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成长团体训练一、活动名称:遇见百分百朋友二、活动目标:1、协助高中学生了解自己在人际方面的特质。
2、让成员了解自己在人际上的沟通型态。
3、使成员学习有效的沟通方式。
三、团体性质:成长团体、固定成员团体、结构团体四、时间频率与次数:两周一次,每次40分钟,共六周五、理论基础:(一)基本理论青春期实为人生发展阶段中的过渡期,不仅要面对生理、心理的骤变,更是要适应以家庭为生活重心,逐渐转移至以课业及同侪为重心的生活型态,大多数的青少年对自己这样的现况是感到矛盾及不知所措的,所以极需要有认同及归属的团体,因此人际关系对他们而言,相对变得非常重要。
要渡过这段期间并不容易且是需要时间的,随这年龄的增长,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逐渐减少,与朋友相处的时间却越来越多,因此在此阶段的要务应该是更积极的协助他们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习选择,以发展良好的社交能力。
根据Erikson的心理社会论,在人类发展的八个阶段中,此次团体成员是属于青春期阶段,青春期阶段的特征是:1.能界定自己,知道人生的意义与方向,自我要能辨识自己与认定自我;2.自我不了解,迷失人生方向,不能承担角色任务即发生混乱。
此时期的发展重点为:青少年需要获得自我的独特感,并学习获得社会中有意义的角色与地位。
而青少年在此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则是认定对角色混乱,如果个人对自己的了解深刻,知悉个人应扮演的角色,并知道人生的意义与方向,将有助于个人价值体系的形成,使个人的生活哲学得以建立,并使人生具有目标与方向,不致于迷失或混淆。
因此,在青少年辅导上,协助青少年顺利度过青少年的认定危机是重要的,而社会文化因素或环境条件会影响青少年的发展。
青少年阶段最明显的转变之一,即是同侪的影响力大增,青少年是否能与同侪建立密切的友谊,对促进其社会能力的充分发展极为重要。
根据瑞斯(Rice,1984)的论点,青少年在社会发展上有着下列六项任务:1、与人建立关怀、有意义与满意的关系。
2、与不同背景、经验及思想观念的人交朋友,以扩展儿童期的友谊层面。
3、在社会团体中寻找接纳、隶属、认同与地位。
4、将儿童期的同性兴趣与玩伴转向异性的关怀与情谊。
5、学习与异性交往的方法与技巧,以促进个人与社会发展,并有益于未来择偶与婚姻的成功。
6、寻求表现被接受的男性或女性性别角色,并学习适性行为。
由上可知,同伴对青少年而言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有了同伴的友谊为基础,青少年在个人兴趣与活动上就能获得共同分享的对象,当个人遭遇问题也能获得协助解决,或在情绪上得到支持。
整体而言,同伴友谊具有下列的功能:1、分享共同的兴趣;2、分享新的人生感受;3、共同解决生活问题;4、共享隐私与秘密;5、相互帮助与扶持;6、协助解决人际冲突;7、减低个人身心改变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与焦虑;8、重新界定自己与获得力量;9、能更顺利的进入成人社会;10、避免心理上的孤单与寂寞。
因此,同伴情谊对青少年的发展极其必要。
基于以上的理论,同伴情谊对青少年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选定「人际关系」作为主题,希望能帮助青少年先充分认识自己的行为及人际特质,并探究和他人互动时,自己所表现出来的沟通型态,同时也帮助青少年学习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讯息,有效解决人际问题、增长更好的人际关系,及促进个体的发展。
(二) 活动设计理论基础:第一次团体团体的初期阶段是一个定向和探索的时期,此阶段的任务有确定团体的结构、成员相互熟悉、并探讨成员的期望。
在这个阶段中团体成员们应该要了解团体如何发生作用、确定自己的目标、明白自己的期望并寻找到在团体中的位置。
协助团体成员彼此熟悉有助于团体凝聚力的形成及信任感的建立,以使团体能得以持续发展。
确定团体的目标可以协助成员在团体中能勇于尝试、冒险,并将在团体经验中所得应用在团体以外的情境。
而让成员知道团体中所进行的讨论与活动的性质,有助于降低成员的紧X度并使活动的进行较为顺利。
让成员分享对于团体的期望可以让团体的领导者了解成员的不同需要,以进一步去澄清团体的目标。
而团体规X则是一个团体运作、秩序维持的准绳。
第二次团体自我概念的定义:一个人对自己行为、能力、或价值观的感觉、态度及评价。
Carl Rogers (罗吉斯)认为在个人的思想和经验中最重要的部份是对"我"的看法,即自我概念。
它会影响个人如何去认知周遭的世界,进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X 春兴,民81)。
青少年对自己的概念如何,会影响其自我抱负与人生观,进而影响其人际关系及一生的发展。
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则自我能清楚掌握自我,能接纳、尊重、统整自我,进而能够自我实现;如果是不良的自我概念,则因无法正确掌握自我,因为不知、错知、甚至否定,造成自卑自眨、自谴自责、自怨自尤、自暴自弃。
进一步说,有健康自我概念的人即是心理健康、「自觉」的人。
反之,不良自我概念的影响,因为缺乏自知自觉而无法掌握自己,常使用不适当的自我防卫,其结果不是对自己贬抑、退缩,就是向外攻击、破坏,往往容易触法网、深陷不拔。
自我概念的形成,可以由三方面的体察而来:1.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反应以及评语中来了解自己。
2.从自己和他人的相互比较结果来了解自己。
3.从比较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来了解自己。
可以说是照镜子来的,照自己的镜子也照他人的镜子。
因此,本方案的活动设计「window 2000」除了透过成员本身的自省以得知自己的特质,亦藉由团体成员本身的回馈与互动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与对其他成员的认识。
第三次团体在人际关系中,为什么有些人的「人缘」很好,很受大家欢迎呢?可是,却有些人让我们觉得言语乏味、面目可憎、避之唯恐不及呢?这可能和个人的人格特质、能力、外表吸引力,以及彼此间的相似性与互补性等因素有关。
每个人所欣赏的特质,也可能不尽相同。
根据Anderson(1968)的研究指出,人们对于某些人格特质,仍有一致性的喜好和厌恶。
他搜集555各描述人格特质的形容词,要求大学生进行评量:如果某些人具备这项特质时,你对此人的喜欢程度,结果如下表。
Folkes和Sears(1977)发现,当人们喜欢、赞美,或赞同某些人或某些事时,他们会表现出温暖的样子;相反的,当人们不喜欢、轻视,或批评某些人或事物时,他们的态度就会显得冷淡。
许多研究也都证实了微笑会使人更具魅力,因此,经常笑脸迎人,以专注的眼神看着对方,都让人感到温暖,也较容易受到他人的欢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们比较喜欢聪明、有能力、能干的人,而较不欣赏平凡、庸碌的人,或许因为有能力的人,较能帮助我们,提供较多酬赏。
不过,能力很强或接近完美的人,可能会让人觉得不舒服,而降低其被喜欢的程度,然而,如果当这些人显露一些瑕疵或遭遇挫败时,会比完美无缺时,更受人欢迎。
Anderson,Willerman和Floyd(1966)的研究,即证明了这种现象,因为小瑕疵使得他们更「人性化」,而非遥不可及,因此,增加了他们被喜爱的程度。
根据Berscheid的研究,证实外表美丽的人,的确较受他人的欢迎,并且在社会互动中,也获得较好的待遇。
为什么外表如此重要呢?第一个原因,可能是外表吸引力是社会赞许的一种特质,看到美丽的人,会引发我们产生正面的情绪,促使我们想要接近她。
第二个原因,可能因为人们通常具有「美即是好」的刻板印象,即是和外表较不具吸引力的人相较之下,人们相信外表具吸引力的人,具有较多社会赞许的人格特质,因此,人们较愿意和漂亮的人互动,建立人际关系。
第三个原因,可能因为美丽具有「散逸效果」,即人们认为,让他人看到自己和一位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人在一起,可以增进自己的公众形象;事实上,研究的确证实:一个人如果拥有漂亮的情人或朋友,通常也会获得他人较为正向的评价。
也就因为「与有荣焉」的效果,人们较喜欢漂亮的人,也乐于和他们交往。
值得注意的是,外表对于第一印象,的确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而第一印象又往往会进一步影响人们继续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的意愿,因此,适度的装饰自己,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增进。
人际吸引除了受时空环境和个人特质得影响外,两人之间的态度、价值观、人格特质、需求等的相似性对人际吸引之影响,已经获得Rsoengerg&T urner的研究支持。
因为和我们相似的人,通常较会支持我们的观点,使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更具信心,引发个人正向的情绪。
且和我们的认知系统有关,根据平衡理论的说法,人们会寻求态度和人际关系平衡,即是,如果我们和喜欢的人,具有相似的态度,而和不喜欢的人,态度也会不相同,我们就会产生和谐、平衡的感觉。
此外,也和期待――价值理论有关,所以,外表、社会背景等较为相似的人,也比较容易能够发展成为亲密关系,或结为夫妻。
Winch研究25对结婚多年的夫妻之后,发现需求的互补,是婚姻关系能够长久维持的重要因素;而Kerchhoff和Davis的研究也发现,交往18个月以上的男女朋友,需求互补是使他们关系继续维持的主要因素。
因为可以满足彼此的需求,且相异的人,可能正好是自己所仰慕而达不到的类型,所以,形成「相异吸引」的现象。
第四次团体在家族治疗中,Satir对沟通型态认为,处于压力之的两人关系,其沟通模式极为以下五种之一(Satir,1972)。
这修沟通的风格藉由身体的姿态、身体语言及口语所表达而出。
「讨好者」(placater)的角色为软弱、迟疑、自我贬抑的;他总是同意、道歉、试图取悦别人。
「指责者」(blamer)的角色是支配的、只会发现别人的错误,并且只会为自己辩护。
「超理智」(super-reasonable)的角色则采取固执的立场,不与他人亲密、冷静而冷酷、随持保持理性控制以避免情绪化。
「打岔者」(irrelevant)试图使他人分心,看起来和任何事都无关的样子。
「一致的沟通者」(congruent municator)是真实真诚表达者,在是当的脉络下传递直接的讯息,并为此负责(而非双重束缚或其它的混淆讯息)。
Satir认为这些角色使处于压力下的人们避免表现出真正的感情,因为缺乏自信,使他们不敢做自己。
讨好者害怕一但他们对父母或配偶表示不同意或独立,便会得到负面的评价;指责者也觉得危险,所以要攻击别人已逃避空虚的感情及不可爱的自己:超理智的人只有再保持距离时才觉得安全,并依赖他们自己的理性已否认自己也有感情,也会受伤害;打岔的人(通常是家庭的小孩或宠物)只有再可爱或无恶意时才会得到人们的赞赏。
Satir认为,一个温暖、关怀、慈爱的人,有时也直接地表达出恐惧,试着与家庭成员做直接的交谈,鼓励他们再沟通中保持一致,没有限制的畅所欲言,让语言、情感与身体姿势保持和谐一致。
而在Satir的工作坊中,她常常提出两种对比的世界观,「威胁与酬赏」(Threat and Reward)模型与「种子」(seed)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