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讨论西医认为治疗耳鸣应从改善耳蜗的供血、保证内耳的能量代谢着手,目前临床常用扩张血管氟桂利嗪治疗耳鸣。
氟桂利嗪为钙离子拮抗剂,能防止因缺血等原因导致的细胞内病理性钙超载而造成的细胞损害。
氟桂利嗪优点:(1)可缓解血管痉挛,尤其对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改善作用明显。
(2)能增加耳蜗小动脉血流量,改善前庭器官循环。
但是研究[2]指出虽然氟桂利嗪短期可很好缓解耳鸣症状,但是长期服用容易引起椎体外系反应不良反应,甚至加重耳鸣。
我国中医对耳鸣治疗当以补益肝肾、行气开窍法。
消鸣汤方中以熟地为君药,功效补血滋润、益精填髓[2];山茱萸主治头晕目弦、耳鸣耳聋、枸杞子具有养肝、滋肾、润肺的功效、山药养肺补脾、固肾益精、茯苓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共为臣药;路路通祛风除湿、疏肝活络,石菖蒲主治健忘、耳鸣、耳聋;甘草为使药。
诸药合用可滋肝肾之阴,活血通窍,健脾益气。
现代药理学认为消鸣汤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保护神经细胞等多种作用[3]。
有学者对听力下降大鼠模型服用消鸣汤,结果显示大鼠在服用消鸣汤2周后,听力有明显恢复,内耳血液循环加速,耳蜗底回外毛细胞逐步修复[4]。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消鸣汤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耳鸣严重程度评估与疗效评定参考标准[S].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2008,1: 42.[2]李巧英,张剑宁.论耳鸣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J].中医研究.2011,11(24):4-5.[3].李莉,王俊峰.熊大经教授辨治耳鸣经验[J].名医经验中国民间疗法.2011, 2(19):17-18.[4].蕈玉抓.耳鸣诊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8(10): 377-379.目前慢病已经是最首要的死亡原因,对慢病进行健康管理可以减轻患者和家庭的各种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科学而完善的慢病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就慢病管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慢病管理的诠释1.1慢病的定义:慢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长期的,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主要是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慢病不仅阻碍经济增长,而且会降低国家发展潜力。
1.2慢病形成的原因: 慢病的形成是由多元因素造成的。
据医学研究证明,在慢病的决定要素中,生活方式约占60%,环境因素占17%,遗传因素占15%,医疗干预仅占8%左右,饮食、久坐、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是许多慢病的根源。
1.3慢病管理的定义:《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2009)将健康管理的概念表述为“以现代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1]。
而慢病管理它是健康管理中的一种工作管理方式,主要指从事慢病治疗与预防的相关人员对慢病患者提供一个全面、主动、有效的管理,从而使慢病患者得到更好地治疗,以促进其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由于疾病对患者所造成的各种负担,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2]。
1.4慢病管理的意义:慢病管理已引起国际机构和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程向群等人在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的现状分析与建议[3]指出我国居民健康现状的客观要求、人口老龄化趋势、医疗费用急速增长,使我国的慢病的健康管理也迫在眉睫。
2. 慢病管理的研究2.1模式:程向群等人在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的现状分析与建议[3],归纳出目前我国的慢病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1)政府行政拨款;(2)政府行政拨款和部分服务收费;(3)会员个人自付。
2.2方法措施第一步: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收集服务对象的健康信息,建立健康档案。
收集信息应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模式出发,全面评估患者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电子信息化管理慢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张捷等[4]推荐将EpiInfo2002软件应用于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这种软件在建立、分析健康档案的过程中具有较多优势。
它能够方便快捷地建立档案,并为数据录入的准确性提供保障;可以快速浏览和查找已有记录,便于开展工作;数据分析功能更能充分发挥档案资料的作用,体现了资料的动态管理。
第二步:提出健康问题,用评价系统对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分析,提出问题。
第三步:采取针对各种不良行为的干预措施,改善健康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健康计划,并督促实施。
第四步:效果评价,对慢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后需要评价其效果。
对3个方面进行评价:(1)个体的内部感受(个体内部成分);(2)自我管理技能或自护能力及健康素养的评价;(3)应对环境的行为(行为成分),往往根据疾病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应的实验室指标如血脂的下降,反映病情变化的量性体征如血压值降至正常范围和身体指标的改变如体重的下降。
3.存在的主要问题3.1 防控形势严峻: 当前,我国慢病发病形势非常严峻。
中国自1995年来,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等多种措施,但慢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仍然以17%左右的速度逐年增加[5]。
2010年,中国慢病死亡比例占全部死因的83%,整个疾病负担的70%。
慢病已成为中国居民面临的最大健康挑战[6]。
而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最主要的原因。
如不进行积极的慢病管理,将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3.2 慢病管理工作量大,任务重: 城镇化建设使人口高度集中并产生了大量的流动人口,人口老龄化使慢病的易感性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薄弱,同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慢病管理在地域、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都给整体提高慢病管理水平带来了新的困难。
3.3 健康管理面临的问题: 白书忠[7]中国健康管理及相关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当前我国健康管理面临的问题:(1)有概念,缺内涵;(2)需求大,提供少;(3)有产品,慢病管理的研究进展周萍(溧阳市人民医院 213300)【关键词】 慢病管理;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6-0371-02医药前沿3712014年12月缺技术;(4)有服务,缺规范;(5)有研究,缺体系:(6)有体检,缺评估与检后服务;(7)缺少慢病管理专家团队和师资力量。
4.慢病管理的实践进展近十多年来,我国的政府部门、学术团体、社会机构及普通公众已日渐重视“健康管理”、“慢病防控”。
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自2010年启动以来,已有140个县(市、区)(东部65个、中部29个、西部46个)达到了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考核要求,被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命名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了全国30个省、直辖市。
而且我国启动和试行了多个慢病单病种的管理项目。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也在建设健康城市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比如:北京、上海、长春等地组织实施的“健康北京”、“健康上海”和“健康长春”等规划和行动,采取了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和个人参与的方式,覆盖了影响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将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卫生城市、卫生村镇、卫生社区作为全面推动慢病防治的工作平台,有力推动了控制慢病和提高居民健康的工作,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进健康的有效机制,这应成为我国慢病防控的重大战略举措[8]。
综上所述,目前虽然对慢病管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因此只有政府公共政策的支持,群众健康素养的提高,同时加强健康管理理论研究与创新,加强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培养健康管理人才,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慢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我国健康管理市场将会以强大的生命力得以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141-147.[2]梁长秀.慢病管理中健康管理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4):211-212.[3]程向群,邹世清,骆小红.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1,5(6):390.[4]张捷,鲍勇,高修银,等.将EpiInfo2002应用于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设想[J].江苏卫生保健.2003,5(1):25-2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卫生部,2009.[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全国疾病监测地区(DSPs)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主要结果[R].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7]白书忠.中国健康管理及相关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6):330.[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267—269.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发生异常而引起脑供血不足。
主要原因是脑动脉硬化粥样斑块引起的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梗塞。
目前,临床将发病6h之内的脑梗死归属于超急性期脑梗死。
脑梗死早期CT值变化发病后105min 才能显示病灶[1]。
常规CT能分辨颅内出血性与缺血性疾病,但是对早期脑梗死缺乏敏感性,而且它只能显示颅脑解剖及形态学变化,不能提供脑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
CT脑灌注成像可将诊断时间大大提前,并显示脑血流灌注信息。
1. CT脑灌注成像基本概念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Axel 就对 CT 灌注成像测量脑血流量进行了研究,11年后,Miles 等第一次明确提出 CTP (CT brain perfusion imaging)的概念,即CTP就是利用CT快速增强扫描,多次重复采集数据,对组织的血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反映组织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一种新型影像功能成像技术。
CT脑灌注成像的理论基础是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和中心容积定律。
脑灌注的主要参数包括:①脑血容量( CBV ), 是指存在一定量脑组织血管结构中的血液总量;②脑血流量( CBF ), 为单位时间内流经一定量脑组织血管结构的血液量;③平均通过时间( MTT ), 为血液经不同路径通过特定脑组织区域的平均时间, 主要反映的是对比剂通过毛细血管的时间;④达峰时间( TTP ), 为对比剂首次通过脑组织观测区, 从开始出现强化至强化达到峰值的时间。
Mayer[2]等研究显示CTP最早可在出现症状30min后显示病灶,异常灌注区表现为脑血流量CBF下降, CBV正常或轻度升高,严重时下降,MTT、TTP延长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