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服装
突骑帽:骑兵勇士 白纱帽:帝王 黑纱帽、卷荷帽:士庶
19
南朝帝王像(陈文帝),头上所戴为白纱高顶帽 20
魏晋男子的履式除采用前代丝履外,盛行木屐。
《晋书·五行志》称:“初作屐者,妇人头圆,男 子头方。圆者顺之义,所以别男女也。至太康初, 妇人屐乃头方,与男无别。”
在服饰习俗中,访友赴宴只能穿履,不得着屐, 否则会被认为是仪容轻慢,没有教养。
陆探微等仰慕他们旷
达不羁的行径,作有 《竹林七贤图》,可
惜今以不存 。
6
八人均席地而
坐,但各以一种最 能体现自己个性的 姿态来表现,有的 抚琴啸歌,有的颌 首倾听,有的高谈 玄理,有的舞弄如 意,人人宽衣博带, 孤傲高雅;崇尚老 庄之情,追求个性 之心,溢于画面。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 清高的理想人格, 在画像砖上得到充 分地表现。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服装
1
一 概述
魏、蜀、吴(公元220-280)——西晋(公元265361)——东晋(公元317-420)和五胡十六国— —南朝北朝(公元420-581) 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北魏)
2
影响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主要因素:
社会状况:社会动荡,战乱、政权更替频繁,各族人民四处 迁徙——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生产技术、文化习俗)—— 服饰的交汇融合
期最为流行。 幞(fú)头:又名折上巾。 幅巾:更为普遍地流行于士庶之间。 纶巾:原为幅巾中的一种,一般认为以丝带织成。又叫“诸葛
巾”。
14
戴小冠、穿窄 袖襦裙的男子
15
戴笼冠的骑马人物
16
戴幅巾的人物
17
戴纶巾的诸葛亮
18
帽:古时顶成圆状,内无骨架的首服。 帽子是南朝以后大为兴起的,主要有:
9
龙门石窟之奉先寺
10
刺绣边饰(甘肃敦煌莫高窟出土实物) 11
刺绣佛像(甘肃敦煌莫高窟出土实物) 12
方格兽纹锦(新疆吐鲁番 阿斯塔那出土实物)
夔(kuí)纹锦(新疆吐鲁 番阿斯塔那出土实物) 13
二 男子首服有各种巾、冠、帽等
小冠:以形小而得名,不分等级都可以穿戴。也称 “平上帻”。 高冠:继小冠流行之后兴起,常配宽衣大袖。 (漆纱)笼冠:是集巾、冠之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 在魏晋时
30
杂裾垂髾(shāo,古代妇女衣服上的装饰,形如燕尾)服展示图
31
穿杂裾垂髾服的妇女(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局部)
32
宽袖对襟女 衫、长裙穿 着展示图
33
穿宽袖对 襟衫、长 裙的妇女
34
大袖衫 间色裙
35
女子大袖衫
36
穿上俭下丰服装的女子
37
妇女妆饰
38
北朝女子装扮
39
织文锦履
40
21
三 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
袪(qū,指袖口),而衫无祛,则为宽大敞袖。
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装日趋宽博。褒衣博带 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 最为喜好。
22
大袖衫
漆纱笼冠
23
戴梁冠和漆纱笼冠、穿大袖衫的男子
24
戴梁冠、穿大袖衫的文吏(顾恺之《列女图》局部)
佩饰
金冠饰 南北朝 41
第四节 北方民族的裤褶与 裆
裤褶: 胡服的一种,上衣叫褶,下衣叫裤,是
一种衣裳分制的服装。服式为对襟或左衽, 不同于汉族习惯的右衽,腰间束革带,方便 利落,往往使着装者显露出粗犷剽悍之气。
42
裤褶图
裤褶是以缚 裤及褶衣两 个部分组成 的一套服饰。
43
穿裤褶、缚 裤的男子
南朝画像砖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局部)
7
龙门石窟
公元493年北魏 孝文帝下令迁都洛 阳,笃信佛教的孝 文帝迁都的同时, 没有忘记把佛教得 发展中心也转移到 洛阳来,他组织修 建僧庙、寺院。在 此前后还在洛阳以 南得龙门伊水两岸, 一山开窟造像,由 此一个神奇大型石 窟群,龙门石窟开 始创建。
8
龙门石窟之万佛洞
意识形态:思想活跃,思辨哲学得以发展——出现道家思想 发展而来的玄学——出世、崇尚清淡、崇尚自然、放荡不羁、 超然物外——无为论、性情论、自然论——宽衣博带、无拘 无束
佛教的盛行:佛教与玄学的结合——影响当时的艺术风格— —影响服饰的发展
3
曹操《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 于野,千里无鸡鸣。”
5
南朝像砖承袭东
汉的墓葬习俗,民间
依然在墓中刻制画像
砖。1961年在南京地
区的南朝墓室中出土
了《竹林七贤与荣启
期》画像砖。砖画中 的八个人物姿态各异
其趣,充分表现当时 文人的潇洒个性。图 中的荣启期是春秋时 代的名士,他与七贤 有共同之处,故被画 在一起。
后世画家顾恺之、
《抱朴子·讥惑篇》:“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 袖袂财制,日月改易,无复一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 忽髙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其好事者, 朝夕仿效,所谓京辇贵大眉,远方皆半额也。”
刘伶;“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 裤中?”
4
唐 孙位《高逸图》
《高逸图》(又名《七贤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中得杰出作 品,它虽然出自唐代画家孙位之手,但具有浓郁的魏晋风韵。据 近人研究,其所绘内容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第一个人物 是山涛,第二个手执如意作舞的人物王戎,第三个人物是捧杯纵 酒的刘伶,第四个人物是手执尾尘的阮籍,因是残本,尚缺嵇康、 向秀、阮咸等人物。反映了这些人孤高傲世,寄情田园,不随流 俗的哲学思想。
25
戴卷梁冠、 穿袍服的男 子(顾恺之 《列女图》 局部)
26
戴笼冠、穿大袖衫的舆夫 27
梳丫髻或裹巾子、穿翻领袍服的士人(《北齐校书图》局部)
28
裹巾、披衫的士人《北齐校书图》局
部
29
四 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 衫、袄、襦、裙、深衣等。 帔:披在肩上的彩巾。 深衣 履 首饰:发展到此时,突出表现为竞尚富丽。其材料之 华贵,名目之繁多,是前所未有的。
44
穿裤褶、缚 裤的男子
45
裲裆:
所谓裲裆,也就是我们说的背心或坎肩的意思,其意 在挡住前心后背,形制也与现在的背心相似,无领无袖,前 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再以皮带系扎。
裲裆形式也被运用于军服之中,制成裲裆铠,改为铁皮 甲叶,套在衬袍之外。这种服式一直沿用至今,南方称马甲, 北方称背心或坎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