会的变体为研究对象,也就是以某一语言体系的局部为研究对象。
10、理论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主要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理论研究,概括语言事实,形成科学原理。
理论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主体部分、理论基础,它包括对具体的、个别的语言的研究和各种语言的综合研究。
11、应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一般是用理论语言学的原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语言教学、人工智能、机器翻译、辞典编纂、语言障碍的治疗等。
近年来人们也把从应用的角度对语言展开的各种研究称为应用语言学。
12、《梵语语法》——公元前4世纪巴尼尼(Panini )《梵语语法》,是世界最早的语法著作。
提出了元音、辅音、词根、词缀、名词、动词、屈折变化等概念。
13、《普遍唯理语法》——安托尼·阿尔诺(Antoine Arnauld)、克洛德·朗斯洛(ClaudeLancelot)[法]《普遍唯理语法》(《波尔·罗瓦雅尔语法》)(1660年),首次提出在不同语言的背后存在着基本的和普遍的规则。
二、简答和论述1、语文学的特点是什么?答:语文学研究时期的语言研究主要有三大派系,即古印度的语言研究、古希腊-罗马的语言研究和古代中国的语言研究。
这个时期的语言研究的特点是为阅读古代文献服务,处于其他学科的附庸地位。
2、古代中国的语言研究主要有哪些成果?答:古代中国的语言研究又称“小学”,主要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方面。
首先,在训诂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尔雅》中国的第一部语言学专著,西汉扬雄《方言》中国第一部方言著作,东汉刘熙《释名》关于声训的著作。
第二,在文字学方面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完备的字典,开创了以“六书”为中心的汉字学理论;梁朝顾野王《玉篇》;清代“说文四杰”,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康熙字典》的编纂;甲骨文的研究成果显著。
第三,在音韵学方面有,反切注音法;韵书的编写,有隋朝陆法言《切韵》和北宋陈彭年的《广韵》;守温三十字母等。
3、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答: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使得语言学从其他学科的附庸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最大的贡献是为语言研究,特别是语言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
4、历史比较语言学的重要学者及其贡献、地位?答:①英国的威廉·琼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于1786年2月2日在亚洲学会上发表了一篇演说,提出了语言变化的著名观点(即印欧语假说)。
②德国的洪堡特,普通语言学的第一个奠基者。
1830年《论人类语言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最先把人类的语言(除汉语外)分成屈折语、粘着语和综合语。
③德国的格里姆,发现了早期印欧语到日耳曼语的塞音(和擦音)的演变规律,即“格里姆定律”。
④德国的施莱歇尔,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提出了语言的“谱系分类”(语系—语族—语支—某语言),创造了构拟的方法,把语言分为孤立语、屈折语和粘着语三类。
⑤“新语法学派”即青年语法学派,提出“语音规律无例外”,“类推作用有普遍性”。
⑥瑞典的高本汉,根据汉语各种方言的比较,拟定了中古音的体系。
⑦李方桂把汉藏语系划分为汉语、壮侗、苗瑶、藏缅等语族。
补充(老师未指出):德国的施列格尔,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草创者,第一个提出“比较语法”。
德国的佛朗兹·葆朴是第一个将梵语和其他印欧语进行系统比较的学者。
丹麦的拉斯克大体解决了印欧语的辅音变化规律问题。
5、索绪尔在语言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答:①区分“语言”和“言语”;②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③区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④区分“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
6、索绪尔以后的结构主义分为哪几个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基本理论主张是什么?答:(一)布拉格学派,代表人物有马泰休斯【捷克】、特鲁别茨科伊【俄】、雅克布逊【俄】。
突出贡献是区分了语音学和音位学,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区分功能,又常被成为功能主义者或功能语法学派。
功能语言观是他们最主要的特点。
(二)哥本哈根学派,代表人物有叶姆斯列夫【丹麦】、尤尔达尔【丹麦】、布龙达尔【丹麦】。
将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说发展到极端,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所构成的符号。
这种符号不依赖语音和现实世界而存在,因此他们研究的不是语言结构,而是抽象的关系结构,常用一些同数学符号很相近的符号系统来代表传统的术语,描写方法讲求精密。
(三)美国的结构主义(美国描写语言学),代表人物有鲍阿斯、萨丕尔、布龙菲尔德、哈里斯、霍凯特。
的办法,尽可能记录大批语言资料;②分析这些语言资料,通过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获得这个语言不同层面上的单位,如音位、语素、单词、短语、小句、句子等;③对每一层面上的单位开出一个清单来,并分别考察他们的分布情况;④根据分布,对每一个层面上的单位进行分类。
6、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的主要贡献(见上一题)7、乔姆斯基的主要理论主张是什么?答:乔姆斯基是形式语言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理论发展包括古典理论时期、标准理论时期、修正的扩充的标准理论时期、支配和约束理论时期和最简方案时期五个阶段。
乔姆斯基强调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要对语言现象进行充分而又合理的解释。
他认为各民族各地区虽语言各异,但有相同的原则,即人类语言存在着普遍语法,存在着共性,而各语言之间的差异只是参数不同而已。
他提出人类语言的普遍原则应该是高度概括的,极为简单明了的,因而可以根据这些规则生成各种语言的所有合法的结构。
第一章简答或论述:1、关于语言起源有哪些不同的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答:(一)神授说。
认为语言是上帝或神赐予人类的,这是人类关于语言起源的最早的解释。
犹太-基督教,上帝赋予亚当命名一切事物的权力。
印度婆罗门教的经书《吠陀》,语言是神赐予人类的一种特殊的能力。
中国苗族的传说,山神创造了人,并传授了语言。
(二)人创说。
认为语言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不是上帝或神赐予的。
①摹声说。
认为语言起源于人类对外界各种声音的模仿。
根据为语言中的摹声词,缺陷在于只能解释象声词的来源。
②感叹说。
认为人类的有声语言是从抒发情感的各种叫喊演变而来的。
缺陷在于无法解③社会契约说。
认为原始人类起初没有语言,后来为了相互交际,就通过彼此约定,规定了各种事物的名称。
缺陷在于无法解释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约定。
④手势说。
认为人类的语言是在手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人类现有手势语言,而后才有有声语言。
缺陷在于无法解释无声的手势语言是如何发展为有声语言的。
⑤劳动叫喊说。
认为人类语言起源于人类劳动时发出的各种叫喊声,这种叫缺陷在于无法解释劳动号子是如何演变为人类语言的。
⑥最浪漫是看法是人类的语言诞生于人类的求爱期。
⑦劳动创造语言说。
这是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出的。
2、语言起源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答:首先,人类的思维能力必须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即人类必须已经具备了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的能力、记忆和想像的能力、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其次,人类的发音器官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各种清晰的声音,即人类已经具备了能发出清晰声音的喉头、口腔等发音器官。
第三,人类社会必须发展到有使用语言渴求的阶段,即在这个阶段,人类“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
创造这三个条件最根本的推动力是人类的劳动。
3、怎样理解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答:语言的产生源于人类的交际需要。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得靠语言来维持,有了语言,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才能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共同斗争,协调在同自然力的斗争中、在生产物质资料的斗争中的共同行动。
语言具有其他交际工具所不具备的优势,因而语言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有些非语言交际工具内容狭窄,很难表达复杂精密抽象的信息,未经约定的新信息也很难传送。
有些交际手段的具体运行规则是由交际双方用语言约定的,语言是其基础。
4、如何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见上一题)5、语言和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答:(一)语言和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语言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消亡而消亡。
社会的维系依赖于语言。
语言协调生产生活,贮存思维成果。
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由社会约定俗成。
语言随社会的变化统一或分化。
(二)语言不是个人现象或自然现象。
语言的所谓“老死”只是一种可能,不具有必然性。
语言的发展、消亡的过程中,一种新的语言的诞生就意味着旧的语言的消亡,母体同子体不可能并存。
语言的自然属性不是它的本质属性。
语言的社会属性才是其本质属性。
(三)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
语言不会随着经济基础的改革而变化。
语言是一视同仁地为不同的经济基础、不同的阶级服务的。
语言是许多时代的产物,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几经更替,但社会的语言可以一直存在下去,生命力长久。
6、如何理解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了解)答:社会现象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艺术、哲学观念等。
①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但语言不会随着经济基础的改革而变化。
②一定的上层建筑只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为一定的阶级服务,而语言是一视同仁地为不同的经济基础、不同的阶级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