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
(教师讲稿)
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颁布,年月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全国未成年人的一件大喜事,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关怀和爱护。
哪些人属于未成年人呢?《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凡年龄不满周岁的我国公民,都属于未成年人。
在我国,未成年人人口大约有亿,占全国人口的%。
未成年人正在学知识,长身体,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差。
为了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立法是一个重要手段。
因此,学校教育与《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工作者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理解和执行,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
因此,学习掌握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教育工作者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未成年人保护法》概述
、立法宗旨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条的规定,其立法宗旨包括三层含义:其一,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其二,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其三,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这三个宗旨也是保护未成年人最终应达到的目标,它们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立法依据
保护未成年人的宗旨不是随意提出的,具有法律依据和其客观现实依据。
这些依据主要是《宪法》、《民法通则》中的有关规定和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第一,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法律体系中最核心最上层的法令,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是一个单行的法律,但它的制定必须以宪法为准绳。
宪法中对未成年公民的受教育要求、保护要求、社会和学校以及家庭对儿童的抚养、教育义务、未来公民所应具有的素质要求等都做了规定。
例如,《宪法》第条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夫妻双方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宪法中的这些规定指明了未成年人必须受到保护。
除此而外,宪法中凡涉及到未成年公民的基本思想和内容也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宗旨及其相关条例提出的法律依据。
第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制定还依据了《民法通则》。